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甘肃马鹿茸尺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 15副甘肃马鹿干茸称重、测量茸尺形状的统计分析表明 ;甘肃马鹿的茸根围与冰枝基围、冰枝长 ,眉枝长与冰中间距 ,冰枝长与中枝长、冰中间距及鹿茸主干长 ,中枝长与中枝至茸端的距离与鹿茸主干长 ,中枝长与中枝至茸端的距离、主干长等 9对性状之间显著正相关 ;冰中间距与眉冰间距和中枝至茸端的距离等 2对性状之间显著负相关。鹿茸干重与茸根围、眉枝基围、眉枝长、冰枝长、中枝基围、中枝长、冰中间距和主干长显著正相关 ,与眉枝长、冰枝基围和中枝至茸端的距离的关系密切而复杂。  相似文献   

2.
阿勒泰马鹿是我国马鹿中的一个优良亚种,本研究对阿勒泰马鹿和栖息地及生境选择、相对数量及食性、阿勒泰马鹿亚种的特征及体尺衡量、产茸力、繁殖力等进行了调查分析。阿勒泰马鹿体尺都高于天山马鹿和东北马鹿,公鹿肩高平均141.19cm;产茸量高于东北马鹿76.26%,高于天山马鹿63.94%,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利用阿勒泰马鹿优良种质改良我国马鹿是非常可观的。  相似文献   

3.
天山马鹿数量性状相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凉泉天山马鹿上锯公鹿的体重、茸重、茸的鲜干比例性状与鹿年龄、茸重性状与体重 ,体重、体尺和茸尺性状与茸重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一定年龄段 ,这些数量性状除了体尺中角基距性状与茸重呈强负相关 (-r,P <0 0 1 )外 ,多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1 ) ,少数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并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 ,为预测并比较天山马鹿各锯时的体重、茸重、体尺、茸尺和茸的鲜干比例水平及制审定其检测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7,(9):19-21
以梅花鹿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factor-1,IGF1)作为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梅花鹿产茸性状的影响。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双阳梅花鹿群体64个个体IGF1基因多态性,并将该位点多态性与双阳梅花鹿产茸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IGF1基因824 bp处TC突变;AB基因型在产茸重和主干围度显著高于AA型和BB型(P0.05)。在IGF-I基因对双阳梅花鹿产茸量和主干围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茸鹿人工选育品种品系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我国人工选育的梅花鹿和马鹿 6个品种品系的 2 0多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 ,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变异系数除鲜茸重的较高之外 ,其他很小 ;公鹿的留种率很低 ,茸重性状的选择差很大 ;遗传力和重复力均较高 ;世代间隔较短 ;鲜茸重的遗传进展和年改进量较大 ;梅花鹿种公鹿的种用年限较短 ,并明显低于马鹿的 ;梅花鹿品种品系间和马鹿亚种间杂交F1茸重性状和繁殖成活率性状的杂种优势率非常显著 (P <0 0 1 )。此项统计分析为茸鹿的优质高效育种、提高纯繁选育速度、杂种优势利用、杂交培育新品种和育种规化及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东北马鹿为父本.甘肃肃南鹿场人工驯养的甘肃马鹿为母本.进行导血杂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甘肃马鹿导入东北马鹿杂交改良.其杂交后代初生重、断奶重、周岁重和2~3周岁公鹿产茸量均显著高于本地马鹿。  相似文献   

