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烟草码绢金龟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码绢金龟Maladera sp.是烟草上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对码绢金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1996~1998年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弄清了码绢金龟的生活史、各虫态生活习性。在昆明,码绢金龟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幼虫在土中做土室越冬。越冬幼虫第2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是化蛹盛期,4月下旬为化蛹末期,蛹期平均为21d。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出土,5月中旬进入羽化盛期,5月下旬为羽化末期。6月中旬至下旬为成虫发生为害盛期,成虫发生期约80d左右。田间成虫产卵盛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雌产卵量平均为27粒。7月上旬至中旬是卵孵化盛期,卵期平均为14.4d。幼虫发育至第2年4月,幼虫期约280d。土壤温度影响幼虫在土层中的栖息深度。  相似文献   

2.
为摸清迁飞性害虫粘虫在天津市的发生特点,探究粘虫发生程度与气候、田间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笔者自2012年开始在全市各主要虫情监测点开展了关于粘虫成虫、幼虫及成虫发育情况调查。调查显示,粘虫一代成虫一般于5月下旬迁入本市,并在小麦田产卵,第2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害苗期玉米;二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进入卵盛期,3代幼虫为害期为7月底至8月中旬。综合分析表明,导致粘虫暴发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虫源充足。各代粘虫成虫量显著高于历年均值,同时迁入成虫集中产卵;二是气候适宜。成虫产卵及幼虫孵化阶段气候湿润、温度适中;三是食源丰富。近年来我市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完全满足了各代幼虫的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3.
1989~1991年田间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蔬菜田棉铃虫在长治地区一年发生四代,以二代幼虫为害最重。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幼虫有转果为害的习性。成虫产卵多在植株的上部叶片正面和嫩枝上,其落卵量的85%以上。温度25~28℃,相对湿度在70%以上,最适合棉铃虫的发生繁殖。利用成虫趋性进行测报,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可控制此虫。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在新疆玛纳斯县的生活史及在美国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树干上的分布规律,通过林间踏查、解剖树干等方法,明确白蜡窄吉丁各虫态发生动态,分析白蜡窄吉丁羽化孔、产卵量与白蜡树高、胸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白蜡窄吉丁在新疆玛纳斯县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越冬,4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化蛹期,5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期,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期,6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幼虫危害期,7月下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危害,7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幼虫越冬期。白蜡窄吉丁最佳防治时期为成虫羽化出孔前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和幼虫韧皮部危害期(6月上旬至7月中旬)。白蜡窄吉丁成虫通常将卵产于距地面1~2 m的主干上,幼虫通常分布于距地面4 m以下的主干上,成虫羽化孔主要分布于距地面1~3 m主干上,白蜡窄吉丁在寄主植物上的产卵数量与其胸径大小无关,而与树皮厚度有关,厚度大于6 mm时产卵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黄褐丽金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黄褐丽金龟Anomala exoleta Faldermann的生活史,习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经1981~1986年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得知,此虫在甘肃古浪地区二年发生一代,以当年2龄和上年3龄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之3龄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蛹期平均21.5天。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成虫羽化期。田间产卵盛期为7月上、中旬。卵期平均20.2天。成虫有伪死性及较强的趋光性。成虫寿命6~25天。幼虫共3龄,幼虫期长达659.5天。幼虫在土内全年均可见到,当年幼虫与上年幼虫重叠发生。土壤温度主要影响幼虫在土层中的栖息深度与升降活动。不同质地之土壤,以粉沙壤土或沙壤土适宜于其发生和分布。不同前茬作物的地块,土内幼虫密度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新发现的玉米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夏玉米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由于该虫发现时间短,因此可以借鉴的资料有限。2005年以来,作者对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持续研究,目前澄清了年发生世代和幼虫为害习性。在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全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5月底,1代成虫6月~7月上旬,2代成虫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3代成虫8月下旬~10月中旬;幼虫主害期为夏玉米苗期(6月~7月上旬),7月下旬以后对玉米损害不大。幼虫对玉米苗的为害方式主要是咬食茎基部和根部,破坏输导组织,从而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幼虫对高温敏感,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天敌是蚂蚁。  相似文献   

7.
