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笔者综述了DNA克隆技术在菠萝上的研究应用,主要从菠萝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菠萝果实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菠萝表观遗传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菠萝抗逆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今后菠萝DNA克隆技术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PCR产物直接克隆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基因克隆工作[1].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处经常会出现碱基突变.  相似文献   

3.
2004年11月19日上午,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在广西大学诞生。尽管因产后护理不当等原因,这头体细胞克隆水牛产后仅存活30min.但这些结果已经表明,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已初步成熟,而广西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预计不久的将来,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将会应用于生产,从而对我国水牛奶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卵母细胞的去核是细胞核移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核移植研究中,卵母细胞的去核程度与重组胚再程序化的状态密切相关,去核效率高,其克隆胚胎最终发育成正常个体的可能性越大。去核步骤仍是胚胎克隆技术中最耗时间的步骤之一。本研究比较了三种去核方法。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动物克隆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以克隆技术为平台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着重对供体细胞核和受体细胞质周期同步化、克隆动物早衰、发育缺陷以及供体细胞传代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各种哺乳动物克隆研究现状,同时对人们关心的动物克隆问题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C-分带识别普通小麦钢82-122染色体长臂的基础上,通过染色体显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切割1D染色体,并通过PCR扩增得到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Dx5亚基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证明其正确性。这一方法的建立为获得新基因特异性探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YAC克隆——复杂基因组分析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C克隆技术是复杂基因组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有关基因组研究的许多技术都是以YA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包括基因组大尺度物理图谱绘制,YAC重叠群构建及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图位克隆策略,YAC大分子转基因技术等,这些技术在人类,动物,植物等基因组研究中已广泛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就这些研究技术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GFP基因片段插入到pBI121-Lyz多克隆区,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BI121-Lyz-GFP。经SmaI与BamHI双酶切和PCR验证重组质粒,均能得到约750bp的目的片段,通过进一步测序证明:GFP基因已成功连接到pBI121-Lyz中,且重组质粒连接方向正确。利用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菌株LBA4404,用叶盘法转化和田苜蓿,筛选出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愈伤组织,经PCR扩增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证明重组基因已成功转化到和田苜蓿愈伤组织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了新城疫病毒(NDV)F48E8株核衣壳蛋白(NP)基因,并克隆到pUCNP。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将NP基因导入鸡痘病毒(FPV)转移载体pFG1175-1中P7.5启动子的下游,得到含NDV NP基因的质粒pFGNP1175-1。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该质粒转染FPV疫苗株282E4感染3-4h的鸡胚成纤维细胞,采用蓝斑筛选方法纯化多次,得到稳定的重组F  相似文献   

10.
黄酮醇合酶催化二氢黄酮醇生成黄酮醇,是黄酮类物质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为深入研究苦荞黄酮醇合酶在苦荞黄酮类物质代谢中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苦荞黄酮醇合酶基因Ft FLS2,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47b-Ft FLS2;对经钴离子螯合层析柱纯化的重组蛋白进行活性分析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Ft FLS2在大肠杆菌BL21 Star(DE3)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重组蛋白具有将二氢槲皮素转化为槲皮素的催化活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t FLS2主要在苦荞未成熟种子中表达。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从蛋白表达水平上分析Ft FLS2与苦养黄酮类化合物累积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质地不同的叶片受 SO_2伤害后组织症状观察表明:(1)叶片厚度变化革质叶最小,纸质叶居中,肉质叶最大。(2)叶肉细胞色泽革质叶为褐色,纸质叶为黄绿色或黄褐色,肉质叶淡灰色。(3)细胞壁变形程度革质叶小,纸质叶居中,肉质叶最大。(4)胞间隙增大是纸质叶比革质叶大,肉质叶反而缩小。(5)质壁分离现象革质叶最明显,纸质叶和肉质叶相似,都不如革质叶明显。(6)叶绿体变形是革质叶最大,纸质叶、肉质叶次之。(7)革质叶的叶脉受害最轻、纸质叶次之,肉质叶最重。  相似文献   

