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其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及组织的类型有关.随着重金属离子种类的增加,相互作用对其积累的影响变得显著,Cu离子在鱼脑和肝脏中的积累浓度升高 ,在鳃中的积累降低,在肌肉中的积累无影响.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不会改变Cu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Cu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肝脏>鱼鳃>鱼脑>肌肉.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Pb在鱼组织中吸收、积累以及其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离子在鱼体内吸收、积累与组织类型有关,Cu、Pb在鱼鳃中受表面位点竞争理论主导,使其积累降低;而在肝脏中受MT诱导作用的影响,积累增高。混合重金属离子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强弱与重金属离子的暴露浓度相关,LPO的产物MDA的含量与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暴露浓度(0.00—0.54mg·L-1)存在指数关系。用鱼鳃组织的MDA变化作为生物指示物指示环境中存在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污染敏感于肝脏中的MDA。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5,(9):164-165
为了探讨铅离子暴露时间和染毒浓度对鲫鱼组织中铅离子累积效应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将鲫鱼置于0mg/L、5mg/L、10mg/L、20mg/L的Pb2+溶液中半静态染毒,分别在染毒后0h、24h、48h、96h、192h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鲫鱼肌肉组织中的Pb2+含量。结果表明:鲫鱼肌肉中Pb2+的积累量会随着铅离子浓度或暴露时间增加而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混合重金属对鲫鱼Na/K ATPase活性及DNA合成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鱼鳃、鱼脑和肝脏的Na/K ATPase活性与混合重金属的浓度呈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3种组织Na/K ATPase活性的敏感顺序为鱼脑>鱼鳃>肝脏.且抑制这3种组织Na/K ATPase活性50%的浓度分别为1.63mg/kg,0.92 mg/kg和2.02 mg/L.DNA掺入试验表明:注射3H-TdR后取样的最佳时间为6 h;混合重金属对鱼体各组织DNA合成作用呈现双向效应,即低浓度时,3H-TdR掺入量增大,表现出损伤、修复作用,高浓度时,3H-TdR的掺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织细胞DNA的合成受到了抑制作用;鱼鳃和肝脏的Na/K ATPase活性与掺入组织DNA中3H-TdR的放射性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Cd、Cr(Ⅵ)及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动物实验方法,研究了Cd、Cr(Ⅵ)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的Cd对鲫鱼肝、肾GSH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高剂量的Cd、Cr(Ⅵ)则使肝、肾组织的GSH含量明显降低;肝、肾 MDA含量在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尤其是高剂量Cd、Cr(Ⅵ)组的肝、肾MD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Cd、Cr(Ⅵ)复合污染在GSH、MDA水平上表现为协同关系.说明Cd、Cr(Ⅵ)及其复合污染能引起鲫鱼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作用因组织和重金属离子而异,在肝脏中,脂质过氧化作用顺序为混合重金属离子> Cr(Ⅵ)> Cd;在肾脏中,脂质过氧化作用顺序为Cd > 混合重金属离子> Cr(Ⅵ).  相似文献   

6.
采用动物实验方法,研究了Cd、Cr( )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的Cd对鲫鱼肝、肾GSH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高剂量的Cd、Cr( )则使肝、肾组织的GSH含量明显降低;肝、肾MDA含量在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尤其是高剂量Cd、Cr( )组的肝、肾MD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Cd、Cr( )复合污染在GSH、MDA水平上表现为协同关系.说明Cd、Cr( )及其复合污染能引起鲫鱼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作用因组织和重金属离子而异,在肝脏中,脂质过氧化作用顺序为混合重金属离子>Cr( )>Cd;在肾脏中,脂质过氧化作用顺序为Cd>混合重金属离子>Cr( ).  相似文献   

7.
通过向模拟水生生态系统添加低浓度的富里酸(FA),考察其对重金属铅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并试图找出铅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低浓度的FA能够对底泥中的铅起到活化作用,使从底泥中解吸出来铅浓度增大。鲫鱼各组织器官对铅的蓄积作用均表现为在同一污染浓度下,加入FA的大于未加入FA的;在不同污染浓度下,高浓度的大于低浓度的,且在加入FA后这种蓄积作用的增大效应也将进一步增大。铅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为:鱼肝>鱼鳃>鱼鳞、鱼皮>鱼肉,但是鱼血对铅的蓄积作用与其他器官的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动物实验方法,研究了Cd、Cr(Ⅳ)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谷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的Cd对鲫鱼肝、肾GSH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高剂量的Cd、Cr(Ⅳ)则使肝、肾组织的GSH含量明显降低;肝、肾MDA含量在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尤其是高剂量Cd、Cr(Ⅳ)组的肝、肾MD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Cd、Cr(Ⅳ)复合污染在GSH、MDA水平上表现为协同关系.说明Cd、Cr(Ⅳ)及其复合污染能引起鲫鱼组织脂质过乳化损伤.脂质过乳化作用因组织和重金属离子而异,在肝脏中,脂质过乳化作用顺序为混合重金属离子>Cr(Ⅳ)>Cd;在肾脏中,脂质过乳化作用顺序为Cd>混合重金属离子>Cr(Ⅳ)。  相似文献   

