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生茶缘     
正我是茶农的后代,从小就参与采茶、制茶、挖茶、种茶,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与茶的缘分从我五岁就开始了,那时给生产队采茶是论斤两记工分的,每天晚上听父母议论哪个采茶能手今天采了几百斤,得了多少工分,我也心痒痒地嚷嚷:不就摘树叶吗?有什么难的。于是父亲给我买了个小篮子,我开始背着小篮子随大人上山采茶。那时觉得采茶并不难,一是眼要尖,手要快,从嫩叶哪个地方掐断要心中有  相似文献   

2.
岳喜宁 《福建茶叶》2016,(9):348-349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赣南,不仅生长了千年历史的茶树,更是养育了一方风土人情,由茶叶延伸出了茶道和茶艺。赣南采茶舞蹈就是在茶文化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艺术。赣南采茶舞蹈是茶戏的一个分支,赣南采茶舞和茶叶有着割舍不了的渊源,茶文化是赣南地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采茶舞蹈植根于深厚的茶文化中,并得到长足地发展和延伸,可以说茶是赣南茶文化的生命之源。笔者就从茶文化的角度对采茶舞蹈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的人们大多都能歌善舞,在采茶过程中,往往就能创作出其他的艺术形式,例如音乐、舞蹈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专人收集采茶音乐,并且给早期的采茶音乐赋予了固定的曲调,采茶音乐才渐渐标准化。在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不同,采茶音乐的音韵和结构也不同。本文主要介绍了茶歌、茶舞、茶戏、茶灯等茶音乐艺术形式,以及茶文化的传承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茶王·茶壶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他生前非常重视祖国的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他在1951年3月31日致邓颖超同志的一封信中说到过:“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  相似文献   

5.
结合茶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我们应该明白,整个茶乐艺术在形成过程中,其所具有的音律美学,不仅反映了该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从另外一种程度上向我们讲述了茶乐艺术的应用价值和内涵思维。本文拟从茶乐艺术的起源以及音律美学特征分析入手,结合采茶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以及艺术特点分析,通过探究当前采茶舞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和内涵,从而诠释采茶舞蹈教学中茶乐的音律美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茶世界》2019,(12)
正2014年,俏销的五峰茶首次出现积压,茶叶加工厂开始减量生产,茶农收入缓慢下降,部分采茶工放弃采茶外出打工,一直"红红火火"的五峰茶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五峰茶产业开始转变产业运作模式,再次让"五峰茶"享誉全国。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课改的深入进行,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开始尝试将许多传统民间文化要素,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丰富了教学方式,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茶舞蹈,因其节奏明快,动作优美,被广泛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顾名思义,采茶舞就是茶区采茶女在日常劳作中,为了缓解劳动强度,娱乐采茶过程而创造的一种文化活动。被引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当中后,将大大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8.
赣南茶舞蹈已经成为了一种茶文化艺术,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赣南茶舞蹈更是与茶农生产生活实际、采茶活动存在着密切联系。茶文化视角下对于赣南采茶舞蹈进行艺术赏析也可以发现,赣南采茶舞本身的艺术价值正在不断提升并凸显,赣南采茶舞更是成为赣南地区地域文化的主要象征。  相似文献   

9.
从国庆开始至10月中旬,是安溪秋茶大量上市的季节,茶乡到处弥漫着铁观音的芬芳。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云集安溪,县城乃至产茶乡镇的饭店旅馆房间早被预订一空。而据安溪中国茶都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秋茶均价较去年上涨了10%。茶农提价"抢采茶工"眼下的安溪处处观音飘香,茶农忙采茶、制茶,茶商忙购茶。不过,一些茶农也发现,今秋采茶、制茶,  相似文献   

