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柑桔黄龙病是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除原有的亚洲、非洲外,美国、巴西也已发现此病和其传播媒介-柑桔木虱。根据柑桔木虱是黄龙病唯一自然传播媒介和广西柑桔主产区无法实施隔离种植的特点以及柑桔黄龙病已成为广西柑桔发展最大障碍的实际和柑桔生产现状,提出在黄龙病区建立以柑桔黄龙病为第一重要病害,柑桔木虱为第一重要害虫的柑桔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实施以控制柑桔木虱为重点的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措施。3年的大面积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验证区累计发病率为0.72%,对照Ⅰ区达9.42%,对照Ⅱ区达7.14%。  相似文献   

2.
柑桔木虱是柑桔嫩梢期的一种重要害虫,成虫在老叶和嫩叶上吸食,若虫群集柑桔嫩梢、幼叶和新芽上吸食危害。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畸形扭曲易脱落。若虫排泄物撒布枝叶上,会引致煤烟病及影响光合作用。柑桔木虱是传播柑桔黄龙病的媒介昆虫,是引起柑桔黄龙病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桔区果园内同时存有柑桔黄龙病病树和柑桔木虱,则木虱种群的数量多少,可决定黄龙病传播、扩散速度的快慢及病情的轻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柑桔黄龙病在柑桔主产区呈蔓延势头,而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的唯一自然虫媒,果园中如果没有木虱,即使有病树也不会造成传染,所以控制柑桔木虱是防控柑桔黄龙病扩散蔓延的关键,柑桔木虱也就上升为柑桔第一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4.
根据柑桔黄龙病病原PCR检测结果,分析其病原检出率不高与检测方法、检测部位等相关,提供了"红鼻果"作为芦柑黄龙病田间诊断的依据。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总结了至2000年前永春县柑桔黄龙病长期未蔓延危害的原因在于果园管理均衡,施药次数较多,柑桔木虱没有大量生存繁衍的空间;而近年柑桔黄龙病蔓延危害的主要原因是"三农"状况发生变化,劳力转移,失管果园多,病源多、柑桔木虱大量危害,病害迅速传播。论述了近年永春县柑桔黄龙病防控技术的实践应用与取得的成效;指出柑桔规模化连片种植,分散管理,难以统一落实防控措施是黄龙病防控工作的难点。探讨了黄龙病产区发展柑桔生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柑桔黄龙病是毁灭性病害,本文就防治柑桔木虱在防控黄龙病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了实际的柑桔木虱监测点,采用定点的方法对柑桔木虱进行系统监测,同时对黄龙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了有关柑桔木虱消长的规律以及传播黄龙病的相关数据,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防控柑桔黄龙病,发展我市柑桔产业。  相似文献   

6.
攀枝花市,凉山州柑桔黄化枯梢死树,严重制约了柑桔生产的发展。调查表明,柑桔黄龙病是导致柑桔黄化枯梢死树的主要原因,防治木虱是控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柑桔木虱又名枯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主要危害柑桔嫩梢和新芽,是柑拮嫩梢期的一种重要害虫。成虫常在叶和嫩芽上取食.若虫群集在嫩芽新梢上危害,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畸形扭曲。若虫的白色排泄物洒在枝叶上,诱生煤病,影响光合作用。同时,柑桔木虱还能传播黄龙病。  相似文献   

8.
黄龙病对于柑橘来说是毁灭性的病害,柑桔木虱是传播黄龙病的昆虫。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所总结的经验来看,控制黄龙病的关键措施就是防治柑桔木虱。为此应该要合理地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其他一些绿色生态的控制办法,尽量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进一步改善柑橘的生态系统,提高对柑桔木虱的自控能力,控制黄龙病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柑桔黄龙病,又称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其别称主要是依据发病症状描述的,属于类细菌性病害的一种。而虫媒木虱是黄龙病病原得以在田间传播的唯一媒介,只要果园中存在木虱,即使只有一株树苗感染了黄龙病,那么整个柑桔果园都将受到黄龙病的危害。因此,及时地发现和清除黄龙病感染病原的柑桔植株,阻断传播途径,消灭虫媒木虱,是保证柑桔生产效益,打赢柑桔黄龙病防控持久战的重要举措。防控柑桔黄龙病需要注意对黄龙病病症的掌握,了解病原的传播途径,以及防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柑桔木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是正常管理柑桔园黄龙病发生严重的最重要原因,弄清这些果园柑桔木虱种群的年发生规律是有效防治柑桔木虱和柑桔黄龙病的基础.6年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10~12月份是木虱种群数量最多的时期,其次分别是9月、1月和5月.9~12月的柑桔木虱数量与次年的柑桔黄龙病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柑桔木虱是传染黄龙病的唯一虫媒。植株感染黄龙病后未及时处理,会导致桔区病害的扩散和流行。本文从柑桔木虱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分析其在福建省永春县发生的消长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柑桔黄龙病是柑桔生产上防治最难、危害最大的一种致命性病害,国内外都有发生和危害,目前尚没有特效的防治农药。柑桔植株受其侵害后,树势衰退,产量减低,果实变劣,甚至不产果,并导致植株枯死。1发病规律与病因主要传染源是带菌的柑桔木虱、田间病株、带菌苗木和接穗,近距离传播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冰冻灾后柑桔木虱的死亡率,掌握了各区域柑桔木虱越冬后的虫情,提出了灾后柑桔木虱防治对策。广西冰冻灾后有虫面积为1.833万hm2,占柑桔种植面积的8.3%,同比减少3.217万hm2,虫口密度同比减少86.4%~192.0%。其中桂北柑桔木虱平均死亡率达85%,桂中柑桔木虱平均死亡率为54%,桂南柑桔木虱平均死亡率为34%,同比均显著提高,桂北部分县域死亡率达100%。文章还探讨了自然条件下柑桔木虱越冬死亡率与温度的关系,对以后科学开展春梢期间柑桔木虱的防治,做好柑桔黄龙病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柑橘木虱是柑橘的重要害虫之一,也是毁灭性病害一柑橘黄龙病的传病媒介昆虫,目前该虫在福建省永春县柑橘主产区的发生与为害,2008年来通过人工观测方法,已在绝大多数的果园观测到柑橘木虱成虫、卵、若虫等,数量多,分布广。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田间传播的唯一途径,黄龙病病原体能在木虱体内生活,  相似文献   