12.
首次在苏铁类植物中发现导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通过对鳞秕泽光铁的羽片进行离析观察和电镜观察,发现其木质部中具有导管,导管类型有6种,其中环纹、螺地管为单穿孔板、梯纹、孔纹、网纹等导管为复穿孔板。这是首次在苏铁类植物中发现导管,对于植物学多门学科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田飞虱种类及其灯下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广西农田飞虱科种类30属56种(同翅目),其中29种广西尚未记载。稻田区的主要种群是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稗飞虱(Sogatella longi-furcifera),蔗田区的主要种群是甘蔗扁飞虱(Eoeurysa flavocapitata)和中华扁飞虱(Perkinsiella sinensis),灯下飞虱群落结构成分主要由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种群组成,次为稗飞虱、褐背飞虱(Opiconsiva nigra),黑边黄脊飞虱(Toya pro-pinqua neopropinqua),拟褐飞虱(Nilaparvata bakeri)和伪褐飞虱(Nilapa-rvata nuiri)。灯下飞虱群落多样性指数以 9月份最高,数量以 7月份最大,群落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是极显著正相关,与优势集中性指标是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苏北盐城弶港镇滩涂围垦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重金属Cr、Pb、As、Cd、Hg的测定及其风险评价,为我国沿海滩涂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限制,农田土壤Cr、As、Cd含量较高,郊区菜地土壤Pb、Hg含量较高;重金属Cr、Pb、As、Cd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Hg含量差异不显著。采用地积累指数法进行评估可知,土壤没有受到单项重金属污染。依据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估可知,潮间带沉积物、工业区土壤、滩涂围垦熟化的土壤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郊区菜地与农田土壤的污染等级已达到警戒线,污染水平属于"尚清洁"。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内土壤重金属处于无风险等级,尚不具有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5.
2009-2010年和2013年对广西西南部青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和区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44科206种,包括留鸟139种,夏候鸟27种,冬候鸟33种,旅鸟7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24种,主要由隼形目猛禽构成;列入IUCN名录的有2种,分别是濒危物种黄胸鹀和易危物种弄岗穗鹛。北红尾鸲青藏亚种为广西的新亚种纪录。青龙山G-F指数为0.84,物种多样性丰富。保护区的区系特点表现为典型的华南区成分,而且北热带属性明显。丰富的鸟类多样性以及作为目前已知的特有鸟种弄岗穗鹛的3个分布区之一,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和科研建设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16.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对中华稻蝗不同体段的镉与铅含量、MDA及H2O2自由基含量、GSH含量及其相关酶(GST、GPx、GR)活性、SOD及CAT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镉与铅含量均在胸部最高,其次为腹部和头部,后足含量最低。胸部镉含量分别是腹部、头部和后足的2.83、3.40和5.67倍,铅含量分别是腹部、头部和后足的1.29、1.39和1.41倍。GSH、MDA、H2O2含量及SOD、CAT活性均为后足最高,其次为头部和腹部,胸部最低。GST在4个体段的活性无显著差异。GR活性的顺序为头部〉胸部〉腹部〉后足,GPx活性的顺序为头部〉腹部〉胸部〉后足。进入土壤中的镉与铅经食物链转运后,在中华稻蝗体内富集,据此可将中华稻蝗作为农业环境中镉与铅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分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今出露于中国北方地表的红色土壤是在红色古土壤和红色古风化壳上发育的,而且大多经历了不连续的成土过程。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在分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土壤分类经历了由土壤发生学分类向土壤系统分类的重大转变,对北方红色土壤的分类也进行了多次修订。虽然每次修订都有所改进,但直到目前关于北方红色土壤的分类位置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今后需要对中国北方红色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的性态特征和理化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适合北方红色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以明确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位置,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1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asic properties and trace elementsin soil argillans and corresponding matrix soils were studied by sampling from the B horizons of 26 Alfisols in croplands of the subtropical area in Central China. The soil elements (K, Na, Ca, Mg, Mn, Co, Cu, Cr, Cd, Li, Mo, Ni, Pb, Ti, V, and Zn) were extracted by acid digestion and their contents were measur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OES). The mean contents of clay and organic matter in the argillans were approximately 1.1 and 1.3 times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matrix soils, respectively. The pH values and the contents of P2O5 and bases (K2O, Na2O, CaO, and MgO) in the argillan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rresponding matrix soils. Cu, Cd, Ti, and V were enriched in the argill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factor analyses showed that Co, Cu, Li, and Zn were bound with phyllosilicates and manganese oxides (Mn-oxides) in the argillans. Cr and Pb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iron oxides (Fe-oxides), while Ni was bound with Mn-oxides. Cd, Ti, and V were chiefly associated with phyllosilicates, but Cr and Mo were rarely enriched in the argillans. In contrast, in the matrix soils, Co and Zn were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and Fe-oxides, Cr existed in phyllosilicates, and Mo was bound to Fe-oxides. Cd, Ti, and V were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clays, organic matter, and minerals in the argillans dominate the illuvi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Alfisols. Argillans might be the active interfaces of elemental exchange and nutrient supply in cropland soils in Central China.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海伦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陈玉东  王火焰  周健民  赵永存 《土壤》2012,44(4):613-620
海伦市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黑龙江省县级市,为了解该市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现状,对农田耕层及亚耕层土壤中Cd、Cr、Cu、Ni、Pb、Zn、Hg和As等重金属全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分别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低,总体表现为西南和西北含量较高、西部含量高于东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松嫩平原土壤元素背景值为标准进行评价,已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以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进行评价,综合污染指数为0.504,所有样点土壤重金属均未达到污染水平。与耕层土壤相比,亚耕层土壤Hg和Cd含量显著下降,其他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则与耕层相似。从1980年到2008年,随着时间的变化,该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趋势不明显,近期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如皋市土壤中量元素含量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巧玲  苏建平  阚建鸾  周志宏 《土壤》2019,51(2):263-268
为平衡施肥提供依据,本文应用GPS定位技术采集了江苏省如皋市290个代表性土样,并对土样中钙、镁、硫、硅4种中量元素有效态含量进行了检测和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和有效硅平均含量分别为4 570、403、26和144 mg/kg。如皋市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丰富,但在各土系土壤间分布不均。有效硫和有效硅同时存在缺乏和过高现象。整体来看,有近1%的土壤缺硅,约14%的土壤缺硫。土壤交换性镁和有效硅的含量为中等变异,交换性钙和有效硫的含量属于高度变异。相关分析显示,4种中量元素有效性与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如皋市土壤中量元素有效性不仅与成土母质关系密切,同时受土壤理化性状以及肥料施用的重要影响。今后中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应考虑多种因素,以实现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