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渭北旱原是陕西省小麦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播种面积很大(约占该区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但产量很低(一般亩产仅100~150公斤)。为了改变这一地区小麦生产的落后面貌,尽快把小麦产量搞上去,我们在“渭北旱原小麦高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中,以系统工程原理为依据,采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方法,通过微型电子计算机运算,试图建立渭北旱原冬小麦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选择高产优质最佳农艺组合方案,为今后实现小麦生产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以对春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3项主要因素为决策变量,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甘肃春小麦生产区主要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频数寻优,定量化选出了灌区春小麦实现高产的综合农艺栽培措施优化组合方案,分析讨论了各因子及其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筛选出了产量≥8 000 kg/hm~2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3.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在高肥地对优良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的主要栽培措施基施纯N量、追施纯N量、P2O5、K2O及基本苗等与小麦产量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建立的产量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明确了影响高肥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为高肥地小麦丰产增收及农艺措施的合理运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施万喜 《种子》2012,31(10)
针对甘肃庆阳小麦生态条件,回顾总结了60年冬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历程与特点,提出了今后持续丰产育种的目标与策略.产量目标是旱肥地3 500 ~5 250 kg/hm2、旱薄地2 250~3 000 kg/hm2,育种策略采取以旱肥地品种为主,同时兼顾旱薄地,以提高综合抗逆性为突破口,抓主要特征特性的选育,加强对亲本材料和优异品系抗旱性鉴定与选择,并提出旱地小麦育种应加强协作,注重抗旱生理与遗传改良,加大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5.
临9303高产高效综合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对优良小麦新品种系临9303的主要栽培措施基施纯N量、造施纯N量、P2O5、K2O、及基本苗等与小麦单位面积产量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建立的单位面积产量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明确了影响临9303小麦单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为良种良法配、丰产增收及农艺措施的合理运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旱薄地甘薯除草剂与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旱薄地甘薯除草剂与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效应,选用33%二甲戊乐灵、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乙草胺乳油3种除草剂,结合地膜覆盖栽培进行旱薄地甘薯杂草防除和增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化学除草剂与覆膜栽培法的6个处理平均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79倍和3.88倍,平均茎叶产量较对照增加0.9倍,其中,以透明膜+33%二甲戊乐灵4500ml/hm2处理最为理想,30d、45d杂草株防效分别为87.33%、85.33%,45d、收获期草鲜重防效88.1%、93.98%,鲜薯产量为30300 kg/hm2,较对照增加7倍,薯干产量为9999 kg/hm2,较对照增加7.6倍,茎叶产量为25200 kg/hm2,较对照增加5.5倍。综合本试验结果可知,旱薄地不采取农艺措施粗放式甘薯种植效益低下,采用栽前喷施除草剂与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法能有效的防除杂草,提高地温,促苗早发,保水保肥,节省劳力,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以二甲戊乐灵+透明地膜栽培法尤为突出,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对影响地膜棉花产量形成的密度、播期、施氮肥量、化控量及果枝数等5项关键性的农艺措施进行了定量化的综合研究.通过3年的研究和多点信息反馈示范试验,建立了地膜棉花产量形成的农艺措施反应模型.确定了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利用产量反应模型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形成的单独反响以及各项农艺措施间的互作效应.信息反馈示范试验表明,运用优化栽培组合方案其增产幅度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高肥地小麦再高产综合农艺措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在高肥地对优良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的主要栽培措施基施纯N量、追施纯N量、P2O5、K2O及基本苗等与小麦产量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建立的产量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明确了影响高肥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结果表明,该五因素与其密切相关,增施氮磷肥是实现临麦2号优化栽培的关键,增施磷肥更益于氮肥肥效的发挥,实现优质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是:每公顷基本苗181.8万~229.2万,基施纯氮量121.95~141.3kg,P2O5195kg,K2O33.75~60.75kg,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纯氮71.7~83.7kg。  相似文献   

9.