7.
梅花鹿、马鹿及杂种鹿茸料比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较大样本数为基础 ,采用加权法对我国 1988~ 2 0 0 2年家养的 14种茸用鹿鲜茸的茸料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及选择。结果表明 ,3个地方品种即东北梅花鹿、东北马鹿和天山马鹿的茸料比分别为 5 773,5 6 0 3,11 76 0 ;2种杂交鹿花马杂交F1和东天杂交F1的茸料比分别为 8 6 6 2和 11 2 17;人工选育品种品系长白山品系、双阳、四平、西丰和敖东品种梅花鹿的茸料比分别为 7 346 ,6 15 6 ,6 0 5 6 ,5 75 2 ,5 6 13,天山马鹿清原品系和清原塔里木、乌兰坝马鹿品种的茸料比分别为 11 76 0 ,12 894 ,11 175 ,7 35 8。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马鹿日粮蛋白质水平和蛋白质 /代谢能比值对其产茸性能的影响 ,采用 3个蛋白质水平 (分别为Ⅰ :7 60 % ,Ⅱ :1 1 60 % ,Ⅲ :1 5 60 % )日粮的单因子设计 ,将选出的 2 0头健康和上年产茸量相近的 4岁马鹿随机分配到 3个日粮处理组中 (Ⅰ组为 8头 ,其他两组各为 6头 ) ,进行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蛋白质水平及蛋白质 /代谢能比值分别为 1 1 60 %、1 3 74g/MJ的日粮处理对产茸性能 (茸重、茸日增重、料茸比等 )的影响效果较好 ,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9.
东北马鹿与东北梅花鹿杂交F_1遗传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 Milne-Edwards)与东北梅花鹿(Ce-rvusnippon hortulorum Swinhoe)种间杂交F_1(以下简称F_1)遗传性状的表现,进而测定其杂种优势和遗传方式,并计算了F_1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F_1的形态外貌具有其双亲的特征。体高:(?)为123.3±5.24cm,♀为103.8±5.13cm; 体重;(?)为190.0±6.58kg、♀为115.8±1.43kg;四岁以上鹿锯三杈茸单产(鲜重)3754.5±671.0g,与母本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01),接近父本的产量(4554.5±1617.5),再生茸的产量明显高于亲本;屠宰率:(?)为58.69%、♀为59.46%,净肉率:(?)为46.80%、♀为48.49%。明显地高于亲本;F_1的公、母鹿都能正常繁育且有双胎;二倍染色体数为67条(一对性染色体、65条常染色体)。F_1的大部分性状都呈现了程度不同的杂种优势,其产肉和产茸性能的杂种优势非常显著( P<0.01);骨肉比和四岁以上鹿锯三杈茸单产的杂种优势极为显著( P<0.001)。F_1的形态外貌、染色体组型、内脏器官和鹿茸长度、围度等性状基本上呈中间型遗传;胸围、胸深、产茸量、茸的主干长度和围度、胴体重和净肉重等性状呈现显性遗传,而屠宰率、净肉率、骨肉比和三杈茸的生长天数等性状表现了超显性遗传。F_1鹿表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肃南鹿场甘肃马鹿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1999-2001年调查了肃南鹿场甘肃马鹿的基本情况.甘肃马鹿的鲜茸产量随鹿龄增长分为,产茸量快速增加阶段(1~6岁)、产茸量缓慢增加阶段(6~11岁)和产茸量下降阶段(11岁以后).总体上呈凸抛物线变化,11岁达到产茸高峰,鲜茸产量与体重,饲养群数量与鹿茸总产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甘肃马鹿体型在我国8个马鹿亚种中属中等偏下,幼鹿的体长指数和头长指数低于成年鹿,肢长指数和管围指数高于成年鹿,幼公鹿的胸围指数和体躯指数高于成年公鹿,但幼母鹿则低于成年母鹿,成年鹿体尺指数的性别差异大于幼鹿.1999和2000年适龄母鹿的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平均分别为61.5%和55.6%,母鹿繁殖率在3~5岁间逐渐增加,5岁马鹿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6~9岁之间下降幅度较小,意外伤害和疾病是影响繁殖成活率的两大因素.甘肃马鹿饲养群结构基本呈正金字塔型,不合理出售是甘肃马鹿饲养群性比和年龄结构失调的主要因素.甘肃马鹿的性比结构与鹿茸价格有正相关联系,性比的变化周期在8年左右,可以用作鹿茸市场预测.公鹿在6岁以前体重随年龄呈指数增加,1岁公鹿的体重可达60 kg左右,屠宰后产出/投入为4.26,具有发展成为肉用型家畜的潜力.肃南鹿场高山草原-甘肃马鹿生产系统通过完善生产层次,经济效益提高3.3倍,效益波动降低2.7倍.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甘肃马鹿发展预测,提出6项研究与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杂交高粱(Sorghum bicolor)主要穗部性状与籽粒品质的关系,以58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应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杂交高粱群体的穗长、穗轴长、一级枝梗数、二级枝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等主要穗部性状和粗蛋白质、粗脂肪、粗淀粉、支链淀粉、单宁含量等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主要穗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一致,穗部性状与穗粒重相关联的顺序是千粒重穗粒数二级枝梗数一级枝梗数穗长穗轴长。两种分析方法在分析穗部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关联度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对单宁含量关联度较小,穗长、穗轴长、穗粒数这3个性状对各品质性状的关联度较大。