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洛阳市粮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洛阳市主要粮田土壤247个土壤样品的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5%、0.91 g/kg、10.88 mg/kg和128.7 mg/kg;总体而言,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处于低水平(1%~2%和0.8~1.0 g N/kg),速效磷处于中低水平(5~20 mg P/kg),速效钾处于中等水平(100~150 mg K/kg);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的次数分布曲线呈高峰偏左的正偏峰,速效钾呈近似为高峰稍微偏右的正态峰;速效磷的变异程度(CV%)最大,有机质和全氮的次之,速效钾的最小.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绿洲种植制度对棉田土壤养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塔里木绿洲种植制度对棉田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以棉田轮作方式(水稻→棉花、水稻→冬麦→棉花、水稻→冬麦-绿肥→棉花)和连作年限(3、5、8、10、15 a)为试验因素,对0~100 cm土层土壤进行了调查与试验。结果表明:短期轮作对棉田土壤养分含量无影响,棉花连作年限是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连作3、8、10、15 a土壤0~20 cm速效氮平均为40.60、48.75、51.96、44.35 mg/kg;速效磷平均为10.16、26.72、27.00、23.37 mg/kg;速效钾平均为184.70、142.60、130.20、105.56 mg/kg;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0.43 g/kg、12.10g/kg、12.93 g/kg、13.56 mg/kg;无论轮作类型、连作年限长短,从垂直分布上,连作15 a、3 a土壤速效氮F值分别为79.01、299.45;速效磷F值分别为88.99、17.54;有机质F值分别为77.27和171.6。表明长期连作降低了上下层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差异而增加了上下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差异;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速效钾含量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棉花长期连作有利于增加各层次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同时降低深层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连作8~10 a耕作层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2.35 mg/kg和27.45 mg/kg。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升和保育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质量,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其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7%;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组提高幅度为1.9%~19%;全氮含量比对照组提高幅度为0.7%~14.4%;速效磷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2.51~14.75 mg/kg;速效钾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7.33~188.07 mg/kg;碱解氮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8.46mg/kg;净光合速率比对照组提高了3~11.03 CO2μmol/(m2.s);秸秆还田可以缓解土壤碱化。  相似文献   

4.
关中旱地小麦生育期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旱塬地区土壤主要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明其时空有效性,在较为精确的时空尺度条件下研究了关中地区小麦生育期间土壤剖面0~100 cm范围内硝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在0~100 cm范围内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在30~40 cm处为硝态氮累积峰值,第90~150天范围为剖面上硝态氮素快速消耗期;土壤碱解氮在0~100 cm范围内存在着二元变异结构,0~40 cm空间变异特征较明显,而40 cm以下则时间变异特征更为突出;土壤速效磷空间梯度变异明显,表现为从上至下速效磷含量递减,小麦生育期间土壤剖面速效磷几乎是同步递减;土壤速效钾则是时间变异特征比空间变异特征更显著,小麦生育期间剖面上各层土壤速效钾含量降低幅度均在50 mg/kg左右.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坡地密植枣园土壤质地与肥力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坡地密植枣园土壤质地与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坡地枣园土壤肥力低,氮、磷严重缺乏,钾相对丰富,土壤属于砂壤土,通气性强,保肥、保水性差.0~6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87~5.002 mg/kg;全氮为0.072~0.316 g/kg;硝酸盐为2.325~16.846 g/kg;铵态氮为1.187~2.146 g/kg,速效磷为0.270~2.480 mg/kg,速效钾为51.9~169.1 mg/kg,并且含量均随剖面向下减少.颗粒组成大部分为粉砂粒,含量一般在65.75%~68.98%;随有机质含量升高,0.25~0. 05 mm微团聚体数量呈上升趋势,二者为正相关;<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则逐渐下降,二者呈负相关.黄土高原坡地密植枣园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很低.除了速效钾为中等级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均为很低等级.  相似文献   

6.
