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舒衷远 《四川蚕业》2005,33(2):18-19,26
桑树螟虫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年发生5-6代,第2代危害夏季桑叶,第3、4代危害秋叶,第5、6代危害晚秋叶。经过多年观察,末代桑螟虫密度与来年桑螟虫发生危害轻重直接相关。笔者于2003~2004年对末代桑螟虫室内外饲育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2.
重庆地区桑树最为常见主要病虫害有桑椹菌核病、桑螟虫、桑尺蠖、桑瘿蚊、红蜘蛛、桑粉虱、桑蓟马、桑天牛、桑白蚧、蓝尾叶甲、桑象虫等11种,桑树黑枯型细菌病、桑树褐斑病、白花缺素生理病害零星发生,其他病害不常见,危害不大。桑螟、桑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是近年多发、易发灾害性病虫害,需重点防治。桑螟在重庆每年发生5-6代,高海拔地区发生5代,低海拔和长江河谷地带发生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桑螟第1代发生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一般不形成大的危害,第4-5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易形成大规模暴发性虫灾,应重点关注。桑瘿蚊在重庆1年发生4代,以休眠体(囊包幼虫)在表层土壤3-10cm处越夏、越冬。第1代(越冬代)的幼虫发生期约为3月下旬至4月初。第1代发生数量少,桑树受害轻;第2、3代发生数量多,受害严重。近年来桑椹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成为果桑主要病害。2-4月,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密植桑园空气不畅,土壤潮湿,是桑椹菌核病孢子萌发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正常用药的情况下,用定点点灯诱蛾和田间查幼虫的方法,对吴江市老蚕区震泽镇的桑尺蠖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调查。初步探明了:大田幼虫发育历期;大田幼虫繁殖系数;幼虫防治阈值、主兼治指标、防治总策略和第3代和第4代幼虫预警性控防指标;大田成虫发育历期;桑尺蠖优势天敌是桑尺蠖绒茧蜂。  相似文献   

4.
桑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以幼虫寄生桑树顶芽内,用口器咬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轻者造成顶芽畸形弯曲,重者造成“止心“,腋芽萌发,侧枝丛生,叶质老化,树势矮小,桑叶减产20%~40%。目前该虫已成为我县桑树主要害虫之一。笔者经几年对桑瘿蚊的调查、防治,总结出一整套防治桑瘿蚊的综合措施。1 桑瘿蚊的生活规律桑瘿蚊在我县1年发生5代,各世代幼虫发生期一般为第1代在6月中旬末;第2代在7月上中旬;第3代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8月中下旬;第5  相似文献   

5.
桑蟥(Rondotia meniciana Moore)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大多数蚕区桑园均有分布,以幼虫取食桑叶危害。调查北京房山地区的桑蟥1年发生2代,有一化性和二化性,以二化性居多。一化性桑蟥产有盖卵块越冬,二化性桑蟥产无盖卵。第1代桑蟥幼虫为害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2代桑蟥幼虫为害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造成夏秋季桑叶减产。田间桑树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稀释液,桑蟥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可达94.7%;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稀释液,桑蟥幼虫的虫口减退率为94.3%。在桑蟥幼虫发生盛期7月上旬和8月上旬,采用上述药剂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6.
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的寄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桑天牛卵啮小蜂 (Aprostocetusprolixus)是一个新种 ,对桑天牛有较高的寄生率。观察发现该寄生蜂 1年 2~ 3代 ,老熟幼虫以休眠状态越冬。 6月下旬越冬代的成虫开始羽化 ;第 1代成虫 7月下旬开始羽化 ,8月上中旬为盛期 ;第 2代幼虫一部分以老熟幼虫直接越冬 ;第 2代成虫 8月下旬至 9月中旬羽化 ,8月底与 9月初为盛期 ,所产小蜂幼虫从 9月中下旬开始陆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探明了该寄生蜂的羽化时间、交配、产卵、寄生等行为习性。  相似文献   

7.
经过近年对淅川县蚕区桑瘿蚊的发生和防治调查,得出桑瘿蚊各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或虫螨克(阿维菌素)防治桑瘿蚊第1代成虫,控制虫口密度,夏伐后在桑园地面施入3%甲基异柳磷,杀死土壤中部分桑瘿蚊幼虫或蛹,加大夏蚕饲养量,及时疏去桑树下部卧伏枝,并采取隔行采叶的措施,促使桑园通风透光,降低了桑瘿蚊危害。  相似文献   

8.
潼南县近年桑瘿蚊危害猖獗。据1991年观察调查:桑树株危害率100%,新梢止芯率60~80%,造成春叶减产30~35%,春茧减产48%。为防止桑瘿蚊再度成灾,于1992年3月建立了桑瘿蚊测报体系,从3月下旬至5月中旬,隔日在田间剥芽查虫,调查有虫芽数和100芽虫口数。4月8日为第1代幼虫的最大虫量日,占其50%虫量的调查日期为4月6日,定为幼虫孵化高峰期。根据四川桑瘿蚊第1代的世代经过29天左右,预报了第2代桑瘿蚊幼虫的最佳防治时期为5月1~5日,并根据有效基数预测法,推测出第2代桑瘿蚊发生量足以成灾。为此,及时组织了防治;又通过田间剥芽实查:证实了第2代桑瘿蚊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基本准确。药剂防治调查证明: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喷梢头,其防治效果因喷药次数而异,在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只喷药1次者。为44.56%,连续喷药两次者为88.24%。  相似文献   

9.
本次试验分别用期距预测法和分龄分级预测法预测第4代桑螟幼虫孵化高峰期。最后用田间调查进行准确性检验。通过试验得知,期距法和分龄分级法预测第4代桑螟幼虫孵化高峰期分别为8月10日、8月10—11日。通过田间实测得第4代桑螟化高峰期为8月10日。说明两种方法预测准确性均较高,可直接用于生产,及时测报、指导防治。  相似文献   

10.
周林巨 《蚕业科学》1997,23(1):62-63
桑螟(DiaphaniaPyloalisWalker)是我国蚕区夏秋期的主要害虫,不少年份7月下旬桑螟第2代幼虫密度并不高,8~9月间遇多雨湿润的气候,往往暴发成灾,严重影响秋蚕的饲养。笔者于1995年夏秋期进行了桑螟不同密度为害损失率和污染率的测定,制订防治指标,为控制桑螟暴发提供依据。1调查、测定与统计方法1.1第2代桑螟幼虫密度调查1995年7月底在牌头镇马家弄村,安华镇溪北村调查了桑螟发生程度较轻(一级)、中等(二级)、严重(三级)的桑园三块,以0.67hm2为1小区,重复3区,计9小区,共6hm2。1.2损失率与污染率测定。9月底先调查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