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密云水源地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拟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环境承载力作为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系统的联系界面,是判断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是否协调的尺度。针对密云地水环境承载力系统的复杂性,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动态分析优势和政策实验室功能,建立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对2008-2020年水环境承载力进行模拟与预测,分析不同优化策略下水环境承载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现状延续策略下,2008-2020年水环境承载力呈逐年略微下降的趋势;(2)开源、节流和治污、减排2种优化策略均能有效提高的水环境承载力,并且前者的提高幅度大于后者,而区域外调水措施则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承载力;(3)本地开源、节流措施与治污、减排措施结合后,可以大幅提高水环境承载力,是实现经济活动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策略,进一步提出了该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计算出近年辽宁省日光温室这种特殊几何屋面建筑所受的基本雪压及雪荷载分布情况,利用辽宁省30年冬季降水数据,使用矩法、耿贝尔参数估计方法对极值I型分布函数的参数进行估计,比较参数优良性指标,进而计算30年一遇最大降雪量及基本雪压,结合辽宁省日光温室结构特点,确定日光温室积雪分布系数,最终得出辽宁省各地区日光温室雪荷载分布。结果表明:辽宁省30年重复期实际基本雪压与建筑规范中基本雪压标准值差距较大;辽宁省日光温室雪荷载范围为0.28~0.79 kN/m2。其中,以鞍山、岫岩、本溪、沈阳等中部地区雪荷载最大,由此向东西南北4个方向雪荷载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各地级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珊珊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3):193-198
探究河南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情况,旨在全面认清各市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度现状,为各区域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借鉴,实现河南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对河南省18市2008—2012年各项指标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经济与环境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用定量方法分析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以及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都较大,其中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最大,而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对生态环境胁制作用最大。河南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度空间分异规律显著,大致将其划分为协调、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4种类型,其中以磨合、拮抗类型为主;2008—2012年河南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期间耦合度时序变动较大。  相似文献   

4.
杜鑫  吴钢  许东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221-224
选用合适的模型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区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水质预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辽河流域的实际,运用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对辽河流域东陵大桥监测断面CODMn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综合自相关函数、偏相关函数以及BIC原则,ARMA(1,1)模型能够更好地用于东陵大桥断面水质预测。拟合结果显示,相对误差在2.60%~25.98%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为13.69%,说明该模型能够充分利用近期水质资料信息,以精确预测未来水质变化趋势。而对东陵大桥监测断面CODMn的预测显示,未来CODMn呈现出增长态势,辽宁水环境管理任务仍然很重。最后,就ARMA模型应用于水质预测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籼粳稻杂交F2代群体(七山占/秋光)为供试材料,2010年分别在广东省与辽宁省同年种植,研究籼粳亚种属性和经济性状的分化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广东和辽宁2个生态地区群体,亚种特性呈相似正态分布,未出现偏分现象,说明在F2群体中遗传重组对群体的作用呈主导性.经济性状发生较显著的分化,穗数、千粒重、1次枝梗数及粒数辽宁地区显著高于广东,而产量、穗粒数及结实率呈现相应生态条件的偏向性,籼型及偏籼型在广东地区较高,粳型及偏粳型在辽宁地区较高,说明在籼粳交F2代中不同的籼粳类型存在较为显著的生态适应性,并且该结果在相关性分析也得了验证.此外,对进一步研究籼粳分化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辽宁省‘红富士’苹果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辽宁省‘红富士’苹果适宜栽种的气候分区,利用辽宁52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采用GIS技术对红富士苹果的热量、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资源进行网格推算并予以分析。根据红富士苹果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了气候区划指标,并将全省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4个分区。结果表明,(1)1月平均气温和4—10月温量指数对‘红富士’苹果栽种影响最大,选二者为‘红富士’苹果气候区划指标;(2)‘红富士’苹果的发展坚持-10℃安全线原则,在辽南应主要在大连市主要发展、营口市南部适当发展;在辽西主要是葫芦岛市的西南部、朝阳市的西南部和锦州市南部;辽中应在盘锦适当发展;辽东的丹东南部沿海一带适当发展。  相似文献   

7.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taking Yunnan Province as a case, this paper built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pplied th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trends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Yunnan from 2006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ose years,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ranged from 0.23 to 0.46 in Yunnan Province.The minimum value was 0.23 in 2013, the maximum value was 0.46 in 2010. From 2006 to 2014,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was less than 0.5 in general, and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a fragile state on the whole.  相似文献   

