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七星瓢虫、叶色草蛉、小花蝽等是麦蚜的优势种天敌,同时又是棉虫(棉蚜、棉铃虫)的优势种天敌,所以了解麦田天敌向棉田的迁移,对于棉田壮大天敌群落,用以控制棉虫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于1987、1988年对麦田天敌向棉田的转移做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在棉虫综合防治中,了解棉田的生态环境、天敌与害虫种群变动,对制定合理防治手段,充分发挥天敌控制害虫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大面积成片种植棉田,天敌优势种的变动 诸城县棉田中主要害虫是棉蚜、棉铃虫,盲蝽象、象鼻虫、棉小造桥虫等。由于棉花大面积成片种植,作物单一,因而害虫  相似文献   

3.
棉花害虫天敌保护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8~1982年,在河北省望都县进行了棉花害虫天敌保护利用的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主要夭敌种类及其消长在棉田采得的天敌昆虫有食虫蝽5种,瓢虫8种,草蛉4种、食蚜蝇3种、步(虫甲)1种、虎(虫甲)1种、赤眼蜂4种、棉铃虫幼虫寄生蜂3种、蜘蛛36种。其中优势种有13种:  相似文献   

4.
北疆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作用因子构建了北疆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并对棉铃虫种群生命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由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大量发生,北疆棉铃虫2代的3、4龄是关键虫期;另外, 2007年2代6龄发生期大量降雨,气温很低,空气潮湿,不利于棉铃虫幼虫的发育生长,同时茧蜂和寄蝇等寄生性天敌也大量发生,因此6龄也是关键虫期。棉铃虫3代的低龄期,由于棉田捕食性天敌草蛉、瓢虫、蜘蛛、食虫蝽的大量发生,卵至1龄为关键虫期。同时这段时期大量降雨,气温降低也不利于棉铃虫幼虫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王秀果  刘乱臣 《昆虫天敌》1991,13(3):125-129
黑翅小花蝽Orius agilis是我区棉田棉虫(棉蚜、棉铃虫)的天敌优势种之一,有关黑翅小花蝽(以下简称小花蝽)的生活习性、生活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害虫的控制能力等等,至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于1986、1987年对小花蝽做了初步的调查研究。一、小花蝽的生活习性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20 0 0~ 2 0 0 1年 ,在新疆棉区系统地研究了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发生高峰期百株落卵量和百株幼虫数量都显著低于常规对照 ,转Bt自控田和转Bt化防田棉蚜和棉盲蝽发生数量则显著高于常规棉对照田。在天敌方面 ,转Bt自控田和转Bt化防田较常规棉对照田 ,丽草蛉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而小花蝽和黑食蚜盲蝽等 5种捕食性和几种寄生性天敌数量都有所下降。转Bt基因棉田棉蚜和棉盲蝽等刺吸性害虫发生数量加重而多种天敌数量减少的趋势值得引起重视。鉴于新疆地区棉铃虫发生数量较低目前无需专门防治的特点 ,作者建议 :可以考虑推广农艺性状较好的常规棉品种并保护天敌 ,以达到控制害虫、丰产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分析棉田捕生天敌数量变化及空间动态的基础上,综合考试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天敌与棉铃虫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和时间发生上的同步性,建立了棉铃虫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棉田棉铃虫发生期,控制棉铃虫卵和初孵幼虫的天敌集团作用的大小依次为:瓢虫草蛉类〉捕食性蝽类〉蜘蛛类。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存在时间上的序列性和阶段性,不同棉铃虫发生世代天敌功能团和优势天敌作用大小不同。二代主要为龟纹瓢虫、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施药失当已使棉田的自然天敌数量大减。为了综合治理棉田害虫,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特提出保护棉田自然天敌九法。 1、种植诱集带 在棉田内每隔10行棉花种1行玉米,可使飘虫、草蛉、蜘蛛等天敌数量增加47%左右,或每隔8~10行棉花种1行甘兰型油菜(生长快,枝叶繁茂,菜蚜发生早),可招引天敌定居繁殖。据调查油菜百米单行天敌存量一般为1000头以上,能有效地控制棉蚜虫及二代棉铃虫为害。 2、设施诱集、诱杀 设置高压汞灯、双波灯和频振灯诱杀害虫成虫或利用杨树枝把、蜜源植物、性诱剂诱集虫蛾。这不仅能减少棉虫的落卵量,还可使…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秦椒田天敌有70佘种,主要14种。以蜘蛛、瓢虫、寄生性天敌、食虫蝽为天敌优势类群。各类群天敌在椒田的发生季节和数量不同,主要受地区差异、栽培方式、椒田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影响。秦椒田天敌种群数量与害虫发生密度成正相关(γ=0.43~0.79),对秦椒田害虫有很强的控制作用。采用麦椒间套、挖窝诱蛛、插种玉米、花生以及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对保护椒田天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为世界性的害虫,也是我国当前棉花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抗药性的产生,一些常用农药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逐渐下降,用药次数、浓度和药量都不断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和棉田农药成本逐年上升。为了开展棉虫的综合防治,保护和利用棉虫的天敌,几年来,我们对湖北省棉铃虫的天敌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观察试验。现将初步的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1.