作物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培养天数下,小麦、玉米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草酸、乙酸、柠檬酸、苹果酸4种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4种有机酸在小麦和玉米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均大于其非根际土壤。在小麦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草酸含量最高,柠檬酸含量最低,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草酸平均含量分别达到6.78mg/kg、4.09mg/kg;柠檬酸平均含量仅为1.80mg/kg、1.33mg/kg,4种有机酸在小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含量高低顺序依次是:草酸>乙酸>苹果酸>柠檬酸。而在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苹果酸含量最高,乙酸次之,草酸含量最低,草酸最低含量仅为0.01mg/kg。4种有机酸在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含量高低顺序依次是:苹果酸>乙酸>柠檬酸>草酸。此外,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小麦和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4种有机酸的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黑垆土磷平衡及农学阈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磷平衡和土壤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明确土壤有效磷(Olsen-P)的农学阈值及合理磷肥施用量,依托甘肃平凉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分析了黄土旱塬黑垆土36 a土壤磷盈亏动态、累积磷盈亏与有效磷的响应关系以及土壤磷残余,通过Mitscherlich方程模拟作物相对产量对土壤有效磷的响应关系,计算黄土旱塬黑垆土小麦和玉米的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结果表明:不施肥(CK)和单施氮肥(N)处理土壤磷始终亏缺,N处理每亏缺磷100 kg·hm~(-2),有效磷含量下降1.05 mg·kg~(-1);施磷处理土壤磷当季盈余4.3~207.9 kg·hm~(-2),累积盈余154.9~7 483.6 kg·hm~(-2),其中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磷盈余最大;土壤累积磷盈余与土壤有效磷增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中每盈余100 kg·hm~(-2)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SNP,磷肥隔年施)、氮磷配施(NP)、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增加7.55、2.47、0.28 mg·kg~(-1)和0.46 mg·kg~(-1);黄土旱塬黑垆土农田有效磷的小麦和玉米农学阈值分别为22.05 mg·kg~(-1)和13.96 mg·kg~(-1),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作物农学阈值,NP和S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1 a和24 a,达到玉米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 a和8 a,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玉米农学阈值,还需要3 a可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当磷投入量每年平均达22.9 kg·hm~(-2)时,土壤磷呈持平状态;当磷用量达33 kg·hm~(-2)时,不仅作物产量较高,而且磷肥当季利用率也较高;当磷用量增加到233 kg·hm~(-2)时,作物产量对增加磷投入无响应,土壤磷残余超过90%,大量磷素累积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黄土旱塬小麦玉米一年一熟轮作黑垆土农田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3.96 mg·kg~(-1)(玉米)和22.05 mg·kg~(-1)(小麦),秸秆还田可促进旱地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2006~2008年,在陕西关中灌区的陈仓区、武功县、高陵县、扶风县、周至县共布置了66个夏玉米"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肥力水平下夏玉米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相对产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关中灌区夏玉米的丰缺指标体系;并利用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了不同肥力水平下的平均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当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低(55 mg/kg)、中(55~100 mg/kg)和高(100~120 mg/kg)等级时,氮肥(N)用量分别为200~225、165~195 kg/hm2和140~160 kg/hm2;当土壤速效磷含量处于低(10 mg/kg)、中(10~25 mg/kg)、高(25~40 mg/kg)和极高(40 mg/kg)等级时,磷肥(P2O5)用量分别为90~100、50~80、30~50 kg/hm2和15~25 kg/hm2;当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高(110~200 mg/kg)、极高(200 mg/kg)等级时,钾肥(K2O)用量为70~90 kg/hm2和30~50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水平的差异及施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选取陕西省周至县农耕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猕猴桃园和小麦—玉米轮作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养分相关性、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猕猴桃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55±3.13)g·kg~(~(-1)),(80.58±14.69)mg·kg~(~(-1)),(23.37±6.09)mg·kg~(~(-1)),(102.79±12.74)mg·kg~(~(-1)),pH值为7.32±0.49;小麦—玉米农田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43±2.63)g·kg~(~(-1)),(78.80±11.39)mg·kg~(~(-1)),(24.83±6.06)mg·kg~(~(-1)),(95.03±11.75)mg·kg~(~(-1)),pH值为7.41±0.58。猕猴桃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小麦—玉米农田,仅有效磷含量比小麦—玉米农田偏低。研究区主要养分要素的变异系数都处于10%~100%,属于中等空间变异性。在猕猴桃园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在小麦—玉米农田,pH值与有机质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为丰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速效钾含量总体缺乏。整体上猕猴桃园比小麦—玉米农田养分水平高,这主要与不同的田间管理和施肥状况有关。