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协调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1996-2001年以棉花叶枝利用为核心技术的研究,协调果枝与叶枝、养分积累与分配、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研制创立了“壮个体、适群体、高产出”的“棉花协调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阐明了该项技术的高产优质技术原理:即“协调原理”和“反馈补偿原理”;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体系。该项技术经生产验证是行之有效的,该项成果的广泛应用,简化了棉花管理程序,提高了棉花生产品质,增加了植棉效益。  相似文献   

2.
棉花留叶枝高产简化培养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棉花高产效筒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探讨了棉花留叶枝的增产机理,提出了棉花留叶枝高产简化栽培的技术指标体系,经大面积示范,波棉产量达1650kg/hm^2,比常规栽培棉增产8.8%,经济效益提高20%。  相似文献   

3.
鄂棉18高产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种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简化栽培棉单位面积总铃数、铃重、衣分、衣指、子指等与精作棉(对照)差异不显著,皮棉产量简化栽培棉为1655kg/hm^2。比精作棉增产5.1%,差异不显著;“开心棉”为1099kg/hm^2,极显著低于精作棉和简化栽培棉。在单株叶枝数1-6个范围内,“开心棉”单株叶枝数与单株成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简化栽培棉则以有1-2个叶枝的单株成铃数最多。三种棉  相似文献   

4.
对江汉平原棉区棉花叶枝利用育苗移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进行了探索,提出其适应范围和产量指标。对留叶枝棉育苗移栽、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棉花生育指标和关键栽培技术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强调了留叶枝棉的施肥、病虫防治及棉花叶枝的管理技术,为棉花叶枝利用优质高产高效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棉花留叶枝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近年来关于留叶枝棉花的生长发育以及留叶枝栽培后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已有的研究结果证明,留叶枝对棉花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较好的补偿作用,可调节棉花的开花成铃期,使棉花的成铃高峰与温光高能期吻合,优质桃成铃数和比例增加,棉花的产量和品级提高。叶枝的合理利用必将成为现代棉花高效优质低耗栽培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棉花留叶枝高产简化栽培技术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棉花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探讨了棉花留叶枝的增产机理,提出了棉花留叶枝高产简化栽培的技术指标体系,经大面积示范,皮棉产量达1650kg/hm2,比常规栽培棉增产8.8%,经济效益提高20%。  相似文献   

7.
苏棉 14是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棉花新品种 ,针对该品种果枝始节位较高的特点 ,运用留叶枝简化栽培技术 ,探讨创建最适高产高效群体。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密度水平 2 2 5 0 0株 / hm2 时表现最好 ,产量最高 ,为适宜高产高效群体  相似文献   

8.
推广全程化调平衡棉花“两长”湖北洪湖市瞿家湾镇农技站(433228)别家新所谓全程化调,就是棉花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育阶段内,根据棉花的长势长相,需促则促,需控则控,以协调棉花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发挥群体增产作用,平衡棉花“两长”(营养生长与...  相似文献   

9.
新疆绿洲地区棉花“密、矮、早、膜”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绿洲特殊的光、热、水分等生态条件,通过“化控、水控、肥控、手控”将能够塑造出理想的个体株型及群体态势——“大群体,小个体”,采用“密、矮、早、膜”的栽培技术体系,成功地使棉花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谢云 《农村科技》2007,(3):12-12
棉花高密度栽培是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团自2001年开始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以来,棉花单产、总产正逐年提高,但由于密度不断增加,加剧了棉株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为缓解这些矛盾,促使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发展,在科学合理运筹水肥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综合化调上,增密度降高度,主攻单株成铃率,低密度下多留果枝,主攻单株多结铃。根据我团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现总结一套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综合化调技术。  相似文献   

