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群众。“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新农村怎么建?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2.
沈淦华 《新农村》2010,(7):51-52
成校为谁服务?如何服务?作为乡镇成校应该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的农民。胡锦涛在《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这是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我们只有把八亿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就是新型农民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民是我国劳动者中最大的群体。农民数量大、农民的科学素质低和就业技能差.是障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不仅仅是修起宽敞的道路。建起漂亮的楼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新型农民.有序地减少农民。只有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就业技能提高了。人人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则。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5.
裘鑫荣 《新农村》2008,(5):39-4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高度提出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升新型农民素质的内涵与实质。笔者认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要求,是我们深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否是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的关键.作者从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入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强政府”和“弱农民”的问题,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应以农民为主体,并提出了保证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缺位和政府越位的问题十分普遍;我国提出的“政府主导”建设口号具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压制了“农民主体”的真正发挥。韩国的经验告知我们,只有真正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当前,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坚持教育农民、发展农民组织,来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主体;  相似文献   

9.
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为此,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时代要求,通过农民的情愿自致来型塑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民积极的“非农”化、有序的“市民”化和情愿的“农民”化进程,实现农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培养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浅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莉 《福建农业》2006,(12):28-29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迈进,而我国目前农民整体素质还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部确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山西省农民教育促进会是“以农民教育为己任”的协会,促进会的领导者是怎样理解“人才智力支持”这一精神的?他们将怎样组织、培养新型农民呢?最近,本刊记者专访了本刊顾问、山西省政协委员、政协农村委副主任,山西省农民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王福水。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长期浩大的工程,既有“硬件”的要求,如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又有“软件,,要求.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其中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因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根本谈不上是新农村,也谈不上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李勇 《现代农业》2007,(6):32-33
自去年以来,各地在开展培育新型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广大农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李群 《河北农业》2007,(6):45-46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密切相关。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加强农村道德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职业道德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新农村”需要“新道德”,新型农民需要有热爱农业生产、珍爱农村土地资源、诚实守信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型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6.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意义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快慢。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大事业,也是一个新话题。发展农村经济,改变乡村面貌,涉及方方面面。农民教育,看起来是“软件”,实质是一个“硬件”。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农民则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教育跟不上,建设新农村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需要结合形势发展的需求,综合各种措施,全面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那么,在农村财务管理领域如何体现“管理民主”的要求,更好地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呢?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落实和保证村民“四权”入手,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培养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徐新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23-2525
新型农民素质状况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成败,建设新农村必须把培养新型农民放在首位。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有相当差距。培养新型农民要切实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全面改革农村教育,搞好农村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