9.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重金属Cd2+单独及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等部位的Cd蓄积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Cd2+处理时,随着Cd2+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肌肉3部位的Cd蓄积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各组织蓄积量顺序为:肝脏鳃肌肉;在LAS与Cd2+复合处理条件下,Cd在这3组织中的分布仍符合以上规律,但鲫鱼各组织对Cd的蓄积量发生改变,其中0.4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对Cd的蓄积(P0.01);2.0 mg·L-1Cd2+与不同浓度的LAS复合处理均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肌肉对Cd的蓄积(P0.01);另外,2.0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鳃对Cd的蓄积(P0.01);其余各复合组与相应单一Cd2+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LAS与Cd2+单一及复合处理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的SOD、CAT活性均有明显影响,其中鲫鱼肝脏SOD活性变化能更灵敏地反映污染物对鲫鱼的毒性程度.  相似文献   

10.
低浓度阿特拉津对鲫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鲫鱼各个组织器官CAT活性均产生了较强的影响.24d连续暴露后,在低浓度(0.1~1.0mg·L-1)范围内,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CAT活性均产生了诱导作用;而高浓度(5.0~10.0mg·L-1)范围内则对这些组织器官CAT活性均产生了抑制作用.从时间效应看,低浓度(1.0 mg·L-1)时,在所有作用时间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CAT活性均产生了强烈的诱导作用;诱导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续均先增强后减弱,并最终使CAT含量维持在某一浓度水平;且在染毒后10 d.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CAT活性的诱导作用达到最大,最大诱导率分别为93.96%、75.39%和62.86%.高浓度(10.0mg·L-1)时,仅在暴露的第3 d,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CAT活性产生了诱导作用,除此之外,在任何时间下,阿特拉津对鲫鱼各组织器官的CAT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续均先增强后减弱,并最终使CAT含量维持在某一浓度水平.试验显示,低浓度阿特拉津暴露即可引起鱼体产生较强的氧化压力,从而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鱼体CAT活性变化的显著性及其与阿特拉津之间所存在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说明CAT有望成为一种敏感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来监测水体中阿特拉津污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浑河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水生生物生态健康的影响。[方法]取浑河水样测定重金属元素含量(Al、Cr、Cu、Fe、Mg、Mn、Zn),并选择模式生物斑马鱼暴露浑河水90 d,测定水体重金属在斑马鱼脑、鳃、肝、肠、肌肉组织中的累积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脂质过氧化产物(MDA)、乙酰胆碱酯酶(ACh E)、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Na~+/K~+-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浑河水重金属元素含量虽符合国家Ⅱ类水标准,但与对照组相比,Cu、Fe、Mn、Zn含量分别高出42.9%、217.2%、77.8%和96.2%。浑河水胁迫下的斑马鱼脑、鳃、肝、肠、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呈现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肝组织的累积量最高。同时,肝组织中SOD和CAT增加率分别为109.1%和32.0%,而T-AOC显著下降28.5%,说明肝组织抗氧化能力下降。鳃组织中MDA显著升高59.2%,表明水体重金属引起脂质过氧化,诱导了斑马鱼鳃组织的氧化损伤。[结论]斑马鱼肝鳃组织较为敏感,SOD、CAT、T-AOC及MDA可作为敏感的毒理学研究的生物标志物,对水体综合毒性进行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对海水中Cu的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以及海水中总有机碳(TOC)浓度和不同种类配体对Cu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Cu浓度为0 5mg/L时,各组织内Cu蓄积量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第13d均达到吸收平衡,各组织Cu蓄积量为内脏(971 89mg/kg干重)>肌肉(204 99mg/kg干重)>鳃(90 04mg/kg干重)。试验进行13d后,将牙鲆移入清洁海水中排放,结果表明,随着排放时间的增加,各组织Cu蓄积量下降,第8d接近排放平衡,各组织Cu排出率为肌肉(89%)>鳃(86 5%)>内脏(83 7%)。海水中TOC浓度及不同种类的配体对牙鲆吸收、蓄积Cu有明显影响,当TOC浓度相同时,孔石莼Ulvapertusa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Cu的生物有效性;当配体相同时,随着TOC浓度的升高,各组织Cu蓄积量均明显下降,表明海水中TOC能降低Cu的生物有效性;海水中Cu2+的表观络合容量(ACu)随着TOC浓度的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并与TOC浓度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镉污染对鲢抗氧化防御系统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Cd^2 )对鲢几种组织内抗氧化防御系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Cd^2 对鲢几种组织内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诱导,其剂量-效应曲线均为抛物线,即低浓度Cd^2 对SOD超诱导作用,高浓度则起抑制作用。不同组织内SOD对Cd^2 的敏感性不同,按敏感性大小顺序排列为:血清>肝脏=鳃>肌肉;按Cd^2 对不同组织SOD活性最大诱导倍数高低次序排列为:血清>肝脏>鳃>肌肉;表明,灵敏指示Cd^2 对鲢胁迫程度的优选组织是血清,其次是肝脏。  相似文献   

