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林下水土流失是南方红壤丘陵区种典型的水力侵蚀现象,不仅造成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林地生产力,而且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总结了当前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深入探讨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植被生长方面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而指出当前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来林下水土流失防治进行了展望。建议创新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形成综合性防治技术体系,加强对林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技术指导,构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方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方丘陵区林地水土流失问题日渐突出,经过调研,太湖流域丘陵区的林下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生态公益林区的侵蚀劣地上种植马尾松、油茶为主的林地,另一类是以人类生产活动比较频繁的茶园、果园、竹林等商品林区为典型代表的林地。通过分类分析这两大类典型林地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与人为活动影响,得出第一类的林下水土流失主要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土壤贫瘠,植被难以恢复;第二类的林下水土流失主要由于林地管护方式的差别。作者在调查太湖流域丘陵区林地产生水土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林地制定对应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认为:林下植被匮乏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掠夺性人为干扰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破碎的地形、较高的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则为林下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总结了诸如微地形改造、林下补植、封禁保护等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今后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林下水土流失区的识别对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长汀县濯田镇某一区域作为研究区,基于超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支持向量机法对影像数据进行分类,采用深度卷积网络方法精细提取出裸地,再结合植被覆盖度和植被离散度提取出林下水土流失区.该方法充分挖掘超高分辨率无人...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限制因子与改造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下植被匮乏是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恢复退化马尾松群落的林下植被对于扭转该地区低效马尾松林的逆向演替,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马尾松林下植被匮乏的主要成因,并从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状、夏季高温和季节性干旱、土壤酸化和人为干扰等方面综合探讨了林下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从如何控制林地水土流失,改良退化林地土壤及减少人为干扰3个方面提出了退化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的对策.总结了到目前为止林下植被恢复较为成功的几种模式,以期为今后南方红壤侵蚀区退化马尾松林的改造和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智    刘志强  李援农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327-331
临安市由于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以及开发建设项目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67.7 km2,以中度土壤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林地,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50%,尤以山核桃林为主。本文在介绍临安市水土流失现状特点、危害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对策,特别是山核桃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期促进当地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程度仅次于黄土高原,而马尾松林是南方面积最大的退化生态系统,本文从马尾松林的群落结构、林下土壤退化和坡面侵蚀过程三方面总结了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应开展的研究重点,旨为"林下流"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驱动因素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06%。水土流失呈零星的斑点状分布,隐蔽性强,崩岗侵蚀剧烈,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认为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实施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助催剂。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方花岗岩红壤侵蚀区的水土流失呈斑块状散布在广大的丘陵山地之间,其土壤侵蚀强度大,侵蚀类型齐全,治理难度大,如何治理这些流失斑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因此加快相关治理技术研究,对于推动流失区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花岗岩红壤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斑成因及治理技术。马尾松林下流失斑是林下土壤生态系统脆弱,植被稀少、腐殖质层缺失,降雨侵蚀力高等客观原因和人为破坏及不合理的经营方式等主观原因共同造成的;针对这些原因总结了诸如施肥、补植、水平条沟施肥播草、水土保持坡面工程及封禁等治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南方花岗岩红壤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斑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退化马尾松林下土壤障碍因子分析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壤丘陵区因其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南方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治理[1]。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由于其较强适应能力而作为主要树种进行栽种,但长期种植马尾松造成林下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林下植物多样性降低甚至马尾松枯死,进而导致林地生态功能失调,水土保持功能下降。针对这些问题国  相似文献   

11.
赋石水库是安吉县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集水区水土流失导致库区淤积严重,影响了城乡供水水质。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在坡地种植板栗、发展茶园及毛竹林全垦改造等致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沟道侵蚀冲刷严重;库区周边部分林地郁闭度低。和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实践表明,在赋石水库集水区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封育治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生态林、水保林+工程、经济林+工程和沟道防护4道体系,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  相似文献   

12.