因此,今后应采取维持氮肥、控制磷肥、增加钾肥的措施,并十分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此外,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分区培肥管理,普及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也是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污染的灌溉水对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溉水体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土壤有机碳及其养分平衡。本研究以陕西交口抽渭灌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变异状况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土壤发生类型一致和土地利用及其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井水灌溉和非灌溉农田土壤为对照,逐层分析了各灌溉处理土壤剖面0~100 cm范围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结果显示:长期用污染渭河水灌溉的农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均有极为显著的增加,0~20 cm土层为养分富集区域,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24.92 g/kg、108.26 mg/kg、155.45 mg/kg、353.72 mg/kg,比井灌区土壤分别增加了40.68%、44.98%、116.92%和44.27%,比不灌区土壤分别增加了35.74%、35.69%、189.27%和122.35%。试验资料充分证明,长期用污染渭河水灌溉的土壤呈现出了明显的富营养化问题,其中磷、钾含量严重过剩,在制定土壤管理和科学施肥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质量的生物学特性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通过研究处于沙漠化过程中的科尔沁沙地旱作农田土壤酶活性与基础土壤呼吸活性,分析了土壤质量生物学特性的沙漠化演变。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基础土壤呼吸对沙漠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反应敏感,随着沙漠化程度增加,与土壤物理化学肥力因素有关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和土壤呼吸活性随之下降。土壤酶活性和呼吸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有极显著的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酶活性和呼吸强度表征有机质和养分的状况及其数量的变异,因此,可以作为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质量特征变化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有机质对黄土善土持水性与水肥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南部台塬地区有机质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土壤水势相等时,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水分能量(土壤水势)水平不同,有机质对土壤水分含量的效应值不同,在土壤水势为-40~-50kPa时,有机质对土壤水分含量的效应值最大,土壤水势大于-40kPa小于-50kPa,有机质对土壤水分含量的效应值逐渐变小;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势呈显著负相关,其直线斜率值能更好反映土壤水肥效应状况,并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土壤水肥效应值增大,在低肥力土壤中,增施有机肥土壤水肥效应值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Soil erosion and dust storm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in regions where there are dust emitting centers and in their adjacent locations.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methods have been considered for stabilizing soil surface against wind erosion.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two stabilizers (anionic polyacrylamide polymer and vegetable-based mulch) for reducing soil loss at four levels of concentration (0, 15%, 30%, and 60%) on three kinds of soils in western Khuzestan, Iran have been studied.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natural and laboratory-based conditions in four, time intervals (0, 3, 6, and 12 months). Moreover, the study covered the persistence and influence of stabilizers o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nd erosion in no treatment was between of 16.36?kg/m2/hand 26.73?kg/m2/?h.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 treatment and soils treated with stabilizers. The polymer reduced soil loss by more than 90%. Mulch efficiency reduced in natural conditions after 6?months; however,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olymer efficiency in the laboratory and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polymer was resistant in natural and laboratory conditions. Polymer increased EC, pH, and SAR in the soil after 1 year. Mulch decreased pH and SAR but did not change EC.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中游土壤分布规律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在 2 0 0 1年 1 0月塔里木河中游对水、土、植被等资源现状野外调查和通过定点取样分析 ,重点探讨了河岸土壤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并提出了土壤理化性质与生产性能评价。研究表明 :塔里木河中游长期受到减水遇旱 ,地表发行沙化和荒漠化 ,但是土壤犁地层以下土壤生态特征 ,理化性质变化不大 ,若遇到水分 ,有利于盐分淋溶下渗 ,能够得到乔、灌、草本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条件 .  相似文献   

15.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盐渍化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考察、GPS定点和土壤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借助Statistics、Excel等软件对盐离子含量、电导率与离子含量的关系、土壤总碱度与离子含量的关系、土壤水溶液中总溶解固体(TDS)与离子之间的关系、土壤含盐量与电导率的关系、盐离子间相关性以及土壤含盐量与农业产量的关系作了探讨.得出:该绿洲土壤pH值的平均值为7.86,属于碱性土壤.土壤含盐量较高,0~10 cm土层中的含盐量最大,平均值达到4.68%.土壤阳离子主要以Na 、K 、Ca2 和Mg2 为主,各阴离子在土体中的含量为Cl->SO42->HCO3-,而CO32-离子在实验中未检测到.Na 与Cl-呈正相关,K 与HCO3-呈正相关,Ca2 与SO42-呈正相关.从而进一步说明,该绿洲盐渍化土壤为氯化物盐化土.  相似文献   

16.