小麦生长后期出现白穗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金河 《种子科技》2012,30(2):48-49
在小麦生产中存在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在小麦生长后期,麦田不同程度地出现白穗现象,而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特别是沙壤土地和旱薄地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油菜产量的高低是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使蜀杂1号油菜产量有一个新的突破。用系统工程原理,采用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对目前我县大面积示范的早中熟优质油菜蜀杂1号进行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分析本试验栽培措施对其产量的影响,寻求措施的优化参数,以获得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该品种的规范化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超高产条件下农艺措施与小麦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超高产小麦定量化、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方案,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超高产小麦的播期、播种量、施氮量、施磷量及施有机肥量等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函数关系,建立了产量目标数学模型。5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不同,播期与播种量、播种期与有机肥、播种量与施N量、施N量与施P2O5量、有机肥与施P2O5量之间的相互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生产中注意协调5项农艺措施之间的关系。‘豫麦49-198’产量达到(9393±234.8) kg/hm2的优化农艺措施是:播种期10月11-13日,播种量91.9~99.4 kg/hm2,施N量213.5~231.4 kg/hm2,施P2O5量144.7~157.2 kg/hm2,有机肥施用量41117.0~41367.0 kg/hm2。经在同样生态类型区麦田示范推广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小麦宽幅精播增产机理,设置了行距20、25和30cm,幅宽3、6、9、12和15cm,研究其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行距与幅宽可促进产量的提高,幅宽小于9cm时,产量随幅宽的增加而增加,幅宽大于9cm时,籽粒产量随幅宽增加而减少,以行距25cm且幅宽9cm产量最高;花后21~28d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花后14~28d是小麦地上部干物质转化最快的时期;行距与幅宽的增大增加了各营养器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但行距大于25cm、幅宽大于9cm时抑制了营养器官中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  相似文献   

13.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 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 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 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垦稻26和龙粳31高产优质栽培的株行距和穴苗数处理,采取裂区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群体因品种而异,垦稻26在株距10cm、行距30cm、5苗/穴产量最佳,龙粳31则以株距13.3cm、行距27cm、9苗/穴产量最佳;垦稻26在5苗/穴、行株距30cm×10cm处理,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不利于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较低,利于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且食味评分值高达86.5,显著高于最低处理;龙粳31在5苗/穴、行株距27cm×13.3cm处理,碾磨品质较高,不利于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食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食味评分值高达86.0,与最低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高产优质栽培要因品种选择适宜的穴苗数和株行距,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最为快捷、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农艺措施对商麦156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大穗型小麦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发挥其增产潜力,在大田条件下,以‘商麦15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行距和镇压对其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10月11日的产量达到最高,除与播期10月16日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著;基本苗为300万/hm2的处理产量最高,除与基本苗为375万/hm2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著;行距为16.7 cm的单位面积成穗最多,产量最高,20 cm处理的效果次之,且二者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返青期镇压可增加‘商麦156’的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镇压过多造成无效分蘖增加,不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生产上,‘商麦156’以播期10月11日—10月16日,基本苗300万~375万/hm2,行距16.7~20 cm为宜,群体偏大时,可适度镇压以降低株高,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绵麦系列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利用好小麦资源材料,对19份绵麦系列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等15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有13对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有23对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偏相关。产量与8个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基本苗>千粒重>穗粒数>容重>株高>最高苗>生育期>有效穗;产量与6个品质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稳定时间>最大阻力>籽粒蛋白>面积>吸水率>湿面筋;蛋白质与9个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最高苗>有效穗>基本苗>穗粒数>产量>容重>千粒重>株高>生育期;稳定时间与9个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容重>最高苗>产量>生育期>有效穗>千粒重>株高>基本苗>穗粒数;面积与9个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的序次为:基本苗>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株高>最高苗>有效穗>生育期>容重。供试材料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可被聚为三类,第Ⅰ2、3、4类育种时可以作为高产材料加以应用,同时Ⅰ3和Ⅰ4类群育种时可以作矮杆材料加以运用;Ⅰ1和Ⅰ4类群育种时可以作为优质品质材料加以运用。第Ⅱ类育种时可从粒重方面加以应用;第Ⅲ类从优质矮杆材料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盛农玉6号’、‘LCBB18-12’、‘百隆玉303’、‘惠农单5号’和‘西抗18’5个玉米新组合为材料,用Excel和SPSSPRO在线统计分析平台对包括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单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所考察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穗行数(0.85)、穗粗(0.846)、百粒重(0.845)、株高(0.843)、单穗粒重(0.839)、生育期(0.827)、穗长(0.817)、行粒数(0.812)、穗位高(0.812)、秃尖(0.59)。除秃尖以外的9个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均较大,关联系数在0.8以上,秃尖这一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关联系数为0.59。由此可推断,穗行数、穗粗、百粒重、株高、单穗粒重、生育期、穗长、行粒数、穗位高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子。该结果为高产育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机播深度对油菜生长特性、收获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机播油菜最佳播种深度,提高油菜种植水平,在大田设置0、30~35、50~55、70~75和90~95mm5个播深种植试验区,分别测定不同试验区内油菜苗成活株、生长特性、收获性能等指标,借助DPSv6.5软件对测定的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菜苗的各项指标和油菜的收获性能与播种深度存在相互关系,播深为70~75mm时,播种后72天,单位面积成活株为81.5株/m2,多次多点试验测定结果为主根系平均长度为63.62mm/株、根系干物质平均质量为0.0732g/株、植株分枝水平生长长度为21.62mm、分支数为6.89个/株、植株平均倒伏角为19.33°、收获产量为2524.8kg/hm2。结果显示:播深为70~75mm试验数据均优于其他播深。由此可得,在机械化直播油菜时,以播深70~75mm为宜。该研究结论为油菜播种机械结构设计及配套种植农艺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播种、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出苗的影响,对西安地区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多花黑麦草、节节麦、野燕麦、日本看麦娘、假看麦娘的田间落种状态、形态特征及不同土壤深度下出苗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机播深度(4~5 cm)对上述5种杂草出苗均无影响;小麦撒播深度(0~1 cm)出苗时间最早,但因表层土壤湿度较差导致出苗量低;旋耕深度(10~15 cm)出苗最晚,该深度对多花黑麦草、节节麦、野燕麦的出苗量无影响,但对日本看麦娘、假看麦娘出苗影响较大,尤其对个体小、重量轻的假看麦娘影响最大;深翻深度(30~35 cm)对5种杂草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及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后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条件下,采用播量、播深和镇压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品种济麦22的出苗、越冬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播量因素显著影响出苗率、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和穗粒数,对以上指标的作用力均在30%以上;镇压极显著影响越冬率,作用力占14.02%;播深对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播量225万/hm2基本苗,播深4-5cm,播后镇压处理的播种方式,可保证小麦高质量出苗及安全越冬,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