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河北南部棉麦混作棉区设点,进行了以棉蚜、棉铃虫为主要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棉田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棉花、害虫与天敌各主要组成成份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尽可能利用自然因素,设计了以棉麦邻作布局、种子处理、棉田内分阶段衔接种植诱集植物油菜——春玉米——夏玉米来保护增殖自然天敌、制订合理防治指标、减少用药和加强棉田栽培管理、种植抗病品种等配套技术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经3年来多点大田试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控制虫害、减少用药、保护增殖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等方面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齿唇姬蜂生物学特性及田间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齿唇姬蜂在河南新乡棉区年发生约8代,以6个世代发生在棉田,其中4个世代与棉铃虫低龄幼虫发生期吻合。田间出现4个寄生高峰,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中下旬,7月底至8月初,8月底至9月初,寄生率平均在19.2~42.9%,以一、二代棉铃虫期的寄生率较高,齿唇姬蜂对3龄前棉铃虫幼虫的总寄生率平均为23.7%,最高达40.0%,占整个世代总寄生数的71.3%。该蜂是豫北棉铃虫寄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成蜂对菊酯类农药敏感。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叶色草蛉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研究了叶色草蛉自然种群动态及其对棉铃虫的捕食效应。叶色草蛉在新乡棉区一年可发生4—5个世代,与棉铃虫卵至一龄幼虫期跟随效应较好,是当地捕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叶色草蛉整个幼虫期平均可捕食棉铃虫一龄幼虫488.1头,日捕食量随龄期增大而上升。温度对其捕食效应有影响,30℃时捕食量最大,15℃以下、35℃以上捕食量显著下降。叶色草蛉对棉铃虫一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属 Holling Ⅱ型反应,6日龄草蛉幼虫对其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 Watt 模型拟合,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呈幂函数下降,可以 Hassell 模型模拟。食性选择性试验表明:叶色草蛉最喜食棉铃虫一龄幼虫,其次为棉蚜,再次为棉铃虫卵,对棉叶螨的选择性最差。在棉铃虫一龄幼虫与棉蚜间存在转换效应。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一代成虫在渤海海面迁飞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7年华北地区一代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成虫发生期间,乘客轮在渤海考察了棉铃虫的迁飞动态。在距海岸线20~80km处发现大量的棉铃虫、粘虫和龟纹瓢虫等昆虫向辽宁方向迁飞。对棉铃虫迁飞行为的观察结果表明,棉铃虫成虫于傍晚19:30左右起飞,凌晨4:00~5:00降落,共计在空中大约飞行8.5~9.5h。捕获的棉铃虫雌成虫卵巢发育1级占96%、2级占4%,交配率4%,具有迁飞昆虫的典型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引起蕾、花、铃脱落,对结铃和产量有无影响进行系统的观察。经三年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所引起的脱落,对棉株结铃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棉株结铃数和产量影响也无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代红铃虫田间可省去施药、摘虫花和花心捉虫等防治措施,减少繁琐的劳动,有利于保护棉虫天敌,维持生态平衡,控制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7.
小花蝽人工大量饲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花蝽Orius spp.食性广,能捕食蓟马、蚜虫、螨类、粉虱、棉铃虫、红铃虫、木虱、斜纹夜蛾等一些小型昆虫的卵和幼虫(若虫)等,且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数量多、捕食性强等特点,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天敌昆虫。本文主要论述和分析了小花蝽人工大量饲养中的饲料、产卵基质、饲养条件和饲养工具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耕作措施对江苏棉麦二熟田天敌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江苏省盐城棉、麦二熟田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麦和棉花的收割及收割前后的耕作措施是影响害虫天敌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夏季大麦收割后大量天敌随麦株运走,如将收割下来的麦株在田间放置一定时间,天敌就可逐渐转移到棉株上而保留下来,棉花收获后,原有捕食性天敌即大量转移或死亡。棉茬地种植越冬作物,增加地面覆盖是保护天敌越冬,大量增加来年天敌数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