烟气脱硫废弃物在碱化土壤改良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以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作为化学改良剂,在内蒙古托克托县伍什家乡毡匠营村进行碱化土壤改良试验(种植作物为玉米),试验定期测定土壤的pH值、全盐量、代换性钠及碱化度等,观测植物生长指标(出苗率、产量等)。分析烟气脱硫废弃物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区土壤的pH值和全盐量比对照区有明显降低,处理区的原始碱化度越高,则代换性钠和碱化度的下降幅度越大。处理区的玉米出苗率和产量都明显高于对照区,用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碱化土壤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壤熏蒸消毒6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熏蒸剂棉隆和氯化苦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曾用于棉花黄萎病的防治,由于缺乏施药机械、相关施药标准和方法,加之与国外交流甚少,虽然发现熏蒸剂对土传病害有一定的效果,但一直未形成规模化应用。我国大量使用熏蒸剂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溴甲烷的引进与广泛应用,溴甲烷的替代技术及产品研发,开启了我国土壤熏蒸消毒的新纪元。伴随着土壤消毒技术与理论的不断丰富,新型配套机械装备的成功研发,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广泛运用,土壤熏蒸消毒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文从土壤熏蒸剂的种类、发展历史、基础理论的建立与阐明3方面综述了我国土壤熏蒸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土壤熏蒸消毒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退耕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为试点,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恢复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先增加后逐渐下降;pH降低,降幅为1.47%~5.52%;土壤有机质、全氮逐渐增加,增幅分别为9.76%~71.54%、17.39%~62.32%;全磷含量除30 a刺槐比对照增加了12.92%外,其它植被类型均低于对照;速效养分略有增加,趋势不明显;酶活性逐渐增强,尿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增幅分别为39%~229%、34%~96%、25%~149%、74%~250%。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种酶活性与有机质及全氮含量显著相关。因此,实施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理化性状改善,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尕海4种湿地类型土壤水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尕海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洪泛湿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贮水量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洪泛湿地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25.13%、159.46%、179.47%、111.78%;② 4种湿地类型土壤的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80 cm土层,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洪泛湿地的土壤容重平均值分别为0.89 g/cm3、1.17 g/cm3、1.11 g/cm3、1.18 g/cm3;③ 4种湿地类型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贮水能力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④ 在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洪泛湿地中,土壤的毛管持水量分别是土壤自身重量的2.50、1.51、1.00、1.78倍,饱和持水量分别是土壤自身重量的2.83、1.81、1.25、2.08倍;⑤ 4种不同湿地类型中,草本泥炭地的土壤较疏松、孔隙度大、通气性好、持水和蓄水能力强。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取样的方法对长武塬面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作物地,果园,苜蓿地)土壤水分状况在0~600 cm范围深度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长武塬区小麦收获期,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春玉米地由于上年小麦收获后直到春玉米播种前土地休闲,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它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平均含水量相对较低,在0~300 cm的范围内含水量分布表现为果园>苜蓿地>小麦地.300 cm以下含水量表现为小麦地>果园>苜蓿地;同时,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剖面低湿层的位置深度也不相同,小麦地土壤水分低湿层深度较果园地和多年苜蓿地浅,土壤水分剖面形态与分布特征受利用模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