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中国农业科技60年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章系统回顾了新中国农业科技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部署,农业科研机构的六大战略重点,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农业科研事业在科研机构发展壮大、专业队伍粗具规模、试验研究条件不断改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扩大等方面的长足发展,最后详细论述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  相似文献   

3.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粮食总产已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13年的12039亿斤,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已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由长期短缺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  相似文献   

4.
正据估算,即使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0%,也仍有4.5亿左右的人口要在农村生活,这意味着有2.5亿左右的劳动力要在农村就业;而农业只需要劳动力1亿人,仍然有1.5亿的富余劳动力。这1.5亿劳动力要在农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需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不只是第一产业,还包括二三产业。只有农村人口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国家,80%的农场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这主要得益于其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而教育在其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从农村人口的就业与收入、农场规模、贫困问题3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对美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启示,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张颖 《甘肃农业》2002,(6):14-15
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步伐,分类制定各项协调配套改革,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协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河西经济区、陇东经济区、陇中经济区、陇南经济区、民族经济区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量化评价,认为2000年五个区域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优化程度分别达到59.9%、33.4%、32.6%、23.8%、20.0%,预计五个区域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实现优化的时间:河西经济区在2005年左右,陇东经济区和陇中经济区分别在2010年、2012年左右,陇南经济区和民族经济区分别在2018年和2020年以上.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国约有60%的人口在农村,使"大中国、小市场"的矛盾突出,拖住了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后腿.如果能够建立适当的制度环境,借市场需求采推动农业生产,应该可以走出长期以来的农业发展困境.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第一次提出了以"城乡一体化"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的"路径图".  相似文献   

8.
我国食用菌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占世界年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量的40%。2002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876万t,总产值408亿元,出口创汇5亿多美元[1]。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种植业中,仅次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9年11月12~23日召开的第30届大会上发表了“2000—2015年全球农业战略框架”的文件 ,对世界粮食安全前景和今后农业发展的环境趋势作了分析和展望。世界粮食安全前景世界农业生产增长速度继续放慢。据统计资料显示 ,1994—1998年 ,世界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 2 % ,其中发达国家为0 4 % ,发展中国家为3 4 %。在发展中国家中 ,远东和大洋洲区域农业产量平均每年增长3 6 % ,而中国平均每年增长近5 %。1999年全球谷物产量预计18 7亿t ,比上年低1 %左右 ,比1997年低2 …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达1 747亿元,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3%,农业的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20%和50%.因自然灾害造成农村的经济损失占农业总产值的7%左右.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与世界平均水平比,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1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成本高27个百分点,生态恢复成本高3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农业过剩问题已经难以回避。世界上80%的大棚也就是业界常讲的设施农业集中在中国,全球67%的蔬菜、50%以上的猪、50%的苹果、40%的柑橘,都由中国人生产,但我们的人口只有世界的19%,这其中的浪费问题不言而喻;但很多地方仍嫌不够,直到菜贱伤农。农民增收不再靠农业,这已被事实所证明,所以现在讲新三农的时候,也有了新概念。不再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然后农村发展,而是合作农业,稳定农村,安全农业。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也具有适合中国国情、凸显中国农情、彰显中国智慧的鲜明特色: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厚根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道路将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模式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商蓉 《农家致富》2009,(19):4-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6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来自于与时俱进的改革和人民群众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商蓉 《当代农业》2009,(19):4-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6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来自于与时俱进的改革和人民群众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现在已经开始进入现代化农业发展新的阶段,化肥是现代化农业的支撑点,但是化肥利用率低是一道世界难题,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农产品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化肥利用率达到了60%,中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0%-35%。硅谷公司经过十年的攻关研究,开发了有机硅水溶缓释肥,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占领了世界化肥领域科技制高点,三年的推广应用在全国各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实践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靠科技成果转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增产增收,让农民富起来,农村的面貌才能够改变。今年在永年县硅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实现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量化评价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本研究基于对农业科技强国的理论认识,经过多学科、多群体、多轮次研讨,首次提出和设计了包括科技支撑能力、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效率、农业科技条件和农业科技产出等5个1级指标及19个2级指标的农业科技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收集整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农业科技强国实现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业科技强国实现度为62%,与世界农业科技强国仍有不小差距,在迈向世界农业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中国刚刚走完2/3的路程,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因此,中国亟需在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企业研发投入等方面加强力量、加快步伐、加大投入,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加工增值、土地产出率,优先补齐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短板,以确保2050年建成世界农业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18.
世界农业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现代化农业的科学发展,使得中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不到10%的耕地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全球22%以上的人口。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外移,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副业化、兼业化现象日渐严重,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谁来种地"的现状,说明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育新生代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的根本出路,对推动农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并且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面向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将从4个层次展开,并加强10个重点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加强国际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使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到2000年达到50%左右,2010年达到60%。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15,(13)
<正>农民组织化问题一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政策中的大问题。自1949年建国至今的60多年间,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农村改革后的30多年间,农民组织化问题被长期搁置,致使农民长期处于无组织、小规模、零散的孤立经营状态,结果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未能实现预期的大发展,而且农民政治地位,尤其是农民利益屡受侵犯,引发城乡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农村改革硕果累累,但在推进农村改革30多年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