对沈阳地区梨象甲(Rhynchites foveipennis Fairmaire)在田间的发生规律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梨象甲绝大多数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极少数个体两年1代,以幼虫越冬,越冬成虫4月末开始出土,5月中旬达盛期。成虫翌日出土量与降水呈正相关,出土始期决定于4月下旬的降雨时间。与献结果一致。卵发生始期为6月上旬,盛期为6月中旬-7月中旬,幼虫脱果盛期在7月末-8月上旬,化蛹始期为8月初,盛期为9月上旬-9月中旬。其中卵发生期,幼虫脱果时间及化蛹时期在沈阳地区为首次研究。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余庆县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其特点为成虫始见期比2019年晚、比历年早;主迁入期第3代成虫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蛾量大,迁入主峰期推迟;第3代残存虫量大,第4代田间蛾蜂期长、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幼虫量第4代大于第3代;危害高峰期比历年早,危害期长,第5代发生比历年同期平均轻.原因如下: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雨日多、雨量大,有利于成虫的迁入、交配、产卵和卵孵化;5月份气温回升快,水稻大田移栽提早,迁入成虫很快扩散于稻田产卵繁殖;第3代残存虫量和第4代补充迁入蛾量大,田间积累虫量大;6月上中旬及7月上中旬低龄幼虫盛发期雨日多,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等因素,造成第3代、第4代幼虫连续大发生.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防控必须进行统防统治,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9.
花椒瘿蚊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花椒瘿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及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明确了花椒瘿蚊1年发生1代,幼虫危害花椒枝条的嫩梢皮层及木质部形成虫瘿,并以幼虫在当年生枝条虫瘿内越冬,成虫喜阴暗潮湿,产卵具有趋嫩性等习性;建立了花椒瘿蚊种群消长动态图及成虫的日活动规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卵、幼虫、蛹及成虫的发生盛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9月中旬至翌年4月、5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且成虫在上午8∶00~10∶00活动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0.
蛴螬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市发生的蛴螬种类有黄褐金龟、拟异丽金龟、东北大黑鳃金龟、黑绒金龟、细胫绒金龟、白星花金龟等,其中发生的优势种是东北大黑鳃金龟。 1 发生特点 东北大黑鳃金龟在我市 2年完成一个世代,以成虫 (金龟子 )和幼虫 (蛴螬 )在土中越冬。每年的 6月上、中旬是成虫出土活动盛期, 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幼虫共 3龄,一般于 8月底至 9月下旬进入 3龄幼虫并越冬。到第二年春天越冬幼虫活动,为害盛期在 6月中、下旬, 7月中、下旬化蛹,蛹期平均 21.5天,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直到翌年的 5月下旬,才开始出土活动。 2 分布规律 2.1 非耕地的虫口密度明显高于耕地非耕地一般土壤保水性好,空气充足,含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而且土层稳定,这种生态环境条件适宜于东北大黑鳃金龟子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的生长发育。 2.2 大豆茬、甜菜茬虫口密度大东北大黑鳃金龟子成虫喜食大豆、甜菜,因此,大豆、甜菜地便成了东北大黑鳃金龟子取食、产卵和幼虫生活的场所。 2.3 背风向阳岗地的虫量高于迎风背阳地阳坡岗地不仅土壤含水量适宜,而且土温较高,有利于卵的胚胎发育和幼虫的生长发育。 2.4 土壤结构疏松,有机质多,保水性能好,有利于发生一般淤泥土的虫量高于壤土,而砂土地发生较少。牲畜粪、腐烂的有机物有招引成虫产卵的作用,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一般发生较重。 3 发生规律 大庆市蛴螬的发生明显有大小年,即偶数年秋季东北大黑鳃金龟以幼虫 (蛴螬 )越冬的比例大,到来年 (奇数年 )春,幼虫 (蛴螬 )数量多,作物幼苗受害严重。到了秋季幼虫 (蛴螬 )变成成虫 (金龟子 )形成了春重秋轻的局面。而奇数年秋季东北大黑鳃金龟以成虫 (金龟子 )越冬的比例大,到来年 (偶数年 )春,成虫 (金龟子 )出土数量多,作物幼苗受害轻,到了秋季成虫 (金龟子 )产的卵孵化成幼虫 (蛴螬 ),形成了春轻秋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一、发生规律桃小食心虫在我国各地发生代数不同。在河南和山东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僵果、玉米秸秆内等处结茧越冬。在黄河流域越冬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成虫白天静伏在叶片背面或树冠内膛的叶片上,以双果、三果或贴叶果着卵较多。卵散产。6月上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在果实上爬行很短时间即蛀入果内。幼虫有转果危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在被害果外或果内吐丝结茧化蛹,个别幼虫爬到树皮裂缝处化蛹。第一代成虫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仍产卵于桃果上。7月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蛀果危害。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毛棕鳃金龟在黑龙江省望奎县、兰西县等平原地区苗圃和人工幼林内大量发生,常常造成苗床严重缺苗断条现象。幼虫危害家榆、黄榆、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樟子松等苗木根部。成虫在补充营养时也咬食上述苗木的叶部。大毛棕鳃金龟两年发生一代。以一龄和三龄幼虫在土内越冬。越冬的一龄幼虫在6月上旬开始进入二龄,7月中旬开始进入三龄,然后以三龄幼虫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并出土活动,7月上旬至中旬开始产卵,7月中旬开始孵化为一龄幼虫,然后以一龄虫幼虫越冬。  相似文献   

13.
