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果。大豆窄行种植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农业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地理环境和生产特点,不断调整和完善高产栽培技术。本文对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耕地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为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大豆窄行密植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提高我国大豆产量的先进栽培技术。该技术主要选择生长较短的品  相似文献   

2.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大豆高产栽培领域的新技术,与传统密植、垄作大豆栽培技术的差异性较大,是我国农业科学家在引进的美国大豆平作密植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更适合我国大豆高产栽培的技术,在我国大豆种植区域内发展较快。一、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品种选择(1)品种选择要点传统大豆栽培过程中,一直采用高秆品种,进行宽行种植,然而高杆品种大豆并不适合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使用,当种植户根据固定思维选择了高杆品种大豆进行栽培时,会导致大豆田倒伏严重,大幅度减产,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也影响大豆窄  相似文献   

3.
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是在引进美国平作窄行密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与我国北方农场大面积机械化栽培和广大农村精耕细作的大豆栽培技术经验相结合,经过几年引进、试验、改造、创新而形成的一项新的高产栽培技术.无论哪种形式的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采用适合窄行密植的品种是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之一.大豆窄行密植由于行距缩小,密度增大,要求种植矮秆或半矮秆、不倒伏的品种.因此,品种的选择是此项技术引进能否成功的关键.1997~1999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对北部高寒地区生产上应用的8个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以期为大面积推广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提供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4.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不仅是我国人民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更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山东省土壤肥沃,大豆的种植历史由来已久,新型的栽培技术成为了解决大豆增产的新出口。本文将详细介绍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包括此技术的引进来源、技术内容、使用方法和技术指标等。并结合我国实际地理、气候环境和生产特点,分析和总结大豆窄行密植技术的关键内容和耕地管理模式,完善此种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本土化、广泛应用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5.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引进和消化国外平作窄行密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北方的环境特点、生产条件、探索出来的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技术。其核心是选择矮杆或半矮杆品种,缩小行距,增加种植密度,包括平作窄行密植、大垄窄行密植  相似文献   

6.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高产栽培技术栽培原则就是缩小大豆之间的距离、提升种植密度、增加采光面积。目前根据我国地理条件以及大豆品种和生长规律,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平作大陇、窄行小垄、窄行密植,在土壤环境较差的种植地区,利用窄行密植技术可以显著地提升大豆产量;在土壤肥力较好、农业资源设备齐全的地区,大垄窄行密植技术效果更加。本文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方式、施肥措施、灌溉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角度分析,希望对大豆种植技术研究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我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探索出了适合我省生产条件的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大豆窄行密植分为平作窄行密植和垄作窄行密植两种模式。前一种高产栽培技术是平播、平管,一平到底的窄行  相似文献   

8.
大豆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我国有很多的大豆种植基地,多年来我国都致力于研发如何提升大豆产量的技术,从设备到种植技术,目前大豆窄行密植技术能够很好的满足高产的这~目标。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有几种不同的模式,通过机械化栽培能够提高大豆的产量,因此各大豆种植地区都纷纷使用这种技术。本文主要对大豆窄行栽培技术进行了~些讲解,并且对大豆增产的~些重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希望能够给大豆种植者提供~些帮助,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9.
正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我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探索出了适合我省生产条件的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大豆窄行密植分为平作窄行密植和垄作窄行密植两种模式。前一种高产栽培技术是平播、平管,一平到底的窄行密植栽培,后一种是指以垄作为基础的窄行密植栽培,又分为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  相似文献   

10.
大豆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我国有很多的大豆种植基地,多年来我国都致力于研发如何提升大豆产量的技术,从设备到种植技术,目前大豆窄行密植技术能够很好的满足高产的这~目标。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有几种不同的模式,通过机械化栽培能够提高大豆的产量,因此各大豆种植地区都纷纷使用这种技术。本文主要对大豆窄行栽培技术进行了~些讲解,并且对大豆增产的~些重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希望能够给大豆种植者提供~些帮助,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1.
<正>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我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探索出了适合我省生产条件的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大豆窄行密植分为平作窄行密植和垄作窄行密植两种模式。前一种高产栽培技术是平播、平管,一平到底的窄行密植栽培,后一种是指以垄作为基础的窄行密植栽培,又分为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  相似文献   

12.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我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探索出了适合我省生产条件的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大豆窄行密植分为平作窄行密植和垄作窄行密植两种模式.前一种高产栽培技术是平播、平管,一平到底的窄行密植栽培,后一种是指以垄作为基础的窄行密植栽培,又分为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  相似文献   

13.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目前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配合适宜的大豆品种配套组合而成的窄行、密植技术是实现大豆高产栽培的一项综合技术.现将大豆窄行密植技术,简述如下: 一、精细整地 1、窄行密植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耕层条件,选择不重茬、迎茬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  相似文献   

14.
由于市场对大豆的需求量日渐增长,人们对大豆栽培种植产量与经济性的重视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也成为备受关注的内容。本文简要阐述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种子、做好种子处理、开展种前整地、注重科学播种、完善田间管理实现对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内容的合理研究,以期能为提高大豆产量与经济效益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嫩江县结合地块平坦、连片等实际情况,在生产实践中,将我国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加以改良,形成了1.3 m大垄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模式。该项技术能够增加大豆单产水平、降低大豆生产成本,在生产中发挥了良好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引进消化美国平作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结合辽北地区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而探索出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在我国农作物中占据重要地位,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应用在大豆种植过程中,能够全面优化大豆种植的水平,确保实际产量满足基本需求。山东济宁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将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作为运用的重点,并在推广该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基于此,文章将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对栽培技术展开研究的同时,也提出了推广应用的有效路径,希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正窄行密植栽培大豆是在吸收先进国家大豆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与传统的70厘米宽行距播法相比,窄行密植可增产20%以上,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地块,采用窄行密植的大豆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能稳定在200千克以上。该技术分平作窄行密植(深窄密)、大垄窄行密植(130厘米垄上4行或6行,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大豆需求的迅猛增加,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演变为大豆净进口国。目前,年进口大豆8000余万t,国内生产的大豆市场竞争力弱,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效益低,面积下滑严重。解决黑龙江省大豆窘境措施之一,把现有品种发挥最大的产量潜力,提高产量水平。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目前主导栽培技术,多年推广证明窄行密植比常规栽培技术增产18%以上。选育适宜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大豆新品种对提高黑龙江省大豆产量水平,提高豆农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豆密植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大豆三垄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深松,分层深施肥,精量点播,吸取国外窄行密植、半矮秆品种等增产经验,与配套机具相结合,组装起来的一项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平播密植技术、小垄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