而相关分析表明,粗脂肪含量与穗长和穗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淀粉含量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支链淀粉含量与穗长和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单宁含量与一级枝梗数和二级枝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分析结果比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准确,其结果可为选育高产、优质杂交高粱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依托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通过研究建群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叶片宏观性状、资源投入和生殖枝、营养枝潜在关系,以期揭示矮生嵩草种群在中度放牧强度下对放牧方式调控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牦牛藏羊放牧比例1:6处理矮生嵩草营养枝高度、数量、重量显著高于牦牛藏羊放牧比例1:4处理和牦牛单独放牧处理;单位长度矮生嵩草营养枝重量、生殖枝重量均不受放牧方式影响,且单位长度营养枝重量与单位长度生殖枝重量呈正相关关系;个体生殖枝、营养枝特征呈现协同变化关系,营养枝重量会显著影响营养枝数量,生殖枝数量显著影响生殖枝重量。综上所述,放牧干扰下矮生嵩草在生殖枝和营养枝的资源投入上不存在权衡关系,而是通过增加单位长度的生殖枝、营养枝资源投入量来提高资源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15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的14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不同种质紫花苜蓿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分枝数变异最大(32.58%),荚果长(27.21%)次之,而小花长变异最小(10.47%);2)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枝数、荚果长、主枝侧枝数、花序长和荚果数5个性状是造成紫花苜蓿种质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3)以14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供试的15份种质材料分为两类。形态学变异研究可为种质育种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吕文坤  曹致中 《草业科学》2009,26(12):50-55
通过田间试验及纤维含量测定,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主茎长、节间数、节间长等形态学性状与其纤维含量的关系,为在田间选择低纤维苜蓿单株提供有效地优势性状。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品种(系)间,各形态学性状、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节间长(29.91%)>主枝侧枝数(22.45%)>主枝茎粗(20.82%)>分枝数(19.76%)>节间数(12.57%)>主茎长(8.87%)>ADF(4.18%)>NDF(3.24%),各形态学性状与NDF和ADF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茎长与NDF和ADF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主枝侧枝数与ADF也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学性状与NDF和ADF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高寒地区紫花苜蓿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质的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形成关系进行多重分析.结果表明:①紫花苜蓿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达15.08%~38.76%,且茎粗(0.8538)、单株分支数(0.8432)、主枝侧枝数(0.6341)、节间长(0.9259)、茎叶比(0.6848)和株高(0.5952)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②通径分析显示:8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直接作用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单株分支数>主枝侧枝数>节间数>叶长宽比>茎粗>节间长>株高>茎叶比.③主成分与回归分析显示,单株分支数、主枝侧枝数、节间数和叶长宽比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最大,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④筛选评比发现,普拉蒂尼、三得利和游客这3种紫花苜蓿在天祝高寒地区适应性强,草产量高,适合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新疆天山北坡荒漠草地建群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为对象,研究了其单株表型性状特征对4种放牧强度:无牧(0只羊/hm~2)、轻牧(0.56只羊/hm~2)、中牧(0.95只羊/hm~2)、重牧(2.89只羊/hm~2)的响应。结果表明:放牧显著降低了伊犁绢蒿的株高、冠幅面积、短轴长、长轴长、根颈直径、茎重、地上生物量,且轻牧、中牧各性状均显著高于重牧;放牧强度与伊犁绢蒿株高、冠幅面积、短轴长、长轴长、根长、根颈直径、一级分枝、二级分枝、三级分枝、茎重、叶重、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放牧强度对株高、短轴长、长轴长、冠幅面积影响较大,且随放牧强度增加呈线性下降;伊犁绢蒿各表型性状总体变异系数为22.23%~134.95%,各放牧处理平均变异系数为20.26%~134.24%,且中牧和重牧下大部分表型性状变异程度明显大于对照。放牧干扰下伊犁绢蒿单株趋向"小型化",避免了家畜的频繁采食,利于其种群的存活。  相似文献   

