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云南是烟叶种植大省,年种植烟叶500多万亩,生产烟叶1600多万担,占全国烟叶总产量的38%左右,烟农种烟总收入超过200亿元,每年有100多万户烟农以种植烟叶为主要经济收入。每一个烤烟生产年度烟农总需要把烘烤好的烟叶,规整捆扎后交售到烟叶收购站点,有些烟农朋友捆扎烟叶一直缺乏一种简单顺手的工具,云南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专门为烟农开发了一款成本非常低廉,进行散烟长度预  相似文献   

2.
在种植烟叶的产区,有很多烟农朋友们将烟叶生产后的下角料,例如:烟秆、烟筋、烟末丢弃,真是实在可惜,白白浪费了资源。其实,这完全可以变废为宝,让它为农业生产服务。一、可肥田烟叶的下角料养分全面,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根据资料  相似文献   

3.
五峰县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维  罗祖平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71-173
山区烟叶种植相对分散,晾晒烟区烟叶生产环节较为复杂,创新烟叶合作社模式,解决"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3个问题,关乎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五峰县7家烟农合作社进行调研,重点调研湾潭基地单元龙发烟农合作社,提出通过政策引导、烟草补贴的外部推动,实现盈利的内部刺激来推进合作社建设,实践证明:发展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是提高烟草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规模化种植大幅提高专业服务水平、解决小农生产差异性与质量均匀性的有效途径,提升了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增加了烟农收益,为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旋  徐婧  秦言敏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6-57,112
在全国烟叶种植计划调减的背景下,近年来黎川县致力通过优化烟叶种植布局、合理控制种植规模,将烟叶种植计划向基本烟区、基本烟农、基本烟田倾斜,逐步淘汰规模较小和布局较为分散的乡镇、村组,大力发展万担乡、千担村,以提高烟叶生产集中度,进一步稳定烟叶质量好的乡镇和烟农队伍.  相似文献   

5.
罗平县不同烟叶生产组织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比较了5种不同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的经济效益,并对5种组织模式作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烟农互助组可节约投入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成本收益看,烟农互助组模式最高,种烟大户次之,职业烟农最低。从烟叶种植技术看,传统农户>烟农互助组>职业烟农>家庭烟叶农场>种烟大户。不同组织模式总体评价结果为烟农互助组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开发邵阳特色优质烟叶,阐述了邵阳烟叶生产现状、影响特色烟叶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开发邵阳特色优质烟叶具有适宜的生态环境、较好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等有利条件,提出了建立邵阳优质烟叶标准体系,加强领导,建全工作机制,以及加强烟稻轮作技术配套,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措施,解决烟叶生产中管理粗放、烟稻轮作技术不配套、采收烘烤不当、浓香型风格特色不佳、烟农种烟效益不高等问题,促进邵阳烟叶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批企业、大量资本、多种经济作物陆续进入农村,农村经济正得到大幅发展,从事烟叶种植的人员受到冲击、烟叶种植产业受到影响。为稳定烟农队伍,皖南烟区烟叶产业基于皖南烟区实际,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烟农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规划到户、培育全新的发展意识,“职业”升级、培育四有烟农,做“实”综合体、形成以烟为主与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聚单元,指导合作社建设、为烟农提供指导,强化培训、造就高素质烟农队伍,构建“三重”保险等。  相似文献   

8.
<正>以烟稻轮作模式下的皖南烟叶种植,是皖南烟区主要的种植形式。皖南烟区位于皖东南地区,是目前全国闻名的焦甜香烟叶产地。在我国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今天,皖南应当优化烟稻轮作栽培术,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但目前皖南烟后稻栽培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当地农业经济增长,还对烟叶种植有一定影响。所以,深入分析皖南烟后稻栽培存在的问题,探究皖南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尤为重要。1皖南烟后稻栽培存在的问题由于皖南主要以盛产烟叶为主,烟后稻栽培为辅,促使当地  相似文献   

