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针虫即叩头虫,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今年,在我县保护地蔬菜大棚内暴发成灾,造成秧苗成行萎蔫、死亡,为历年罕见,蔬菜大棚生产者反应强烈.据笔者调查,我县境内所发现的金针虫主要有细胸金针虫与沟金针虫2种.每667米2虫情密度达6700头以上.现就其危害现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沟金针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临洮县冬春小麦、玉米、蔬菜等水浇地沟金针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沟金针虫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3a完成1代,并从预测预报、农业防治和药剂使用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沟金针虫回升迅速,麦田受害严重.为搞好测报及防治工作,笔者对麦田沟金针虫的分布型及取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材料及方法(一)调查方法1987~1989年在小麦收获期,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调查麦田沟金针虫的分布型.每块四分成4个区组,每个区组又划分成4个小区,共16个取样区.每个取样区面积为4m~2.每取样区随机挖查4个样点,每个样点挖查0.11m~2,每块田共取样64个点.总共挖查11块麦田.(二)分布型及聚集程度的分析方法1.Daivd Moore(1954)的丛生指标 Ⅰ.I=S~2/(?)-1,S~2为方差,(?)为平均虫口密度.当I=0时,为随机分布;I>0时,为聚集分布;I<0时,为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4.
<正> 伪金针虫是旱地农作物的地下害虫之一,在许多地方都有分布。而在我省多是零星发生,未曾有为害成灾的报道。作者于1982年在蚌埠市郊区采集到伪金针虫,1983年在淮河两岸又发现伪金针虫为害春播的豆类作物及烟草幼苗,导致植株枯萎,缺株严重。近年来(1986—1988年)淮北地区不少县、市,陆续发生此虫,为害春播作物及蔬菜使幼苗受损,植株枯死,影响产量。由此可见,伪金针虫在我省不仅其分布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为害亦在逐渐加重,威胁着旱地农业生产。伪金针虫在安徽,近年来为害虽日趋增加,但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5.
细胸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细胸金针虫在临洮县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细胸金针虫以幼虫越冬,大多数2 a多完成1代,少数3 a 1代.并从预测预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面提出了其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金针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金针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防治金针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细胸金针虫人工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工饲养细胸金针虫的技术,明确了该虫各虫态最佳饲养条件.该技术可用于细胸金针虫的室内大量饲养.  相似文献   

8.
沟金针虫生物学特性及绿僵菌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 ,掌握了危害雷竹的沟金针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沟金针虫一般 2~ 3a完成 1个世代 ,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室内用绿僵菌Mf2 菌株对沟金针虫进行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绿僵菌 1 0× 1 0 8个·mL-1和 1 0× 1 0 7个·mL-2 2种浓度的孢子液对沟金针虫均有明显致病力。图 1表 2参 8  相似文献   

9.
<正> 沟金针虫是我国北方冬麦区的重要地下害虫,以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发生为害较重.山东小麦产区,自七十年代停用666处理土壤,全面推广有机磷农药拌种后蛴螬、蝼蛄数量下降,而金针虫从1984年开始明显回升,发生量占地下害虫的50%以上,1986~1988年出现严重发生甚至成片绝产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沟金针虫为害的加重,其为害时期、作物种类以及生态习性都有些变化,需要研究相应的防治对策.一、发生为害特点  相似文献   

10.
1.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在我国从南至北分布很广,是多食性为害严重的地下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的种子、幼芽和幼苗,能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玉米苗根茎部为害,造成缺苗断垄。金针虫的主要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宽背金针虫、褐纹金针虫等。  相似文献   

11.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虫科的总称。作者在总结通渭县玉米田金针虫发生规律的同时,提出了农业、人工、化学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金针虫在郓城县呈上升趋势,通过调查,摸清了2种金针虫在麦田的发生规律,总结分析其危害特点及上升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麦田沟金针虫药剂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以来,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发生量逐年上升,麦子受害逐年加重,利用过去推广的药剂拌种、土壤处理方法已难控制其危害。在沟金针虫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春季危害的特点,笔者于1989~1990年进行了春季麦田沟金针虫药剂防治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详细介绍,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临洮县发生的金针虫主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通过多年的调查,基本了解和掌握了我县金针虫的发生规律,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 在黄淮海冬麦区,沟金针虫为害时期跨越秋苗期和冬后生长期,而以返青期为害最重。有关沟金针虫为害小麦的产量损失国内只作了初步观察与估测,所提出的播种期防治指标不能充分反映小麦生长发育与沟金针虫为害特点及当前的防治技术水平。为此,我们于1988~1990年从小麦返青开始对沟金针虫为害的产量损失做了较系统的定量观测,明确了防治的关键时期,讨论了  相似文献   

17.
5%大风雷颗粒剂(Dyfonate)是防治麦田金针虫的理想药剂。1.5~2.5kg/667m2土壤处理能经济有效地控制金针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金针虫是花生田的一种重要地下害虫,因其在地下为害,不易防治。近年来,开封地区农作物秸秆大量还田和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给金针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上连年重茬种植,致使金针虫在开封地区花生上的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开封地区花生的生产和发展。本文作者总结了花生田金针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针虫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针虫是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昆虫幼虫的总称,多数种类为害农作物和林草等的幼苗及根部,是地下害虫的主要类群之一,生产实践中常需要直接对幼虫进行鉴定和开展防治工作.简要概述我国金针虫的研究现状,目前已知50个种的名称、鉴别特征、生态学特征以及综合防治方法.同时对5个常见种进行详细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20.
1.金针虫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两种,成虫在4月下旬,地温达到8~10℃活动最盛,不耐高温,有越夏性,6~7月份为产卵盛期,卵产于3~9厘米的土层.秋季温度降低时又到土表危害根系.在土壤中啮食种子、幼根、根茎和地下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