14.
黄河鲤对水体铜的积累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黄河鲤对水体Cu的积累效应,通过饲养试验,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组织中Cu的含量,结果表明,Cu浓度为0.1 mg/L时,黄河鲤鳃、肌肉、肝胰脏、肾组织内Cu的蓄积量随毒性试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第13天均达到平衡,此时Cu的蓄积量为:肝胰脏(72.864 mg/kg干重)>肌肉(22.497 mg/kg干重)>肾脏(21.683 mg/kg干重)>鳃(8.914 mg/kg干重);染毒的黄河鲤放入清洁自来水中后,随着排放时间的增加,鳃、肌肉、肝胰脏、肾组织中的Cu含量逐渐下降,第13天达到排放平衡,此时Cu的排出率为:鳃(90.98%)>肝胰脏(66.31%)>肌肉(55.99%)>肾脏(42.93%)。随着Cu浓度增加,黄河鲤鳃、肌肉、肝胰脏、肾组织中铜蓄积量均明显上升,铜富集系数均逐渐降低;Cu浓度为1.00 mg/L时,富集系数最低,其鳃、肌肉、肝胰脏、肾组织铜富集系数分别为26.8、36.6、139.6和3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金属铜在鱼体内的蓄积情况,并从抗氧化酶活性强弱变化分析铜暴露对鱼体组织造成的损害及其规律,为发展罗非鱼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设0(CK)、1.0、2.0、4.0和6.0 mg/L不同铜暴露浓度的养殖水体,进行为期40 d的暴露试验后,取罗非鱼的鳃、肝脏、肾脏、肌肉和肠道组织测定其铜离子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各铜暴露处理组罗非鱼的肝体比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下同)。在相同铜暴露浓度下,罗非鱼各组织富集铜离子的能力排序为肝脏>肠道>肾脏>鳃>肌肉。随着铜暴露浓度的升高,罗非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而肾脏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不同组织中,以肾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强,且随铜暴露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2.0 mg/L暴露浓度下其活性最强;丙二醛(MDA)含量在肝脏、肾脏中的变化规律与SOD活性一致,但转折的铜暴露浓度为4.0 mg/L。【结论】铜暴露能够使其富集在罗非鱼的不同组织中,其中以肝脏组织中的富集量最高,肌肉组织中的富集量较低,即对商品罗非鱼主要食用部分影响不明显。铜暴露对罗非鱼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肝脏和肾脏受损、体内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离子液体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态水体染毒法测定1,2-二甲基咪唑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对1,2-二甲基咪唑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同时测定了不同作用时间后斑马鱼体内不同组织(鳃、肝脏和肌肉)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处理96 h后,1,2-二甲基咪唑对斑马鱼的LC50和LC20值分别为120.815和111.401 mg/L。1,2-二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斑马鱼鳃、肝脏和肌肉的CAT活性均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1,2-二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斑马鱼的鳃、肝脏和肌肉的SOD活性均呈现出始终抑制的趋势。1,2-二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斑马鱼鳃的POD活性的影响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肝脏POD活性的影响从经过LC20浓度处理来看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从经过LC50浓度处理来看呈现出抑制——诱导——抑制的趋势,1,2-二甲基咪唑对斑马鱼肌肉POD活性呈现出始终抑制的趋势。[结论]1,2-二甲基咪唑在斑马鱼体内积累显著影响斑马鱼体内CAT、SOD和POD的活性,降低斑马鱼体内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刀鲚不同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及DNA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同工酶技术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刀鲚肝脏、眼睛、肾脏、肌肉、鳃和血清6个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及尾鳍、鳃、肌肉、性腺和肝脏5个组织的细胞核DNA含量,旨在为刀鲚遗传背景和种质标准的建立提供技术参数。结果显示:(1)刀鲚不同组织的LDH同工酶呈现一定的组织特异性,眼睛是LDH表达较为典型的组织;除肌肉和血清没有LDH2条带外,其余组织均出现了5条同工酶酶带,并且相对迁移率一致,各组织中均未见LDH-c基因的表达。(2)刀鲚鳃、肌肉和肝脏3个组织的细胞核DNA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低于尾鳍、卵巢细胞DNA含量(P0.05);测定的鳃、肌肉和肝脏组织细胞核的DNA含量与单倍体的精子细胞的比值依次为2.16、2.19和2.22,即刀鲚为二倍体鱼类。此外,肝脏细胞容易从组织上脱落,较易制成单细胞悬液,是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分析的适宜试材;如果要保持生物体健康存活状态,则剪取小部分尾鳍进行倍性分析为宜。研究亮点:首次报道了刀鲚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酶带相对迁移率、组织分布、活性扫描及细胞核DNA含量。研究发现,刀鲚眼睛是LDH表达较为典型的组织;刀鲚是二倍体鱼类,肝脏细胞是进行倍性分析的适宜试材,这为刀鲚遗传背景和种质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