11.
浅析棉花化学调控失误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化学调控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栽培技术措施.适时适量地化学调控,有利于塑造理想的株型,使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协调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路线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生产实践表明,原“促棉早发、三桃满挂”的技术路线,不适应棉花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1984年以来的研究表明,与地膜覆盖、双膜覆盖等促棉早发技术相适应的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路线是促棉早发、防棉早衰、塑造立体采光群体结构,创建高光效群体模式;摘早蕾控制伏前桃,去晚蕾控制晚秋桃,加强花铃期管理促进多结伏桃和早秋桃,创建优质高产最佳结铃模式。1995~2002年,按此技术路线制定的“杂交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连续8年创皮棉单产2244 0~2350 8kg/hm2 的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13.
一、选用优良品种棉花"1+2"稀植高产简化栽培技术的核心是放宽行距,降低种植密度,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利用主茎和叶枝,尽可能地提高总果枝数和总果节数。抗虫杂交棉具有苗蕾期早发、生长势强的特点,确定稀植高产简化栽培的主  相似文献   

14.
系统调控是实现棉花"早、密、矮"栽培的重要保证,是棉花栽培技术较难把握而技术含量又较高的综合增产措施。科学地促控、塑造合理株型、田间群体结构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棉花栽培的核心内容。认真抓好棉花系统调控技术,防止棉花"高、大、空",实施好以"控群体、壮个体"为中心的"早、密、矮"技  相似文献   

15.
棉花高产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的出现,给棉花生产再夺高产提供了可能。而高密度植棉的关键在于合理密植,使棉田群体结构合理,最大效率地利用地力、空间和光能,保证棉花个体的正常发育和群体的良好发展,从而使单位面积上的铃数、铃重协调统一,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杆品种及  相似文献   

17.
1 理论基础 棉花“矮、密、早”栽培技术体系的核心是“密”字,“高密度矮化栽培”是单产150/667m2皮棉的理论基础。具体运作采用“小个体大群体”的技术路线,以增加光照、温度与积温的受体,提高光能与积温的利用率。这是由于新疆棉区进入8月下旬气温直趋下降,7月份最高温度相对低于黄河流域棉区等生态环境条件决定的。 2 配套措施 试验研究表明,密度在整个棉花生产过程中各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所占份额为30%左右。生产实践中,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高密度与低密度均可创高产,关键在于不同的密度有相应的调控措施。因此,棉田密度增加后必须寻求与密度相适应的匹配调控方法。其中包括:品种的选择、水肥的合理运筹、化调技术的灵活运用,打顶时间的确定以及必要的促早熟手段等。  相似文献   

18.
棉花化学调控是协调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塑造棉花理想株型和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化学调控的重点:控好无效高度,留够有效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去叶枝是我国传统的棉田管理技术,但现有研究认为叶枝具有保留利用的价值。因此进一步探索棉花留叶枝的可行性及对库源关系、叶片衰老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与机理十分必要。【方法】于2004~2005年在山东临清比较研究了大田稀植(3.0株/m2)条件下3个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去叶枝和留叶枝后的形态和生理变化。【结果】与去叶枝相比,留叶枝棉花的衣分变化不大,全株平均铃重有所降低,铃数显著增多,2004和2005年的皮棉单产分别比去叶枝的对照提高了9.8%和6.2%, 但纤维长度和比强度略低于去叶枝的对照。留叶枝棉株的绿叶比例和冠层叶绿素含量高于去叶枝的棉株,但主茎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却显著低于对照。留叶枝具有中前期增源、后期扩库的作用,但对中前期的“流”似有不利影响。【结论】抗虫杂交棉在稀植条件下保留叶枝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这与留叶枝增源、扩库的作用有关;留叶枝没有从根本上延缓棉花冠层的衰老,也没有改善纤维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棉花栽培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进行棉花种植时,一定要注重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棉花轻简栽培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棉花栽培技术,该技术以现代农业科学手段为基础,以“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为原则,以简化棉花生产管理模式为目的。基于此,主要对棉花种植的过程以及各个环节所需的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