8.
辽宁地区植被NPP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增进对辽宁植被NPP状况的了解,并为该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等提供参考,运用综合模型、水热模型计算辽宁省植被NPP,分别分析2种模型模拟的植被NPP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站点的经纬度、DEM及其衍生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辽宁省植被NPP进行插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水热模型模拟出的辽宁NPP呈明显上升趋势,近30年来,2001-2010间NPP最大,20世纪80年代最小。综合模型模拟出的辽宁NPP均呈缓慢上升趋势,近30年来,20世纪80年代NPP最大,90年代最小;2种模型模拟出NPP分布基本相同,最大值出现在东南部,最小值出现在西北部,且呈西北向东南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辽宁省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改善辽宁省农田水利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方法,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3S技术提高灌区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辽宁省管理部门的实际出发,设计开发了基于GIS的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由灌溉子系统模块、排涝子系统模块、农村饮水子系统模块、报表系统模块和权限管理模块组成,具有一定的智能水平,大大改善了辽宁省农田水利的全方位管理。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促进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以2010年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山东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均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从空间角度来看,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3市和济南的分值最高,而德州、聊城、菏泽、枣庄等远离山东省中心城市核心竞争群的城市得分较低。其格局大致形成由东北向西南穿插全省逐级递减,形成一个“N”字型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将上述17个城市可划分为4种不同的土地集约利用类型。最后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旱灾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辽宁省旱灾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利用辽宁省1949—2009年的基本气象数据和干旱灾情资料,分析了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旱灾的区域和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上看,旱灾发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多发生在春夏季,且连续发生。春旱发生的频率最高,夏旱次之,季节连旱发生的频率最低;从空间分布上看,旱灾成片发生,带状分布明显,区域性较强,辽西旱灾发生次数最多,辽南次之,中部平原区最少。降水量季节分布特征是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基于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熵权法和物元法对四川省18个地级市土地生态安全做出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为“临界安全”,自贡、泸州、广元、内江和达州的土地生态安全级别向“安全”级转化,攀枝花、德阳、绵阳、遂宁、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巴中和资阳的土地生态安全级别向“较安全”级转化,广安和雅安土地生态安全级别向“较不安全”级转化。综合单指标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得出,四川省各地级市土地生态安全总体趋于向良好转变。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 1981—2010年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及生态需水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能够实时了解辽宁各地区的土壤水分盈亏量,建立辽宁生态需水分析系统,从而科学指导人工增雨作业,利用辽宁省55个站1981-2010年逐日的降水量、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等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潜在蒸散量,分析了辽宁地区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辽宁省各站点潜在蒸散量的年际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四季变化中,夏季潜在蒸散量最大,春季和夏季相差不大或略大于夏季,秋冬季较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自西向东递减。  相似文献   

14.
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的生态经济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完成了以市为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分为优和良两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7.22%和72.78%;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经济较好区、经济中等区、经济较差区3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51%、61.67%、33.82%;根据河南省市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状况,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河南省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主要农业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辽宁农业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利用辽宁省1980—2010年粮食总产及1996—2005年农业灾害资料,分析了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灾害的发生,粮食总产与受灾程度呈周期性波动,受灾程度与对应年份的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 P<0.01)。从时间序列来看,1989、1994、1997、2000、2001年辽宁受灾程度较高,受灾面积均超过2.5×106 hm2,成灾面积超过1.3×106 hm2。2004—2008年灾情有所缓和。从农业灾害的空间分布来看,农业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西地区。按农业灾害强度大小依次为:辽西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辽中地区及辽东地区。各类灾害中以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和风雹灾害影响较大,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三者所占的比重为78%~98%。  相似文献   

16.
一次辽宁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WRF模式预报,对2013年8月16日辽宁东北部地区发生的大暴雨过程,进行逐小时的中尺度分析,旨在找出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机制。结果表明:(1)该地出现如此罕见的大量级降水,是中β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在辽宁东北部地区形成“列车效应”,跟随中低层的引导气流,使强对流性天气系统依次通过该地,致使造成重大灾害;(2)抚顺山区地形的强迫抬升及对流层高层的正涡度平流辐散启动了大暴雨的产生;(3)中层的偏西干冷气流配合低层的西南暖湿急流辐合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聚能机制。暴雨区中低空的上升运动和近地面的动力锋生,使中低层的潜在不稳定加剧。潜在不稳定的触发机制为中高层产生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7.
王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13-218
通过研究‘中地77’对密度和施肥量的反应,旨在进一步挖掘该品种在辽宁省的生产潜力,为其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品种为副副区。肥料处理设常量施肥、高量施肥2个水平。密度设5个水平,即45000、52500、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中地77’的耐密性较强,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最高;不同地区相比,辽北地区产量较高,平均比辽西高25.6%;在辽西地区,增加施肥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最高可增产28.8%,而在辽北地区,增加施肥则无明显的增产效果。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辽西地区:高量施肥条件下,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最高(8867.5 kg/hm2);辽北地区:常量施肥条件下,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最高(9908.8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福建省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福建省各县(市、区)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通过建立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极差正规化综合评价方法、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各县(市、区)的经济实力进行实证评价并分类。研究结果将福建省67个县(市、区)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较薄弱、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分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部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限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和明确制约机械粒收质量的因素,对于辽宁省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和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2017年在辽宁省中部的铁岭县蔡牛镇、沈北新区黄家村和海城市耿庄开展了5组玉米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通过对41个参试品种57个品次粒收质量指标的测试与评价,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11.38%,5组试验均高于国家标准≤5%的要求,破碎率偏高是目前辽宁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93%,低于国家标准≤5%要求,但不同试验组间差异较大,变幅为0.78%~12.60%,部分田块机械粒收产量损失较大;(3)57个品次样本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和0.45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子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和杂质率高的重要因素;(4)产量损失主要来自落穗损失,占总损失量的63.2%~92.5%,落穗损失与植株倒伏倒折密切相关;(5)10月中下旬(10月13日至10月21日)收获,87.2%的参试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下降至25%以下,处于适宜机械粒收水分范围。本研究认为,辽宁中部地区热量资源丰富、玉米适采期长,10月中下旬收获时子粒含水率不是当前制约机械粒收质量和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而后期茎秆衰老慢和抗玉米螟、茎腐病品种的选育,控制倒伏与落穗的技术措施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的抗旱防涝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77-281
为了给安徽省的自然灾害防御和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产出导向的CCR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2006-2010年的农业自然灾害抗旱防涝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蚌埠市等6个地市抗旱防涝效率值为1,其他地市的效率值均低于1,其中巢湖市和铜陵市的效率值最低;根据整体效率强度分析的结果,安徽省17个地市分为3个等级。本研究认为,安徽省各地市抗旱防涝效率差距显著且稳定;淮河流域地市的效率明显高于长江流域;效率值较低的地市和区域,应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各种抗灾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