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网箱养殖对湖泊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归纳了网箱养殖向湖泊水体输出的各类物质,并分析了其对湖泊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泊网箱养殖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评估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沉积环境的影响,于2001年6月-2004年10月按季度对该养殖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对所获沉积物样品的理化因子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类型均是黏土质粉砂,没有明显差异;养殖区沉积物含水率、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0.5%、2.82%和562mg·kg^-1,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的55.8%、2.42%和238mg·kg^-1(P〈0.05);养殖区底层海水溶解氧(D0)浓度平均值为5.25mg·L^-1,显著低于对照区的6.48mg·L^-1(P〈0.01);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含量和底层海水DO浓度的超标率(我国适用于海水养殖水域的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分别为90.9%、100%和62.5%.而对照区的分别为76.2%、14.3%和20.0%;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特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照区的季节变化均较为稳定,差异不大;养殖区与对照区底层海水DO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已对养殖区沉积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污染程度的季节变化与养殖生产的季节周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凌志文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31-132
针对新安江水域的特性,充分肯定了在歙县段开展网箱养殖的优势,并详细介绍了适合该水域网箱养殖技术,包括网箱的选择、网箱的放置方式、养殖品种的选择、网箱的管理等,为新安江流域养殖用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传宏 《农技服务》2013,30(4):406-407
从准备工作、苗种选择与投放、黄鳝驯食、饲养管理、水质管理、巡池和黄鳝疾病预防等方面总结了黄鳝网箱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黄鳝网箱生态养殖技术,包括水域选择、网箱布局与准备、鳝种选购与放养、饲养管理、水质管理、预防鳝病等内容,以期为黄鳝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江河网箱养殖迅速发展的趋势,分析了江河网箱养殖的特点及可能给水域渔业资源带来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潜在危害,提出了加强江河水域生态环境及江河养殖容量研究;运用新技术构建网箱养殖新体系;合理规划、科学养殖,强化养殖证管理制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等一系列发展对策,以期为政府和养殖业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江河网箱养殖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河流中设置简易网箱养殖鲢鱼,经一个年度饲养当年鱼苗可达150g/尾以上,放养量0.3 ̄1.0kg/m^2,单产1.5 ̄3.0kg/m^2,年生产投入6.00 ̄8.00元/m^2年利税2.10 ̄5.50元/m^2,产投比1.61 ̄1.70;成鱼养殖(入箱鱼种〉50g/尾)可达500g/尾以上,放养量1.5 ̄3.0kg/m^2,单产5.0 ̄13.0kg/m^2,年生产投入11.00 ̄26.00元/m  相似文献   

8.
象山港网箱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0年全年共6个航次对象山港网箱养殖区水域环境的监测结果,分析讨论了网箱养殖区DO、pH和营养盐的含量变化特征,并采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和有机物评价指数法对该海域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DO和pH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规定的养殖海水Ⅱ类水标准;养殖区DIN全年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726~1.133 mg/L,其中NO3-N占无机氮的74.83%,是象山港网箱养殖区DIN的主要存在形式;DIP和SiO3-Si全年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43~0.082 mg/L和0.794~1.357 mg/L。DIN、DIP年均含量均超出《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规定的养殖海水Ⅱ类水标准。调查网箱区N/P平均值为34.02,可见养殖水体呈现氮过剩状态。根据营养状态指数(E)和有机物评价指数(A)的评价显示,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且有机物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9.