17.
以会理青皮软籽石榴为试验材料,研究石榴不同枝梢完全花比例及坐果率。结果表明:①不同枝梢完全花占开花量的比例:极短枝(33.49%)>短枝(21.51%)>中枝(8.81%)>长枝(7.32%);②不同枝梢坐果率:极短枝(6.60%)>短枝(5.28%)>中枝(1.55%)>长枝(0.24%)。结论:①极短枝、短枝是石榴坐果的关键枝;②石榴头茬花的完全花比例高、坐果率高。  相似文献   

18.
非秋眠紫花苜蓿株系优选的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茜  敖学成  傅平  陈艳 《草业科学》2009,26(11):82-85
以产种期的非秋眠苜蓿Medicago sativa选择优株为材料,对影响株质量的性状进行通径分析。试验数据的总的多元决定系数较大,∑d=0.846 7,表明试验中选择的性状包括了影响生物量的主要性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分枝数、总分枝数、株高、产种量、分枝节数和分枝结实花序数与株质量相关性相对较强,是生物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非秋眠苜蓿在亚热带地区进行单株选择的主要性状。分析得出的株质量多元回归方程为,y=14.324 9+0.077 2x1(株高)+0.157 3x2(株总分枝数)+0.483 4x3(株结实分枝数)+0.011 2x4(花序长度)+0.068 7x5(分枝结实花序数)+0.032 3x6(主枝结实花序数)+0.000 6x7(茎粗) +0.170 2x8(分枝节数) +0.427 1x9(产种量)。  相似文献   

19.
川北地区紫花苜蓿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灰色系统理论对11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川北丘陵低山区的生产性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株高、分枝数、主根长、再生速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各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在综合评价模型中的权重顺序为株高>分枝数>主根长>鲜草产量>茎叶比=再生速度>干草产量;在川北地区综合生产性能表现较好的紫花苜蓿品种是猎人河、霍普兰德和WL323等,爱菲尼特、特瑞和农宝等品种生产性能较差,苜蓿王和胜利两个品种虽然鲜草产量较高,但其再生速度慢,且苜蓿王茎叶比低,胜利干物质含量低,因而综合评价较差。  相似文献   

20.
高寒区山生柳硬枝扦插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利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硬枝5种不同扦插处理的关联度及其扦插繁殖中的8个观察指标值间的关联度大小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山生柳硬枝扦插繁殖观测指标间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保存率主根长度茎粗株高一级分枝数地上生物量鲜质量侧根数量;硬枝扦插5种不同处理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覆膜简易塑料大棚育苗袋育苗杯露地。主根长度、茎粗和株高3个观测指标是影响山生柳扦插繁殖成活率的主要指标因子,覆膜处理是山生柳在高寒区最适合的快繁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