9.
基于烟农视角的烟叶生产稳定发展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豫中烟区(许昌、平顶山和漯河)1 920份调查问卷,从烟农的角度对烟叶生产稳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种植其他作物比较,种烟收入相对较高,收入比较稳定,烟农对种植技术比较熟悉,对烟草部门的服务基本满意,但同时也存在制约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烟农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风险救助滞后,户均种植规模小,品种抗病能力差,煤炭价格上涨过快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文研究了烟叶接茬种植甘蓝菜生产、销售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模式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一种有益补充,稳定了睢县烟叶的种植面积,提升了烟叶品质,增加了烟农收入,消除了烟田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关于提高赤峰市烟农收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烟农成本投入、影响烟农收入的因素,掌握烟农经济收入现状,力求在影响烟农经济收入的因素上入手,探索赤峰市烟农提高收入的新思路,为烟叶生产方式的提供一些新的措施。通过开展调查和研究分析发现,烟叶种植成本方面,人工投入和土地成本投入是影响烟叶种植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烟叶发展要适度规模化种植,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和完善烤烟种植风险防控体系;在烟农种烟收益方面,烟农分级水平不高,是制约烟农种烟收益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烟后稻种植产量,经过笔者多年研究并结合生产实践,筛选出一批表现较好的烟后稻品种,并摸索出这些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本文作者就本所选育的潭两优83作为烟后茬作物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作简要介绍。介绍了湖南低海拔烟叶生产区域潭两优83作为烟后稻栽培的高产技术要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2015年湘西州烟草生产收购数据,对湘西各县烟农种植规模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湘西不同县份烟农种植规模差异明显,变化不同.2011-2014年,保靖、凤凰、古丈、花垣、龙山、永顺6个县烟农种植规模稳步上升,增长明显;但泸溪县烟农户均种植规模几乎逐年下降,2015年为湘西州总体和户均烟叶生产规模最小县.不同烟农种植规模相差几百倍,种烟规模0.7 hm2以下的烟农占50%.尽量减少小户比例是提高湘西烟农户均规模的有效途径,综合环境条件是影响烟叶生产面积和户均规模的重要因素,人为选择和干预对烟叶生产整体和户均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烟叶与水稻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解决了烟稻争地矛盾,烟稻轮作种植经济效益显著,以供皖南烟区及同类地区农民从事烟稻生产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邵阳市烟叶生产的现状,在分析当前烟叶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邵阳烟叶生产的对策。邵阳市烟叶生产历史悠久,但目前存在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土壤资源保护不够、烟农素质整体偏低,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速度与烤烟发展速度不协调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烟田土地整理,抓好从烟人员管理和烟农队伍培训,全面推进基地单元标准化生产为主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烟—稻"种植制度中,晚稻前茬作物烤烟施用磷、钾肥量较大,烤烟没有吸收利用完的积累在土壤中,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烟农晚稻不施底肥,只在插秧后7~10 d施少量氮肥,不施磷、钾肥。利用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专家系统,结合耒阳市农民生产实际,研究了当地"烟—稻"种植模式下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晚稻有效穗、晚稻生育期、氮肥效应模型氮肥利用率,以及晚稻产量与效益的影响,为烟农高效种植"烟—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烟叶生产在我国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是烟草行业的基础,也是广大烟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断地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增加烟农的收入,形成优质主料烟叶与优质填充型烟叶协调发展的格局,保持良好的烟叶发展态势,对黑龙江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及烟区的广大烟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于2005年11月7~28日,对哈尔滨烟区的宾县、肇东、绥化、汤原、富锦以及牡丹江烟区的宁安、海林、勃利、密山、宝清等10个市县20个村100户烟农的烟叶生产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与烟叶生产模式下,对石柱县烟农的年龄结构、文化素养和种烟收支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石柱县烟农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烟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种烟比较效益逐年下降,种烟意愿逐年减弱,这些都对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探讨了烟农与石柱县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加大职业烟农培育力度;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种烟科技水平;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烟农收入;创新生产组织方式,降低劳动强度;健全保障机制,降低种烟风险以及强化服务意识,减少种烟困扰等稳定烟农队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衡阳市烟叶生产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良  李艳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9):245-246
对衡阳市17个烟站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类型烤房和种烟年限的烟农共221户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对烟叶生产管理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稻除草剂对皖南烟叶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皖南烟叶种植制度形成与特征 成熟度是烟叶质量的中心,而烟叶平衡营养则是成熟度的基础.皖南烟区早期以丘陵坡地种烟为主,由于无灌溉条件,经常遭受干旱影响,烟叶的营养水平一直难以提高,加之旱地种烟青枯病发病率高,烟叶的产量低,质量也不理想.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烟叶种植逐步由旱地转向水田,实行一烟一稻的种植模式.与旱地种烟相比,水田种烟具有旱涝保收,水旱轮作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烟、稻的病虫害均有一定程度减轻等优点.但烟叶栽期偏迟,烟稻争茬矛盾突出,导致烟叶尤其是上部叶为让茬种稻而被抢收采生.随着大棚集约化育苗,地膜覆盖栽烟技术的全面推广运用,皖南烟叶移栽期逐步提前到3月25日至4月5日,使烤烟大田生育期达到优质烟生产所需120天的基本要求,既使在烟叶营养水平有较大改善的情况下,上部叶仍可落黄成熟,正常采收.烟稻轮作逐渐普及,目前占总种烟面积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