介绍黄鳝网箱集约化生态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池选择与改造、网箱设置及相关配套、移植水草、鳝种选择与投放、驯食、日常管理、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黄鳝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10mAg被认为是大亚湾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关键核素,而对^110mAg的有效监测和危害评价都赖于对其环境行为的了解。通过测定大亚湾水、沉积物和部分生物体的^110mAg含量,分析了^110mAg进入西大亚湾海域的大致过程、存在形式、水平分布和在各类生物体中的浓集系数。文章认为双壳类和腹足类软体动物是对^110mAg长期环境监测的合适指标生物,马尾藻类则可作为春季补充监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110mAg被认为是大亚湾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关键核素,而对^110mAg的有效监测和危害评价都赖于对其环境行为的了解。通过测定大亚湾水、沉积物和部分生物体的^110mAg含量,分析了^110mAg进入西大亚湾海域的大致过程、存在形式、水平分布和在各类生物体中的浓集系数。文章认为双壳类和腹足类软体动物是对^110mAg长期环境监测的合适指标生物,马尾藻类则可作为春季补充监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并分析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水质情况。[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富营养化水平评价法对2014年3、6、9和12月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水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2014年各调查时期各站位表层和底层海水溶解氧(DO)、活性磷酸盐(PO4-P)含量、表层海水石油类含量均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COD)含量绝大多数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9、12月各调查时期底层海水无机氮含量均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均有个别站位无机氮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各调查时期表层和底层整体水质均达到了Ⅰ级,整体水质良好;该海域各调查时期各站位表层和底层海水均处于贫营养化状态。[结论]该研究可为大亚湾中央列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国旺  姜国强  黄道建  郭振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54-9157,9193
于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对大亚湾湾口进行了10个测次的垂直采样监测,系统性地调查了水体理化因子和生态要素,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大亚湾湾口理化因子和生态要素的垂向结构和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结构-响应框架模型,从压力指标、结构指标、响应指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法.以春季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湾生态系统春季的健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57±0.08,从总体看来,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较好”水平,浮游植物丰度、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缓冲容量是其主要健康负面因子,健康状况可能面临着向“临界”状态转化的危险.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性强、结果客观准确、形象生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2年4月杭州湾南岸宁波慈溪附近水域(27°38'-28°02'N、120°50'-121°14'E)浮游生物生态群落分布特征,分析这一分布特征与营养化水域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海域富营养化指标E值大于1,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水域高浓度悬沙使水体透光率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悬沙浓度低的水域是浮游植物高密度水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两者之间显著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由调查水域营养盐和悬浮物分布特征决定。春季浮游动物种类数和优势种种数(2种)相对较少,并呈现出单一优势种的优势度和平均丰度高,多样性指数均值低(1.05)的特征。虽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太稳定,但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一致性很好地反映出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有效的摄食压力,从而使生态系统在春季富营养化水域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水声学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水声学评估。[方法]2015年利用Simrad EY60声学系统进行了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个航次的声学调查,并以传统拖网方式同步采集生物学资料,对大亚湾南部海域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2015年4月春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7.3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72.8 t,优势种为二长棘鲷(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37×103kg/n mile~2);2015年8月夏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8.5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200.9 t,优势种为黄鳍马面鲀(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3.29×103kg/n mile~2);2015年10月秋季调查航次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52×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52.6 t,优势种为短吻鲾(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59×103kg/n mile~2);2015年12月冬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36×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48.9 t,优势种为皮氏叫姑鱼(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0.82×103kg/n mile~2)。[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大亚湾南部海域海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2年1月的海洋生态调查数据,从海水环境质量(包括海水营养结构与营养水平)、沉积环境质量、初级生产力和饵料生物水平4个指标评价了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域水质因子DO、BOD5、CODMn、硫化物、PO3-4-P、DIN、Cu、Pb、Cd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66.7%站位的石油类污染物、91.7%站位的pH和个别站位的Zn含量超过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1.215,海水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状况属于优良等级,尚未受明显有机污染;海水营养水平属于中高营养等级,沉积物各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478,表明沉积环境质量良好;初级生产力属中等水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生物量丰度很高。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为1.129,属轻度污染。结合生物体残毒(总TPHs)等历史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属于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污染物。今后应加强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尤其是对石油类污染物的优先控制。  相似文献   

19.
海州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8年对海州湾人工鱼礁区进行了3个航次的理化因子和生物资源调查,应用CANOCO4.5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作出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根据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系数,认为影响这一海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总无机氮、水温和透明度。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种牟勒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的分布与磷酸盐密切相关,这些优势种在鱼礁区和对照区数量上的差异导致了鱼礁区浮游植物数量要高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了解痕量元素在南大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分布以及可能的来源,利用原子荧光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普里兹湾西侧(62°S~67°S和50°E~72°E)44个站点的表层海水样品中铜、铅、镉和砷的含量。结果显示,普里兹湾西侧水域表层海水铜、铅、镉和砷平均浓度分别为(1.440±0.184)μg/L、(0.250±0.037)μg/L、(0.060±0.007)μg/L和(3.520±0.128)μg/L。通过进一步分析表明,普里兹湾西侧表层海水中痕量元素的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且在此海域内浓度变化不大。并且,叶绿素和盐度与铜、镉、砷和铅相关性及显著性并不明显,且存在差异。此外,普里兹湾西侧痕量元素的主要来源与冰雪融化、大气及由大陆所携带痕量微粒的输送、人为活动的增多以及浮游植物的分布和摄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