<正>一、危害症状1.桃小食心虫。成虫为灰褐色幼蛾,幼虫桃红色,危害苹果、李子、杏等,每年发生1~2代。第1代成虫一般于6月中下旬羽化,在幼果上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后钻入幼果为害。8月上中旬第2代羽化。2.李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成虫是黑褐色幼蛾,幼虫桃红色,危害李子、苹果、梨等,每年发生2代,以茧在土中越冬。第1代成虫6月初羽化,在果实上产卵,约1周便孵化为幼虫,而后钻人果内为害,被害果变红易  相似文献   

14.
余美杰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63-163,127
竹篦舟蛾在我县1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竹林竹株上缀叶为苞而越冬。翌年3月上旬出蛰取食,4月中旬越冬幼虫老熟化鲡,成虫于5月上旬羽化,第一代成虫6月下旬出现,第二代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第三代成虫9月下旬,第四代幼虫10月发生,危害至11月上、中旬越冬。根据生物学特性。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温度对三星黄萤叶甲(Paridea angulicollis Motschulsky)幼虫、成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6℃时幼虫、成虫取食量最大,幼虫期总取食量为9.99 mg,雌性成虫日取食面积为60.51 mm2、雄性成虫则为55.28 mm2;23℃和29℃时幼虫、成虫取食量次之。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幼虫、成虫的取食。与幼虫相比,成虫取食受温度影响较大,且雌虫取食量大于雄虫。在此基础上,建立温度与取食量之间的模型,经检验能较好拟合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浙江塘栖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特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灯下诱蛾和田间幼虫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枇杷黄毛虫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种群数量特征和消长动态,并建立其发生趋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08-2013年灯下诱蛾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中旬至下旬(4月14日至29日),其中2010-2012年相对较迟,峰期持续时间、蛾量受当年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呈相应的变化,2008年和2011年为最高峰期虫量,2013年明显低于历年同期;田间幼虫发生量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年度间均以第2代幼虫危害最重,峰期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少数年份推迟至7月上旬,第4代灯下成虫与田间幼虫量均下降较快。在此基础上,以枇杷黄毛虫的田间系统监测资料及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因素作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了具有显著回归影响的24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建立了第1代至第3代枇杷黄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其中影响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子为种群基数和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经检验,各代次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模型均达到99分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相符,能准确地预测出其发生量和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秦巴山区茶毛虫生活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巴山区茶区茶毛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卵块越冬,卵粒量一般在100~200粒,幼虫具群集生活,3~4龄有在茶丛两侧分布的习性。成虫羽化有明显节律,约67.8%的成虫在17~19时羽化。在自然情况下,茶毛虫成虫雌虫数量多于雄虫,约占70%。本文还报道了茶毛虫成虫消长规律,幼虫适宜生境及天敌对茶毛虫发生为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根瘤蝇有三种,均属扁口蝇科(Platystomidae),皱蝇属(Rivellie)。在我国春、夏、秋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幼虫主要危害大豆根瘤,被害根瘤最后仅残留空壳,失去固氮作用。该虫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豆槎地越冬。成虫翌年6月中旬羽化,成虫产卵期为6月中下旬,6月下至9月初旬为幼虫危害期,8月末至9月上旬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19.
香梨优斑螟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香梨优斑螟(EuzopherapyriellaYang)是为害梨、苹果、枣、无花果、杏、巴旦杏、桃和杨树等果木的新害虫,幼虫既蛀干又蛀果.该虫1年发生3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树干、主枝的翘皮裂缝下越冬。成虫1年有3个羽化高峰,即4月下旬、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成虫对黑光灯有一定趋性,尤对糖醋液的趋性较强.此虫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寄主年龄、品种、腐烂病等有密切关系。幼虫盛发期用敌敌畏涂治,成虫羽化盛期用糖醋液诱杀,或喷洒氯氰菊酯、功夫等药剂,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枣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小食心虫(carposima niponensis Walsimgham)是湖南省部分地区枣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出土初期在6月中下旬,成虫盛期在7月中下旬。成虫盛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在园内地面喷施对硫磷微胶囊剂或辛硫磷。以毒杀出土老熟幼虫和夏茧;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可喷洒杀螟松乳剂或甲氰菊酯乳油,以杀卵和幼虫,连续喷洒2次,防治效果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