15.
柑橘木虱是柑橘嫩梢期的一种重要害虫,成虫在老叶和嫩叶上吸食,若虫群集柑橘嫩梢、幼叶和新芽上吸食危害,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畸形扭曲易脱落,若虫排泄物撒布枝叶上,会影响光合作用及引致煤烟病。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田间传播的唯一途径,黄龙病病原体能在木虱体内生活,木虱的成虫与4~5龄若虫均能传病,带菌木虱在健树上取食时,病原体通过口针进入植株筛管细胞内定居、  相似文献   

16.
以控制木虱木虱为重点的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理论已在广西柑桔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推广应用该理论,加速该理论在柑桔黄龙病区的推广应用,本文报道了该理论的形成过程、事实和理论依据以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柑桔黄龙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柑桔黄龙病是由一种叫做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的病原引起的,已经确定的病原有亚洲、非洲和美洲3个种。病害通过种苗、嫁接和木虱介体等途径传播。病害可根据田间症状诊断,也可以通过血清学、电镜技术和PCR等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进行鉴定。目前,柑桔黄龙病主要依靠综合防治的方法。开展病原的人工培养、抗病育种、致病机理和病害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对揭示病原特性和病害防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柑桔木虱是漳州地区柑桔生产上常见的虫害 ,已被确认是柑桔黄龙病的传毒媒介 ,因此当地农业部门与科研机构均非常重视柑桔木虱的防治工作。据观察该虫1年在当地可发生8代 ,冬季主要以成虫密集在叶背越冬 ,3~4月在新梢嫩芽上产卵繁殖 ,若虫集中在新梢为害 ,吸食汁液 ,导致煤烟病 ,成虫平时分散在叶背或顶芽上栖息吸食 ,能飞善跳 ,产卵于嫩芽的缝隙、叶腋或嫩枝上。选用低毒 ,对嫩梢无副作用的药剂。如72%“艾美尔”水分散剂6000倍液在4~8月份嫩梢期喷施 ,可有效杀灭若虫和成虫。当成虫密度较大时 ,可加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喷施叶背。…  相似文献   

19.
柑桔黄龙病及其控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黄龙病是柑桔生产中危害最重、威胁最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文章在分别对柑桔黄龙病的病名、危害与分布、病原的认识过程、诊断技术、病原侵染来源、病原脱除等进行综述的前提下,提出严格实施检疫、重病园成片更新、应用无病毒苗木、及时挖除病株、大面积联防联治、严格防治柑桔木虱等柑桔黄龙病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20.
柑桔黄龙病是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柑桔木虱是其唯一自然传播媒介,控制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柑桔木虱成虫的高效传病性、近距离扩散性和快速传病性,决定了用来防治柑桔木虱成虫的农药要求速效性好、防效高(药后24h的防效>95%).由于受到试验地虫源和试验条件的限制,柑桔木虱的有效防治药剂筛选严重滞后.2007-2008年做了13种农药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和3种农药的大面积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增效联苯菊酯EC 25 mg(a.i)/L、雕杀EC 110 mg(a.i)/L、铁骑EC 83 mg(a.i)/L对柑桔木虱成虫药后24 h的防效达100%;喹硫磷EC 250 mg(a.i)/L、杀扑磷EC200 mg(a.i)/L、稻丰散EC 333 mg(a.i)/L对柑桔木虱成虫药后24 h的防效>95%;防效在94.9%~85%的有丁硫克百威EC 200 mg(a.i)/L、霸中霸EC 200 mg(a.i)/L;吡虫啉WP 100 mg(a.i)/L、阿维·丁硫EC 90 mg(a.i)/L、甲基嘧啶磷500mg(a.i)/L的防效分别为92.3%~74.4%、79.1%、73.1;防效低于40%的药剂有吡蚜酮WP 250mg(a.i)/L、印楝素EC 6 mg(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