 赣南山地红壤丘陵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之一,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项目区因大面积低效林分布、山地果园建设和稀土矿开采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具有区域的代表性和典型特征。以崇墩沟流域为对象,通过全面调查及系统分析诊断,查明生态系统中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采取优化土地利用方式,配置适宜生物措施类型,并与工程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技术方案,为赣南山地及同类地区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下的林下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栽植区域选择不当、不注重造林整地、忽视配套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只顾树体管理不顾树下园田管理以及强度挖树蔸等。针对林下水土流失情况,提出了防治对策:搞好经济林、用材林的用地调查与规划,根据土、肥、水、坡度等自然特点,选择适宜发展地块;设立经济林、用材林水土保持发展基金,统一整地、统一布设水土保持设施、安排统一挖树蔸;抓好封山育林,让大自然选择水土保持树种;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用制度来约束广大村民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山核桃产业已经成为临安农村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当地农民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及生产方式,随之带来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制约了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临安市山核桃林下的水土流失问题,回顾近几年的治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坡面立体治理模式,即:坡面上部封育治理,禁止新造山核桃林;坡面中下部布设小型蓄排水工程、种草、株干围栏等治理措施;坡面底部沟道布设拦沙措施。目前来看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不仅方便了当地农民的农作,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5.
基于熵权法的林下土壤抗蚀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针对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的特征,以浙江省瓯江流域源头区为研究区域,经过2a近2 000km~2的野外考察,选择5种主要林地类型的林下土壤为评价对象,在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和多指标测试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11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应用熵权法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研究了试验区内不同林地林下土壤的抗蚀性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5类林地林下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排序为灌木林松树林材用竹林经济林茶园;(2)影响林地林下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机械组成的结构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3)11项评价指标中的结构性颗粒指数、土壤团聚度和土壤结构体破坏率等指标能够很好的衡量土壤抗蚀性强弱。因此提出了在水源区控制经济林和茶园地面积、提高地上植被多层性结构、合理调控土壤机械组成的结构比例等有利于提高土壤抗蚀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以林下经济发展为背景的综合经营模式非常盛行,目前已建立了多个林业改革试验区,其目的就是发展地方森林及林农资源,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基于此,以广西来宾地区为例,阐述了该地区的林下经济主要发展模式,并探寻未来发展林下经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几十年来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和实践,为水土保持实践中合理应用相适宜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已有试验成果总结,以江西省为例,根据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综合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治理工程实践和水土保持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结果]对于南方红壤区难于治理和危害较大的侵蚀地类,系统总结了坡耕地"一控二保"治理模式、坡地果园"一高双低"治理模式、崩岗"三型"治理模式、林下水土流失"两类"治理模式、强烈侵蚀"两荒"地治理模式等5套可行的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2类工程实践模式,以及农户帮扶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以奖代补模式、精品园区模式等4项政策引导模式。[结论]结合江西省长期以来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内涵。治理模式的提出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长期受水土流失影响的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存在马尾松严重退化的现象,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福建省通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探索出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老头松"改造的良好经验。本文通过分析马尾松退化机理,在总结以往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规范、提升,对推进南方红壤区"老头松"改造及类似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有较大的示范及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公路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的不良影响,特别在南方多雨地区,水土流失是其主要的生态问题。南方公路建设环评中,水土流失影响的评价重点一是选用适宜于当地实际情况的预测模型,以确保水土流失量预测的准确性;二是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防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公路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赣南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水土流失面积8 663.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水土流失集中分布在宁都、赣县、于都、兴国4县,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水土流失分布与岩性分布相一致,花岗岩发育的土壤水土流失最严重,红砂岩、紫色页岩发育的土壤次之;崩岗侵蚀剧烈,林下流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赣南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降水量大,降水集中;二是地形破碎,坡度大,起伏显著;三是土壤可蚀性强,抗冲性弱,易崩解;四是植被覆盖质量较低;五是人口多,人类活动强烈。针对区内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