10.
广西少数民族左江采茶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卫新 《福建茶叶》2016,(4):326-327
在广西左江的少数民族地区,采茶之风十分盛行。当地人民喜爱在采茶时进行音乐表演,其采茶音乐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广西少数民族左江采茶音乐的情况,然后通过对《开台茶》、《迺茶》、《麒麟灯》这三种具体曲调类型的介绍,研究并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左江采茶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希望能对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析赣南采茶舞风格中的茶韵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倩 《福建茶叶》2016,(7):342-343
茶是我国的国饮,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独特文化。赣南采茶风俗是起源于江西南部赣州一带的舞蹈艺术形式,是客家文化的充分表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艺术特征,采茶舞蹈中蕴含深刻的茶韵文化和精彩的采茶动作表演技巧,是当地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也是客家人的艺术瑰宝。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南采茶舞中茶韵风格体现的三个特点以及茶韵"三绝",最后分析了赣南采茶舞对当地茶产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改编自福建闽西客家茶俗"采茶灯"的钢琴曲《采茶扑蝶》,将传统茶歌茶舞中调式、节奏、乐器等民族元素与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和表现手法完美融合在一起,为现代钢琴音乐烙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在《采茶扑蝶》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茶文化、茶歌和钢琴乐的双重发展目标,建立欣赏教学的层次结构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对《采茶扑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帅 《福建茶叶》2016,(12):212-213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同时也拥有着庞大的分支,茶诗、茶艺、茶歌、采茶戏都属于其中。采茶健身操是在采茶戏的发展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的一种健身形式,近年来,采茶健身操一步一步的走进了高校的体育课堂。本文将从采茶健身操的发展史入手,阐述采茶健身操引入体育课的现实依据,并对采茶健身操引入体育课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以求对采茶健身操日后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1 前言我场现有茶园面积3000余亩,年产干茶125t,每年需付采茶工资20~25万元。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放开放活,采茶劳动力日趋紧张,采茶成本越来越高,有的茶叶不能及时采下,既降低了鲜叶品质,又减产减收。为了提高采茶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品质,减轻茶农负担,我场从1985年起先后引进了十几台采茶(修剪)机。1990年以来,先后建立机采茶园500余亩。在机械采茶实施过程中,设立了一个示范园、5个推广试验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机械采茶已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茶叶生产的高速度发展必须要有高工效的采茶方法配合,实践证明:双手快速采茶法是提高采茶效率的有效方法。我县在去年夏秋茶中学习和全面推行了双手快速采茶法,成绩显著,全县有36,874人学会和掌握了双手快速采茶法的技术,平均效率比单手采提高一倍以上,并创造了新的采茶纪录。如张清和日采  相似文献   

16.
采茶并非是个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它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这样的艺术题材是我国的特色,具有中国式的浪漫,它是为了表达采茶的欢乐和衬托热闹喜庆的气氛,最早能找到的关于采茶的记载是在明朝,可见其历史之悠久,从一开始单纯的唱茶歌,到后来载歌载舞的茶灯,还有较为成熟的歌舞小戏,无不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流传至今的采茶音乐当中,虽都有其优点和特色,但《牡丹调》在采茶音乐中还是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的。在许多方面都有它的应用,它更是许多茶歌的基本唱腔,也有许多以它为蓝本进行改编的新的曲子,《牡丹调》音乐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都对整个采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饮茶和栽培茶叶的国家,更是世界上茶道的起源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而在茶文化中,茶乐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指的是以茶作为题材创作并以各种乐器来进行演奏的一种乐器形式,其从采茶时采茶女的歌舞而演变而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乐。而钢琴作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与茶乐相结合对推动茶文化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钢琴演奏中应用到茶乐的音律美学,完美的体现了中西文化结合的魅力,更促使二者走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现行茶叶采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目前的茶叶采摘时期和采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兴茶区现行的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按照永兴茶区掌握的采摘期进行三种不同采摘方式比较,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单人采茶机与双人采茶机比较,双人采茶机采回原料的芽叶完整,破碎率低。永兴茶区的地势较平缓,推广应用双人采茶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赣南采茶舞曲发源于赣南采茶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赣南采茶舞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赣南采茶舞曲的继承与发展起先全部依靠采茶艺人们的口传身授,直到21世纪80年代,我国相关人员才开始对采茶舞曲的搜集与整理。赣南采茶舞曲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赣南地域特征和客家民系特征,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将从赣南采茶舞曲的文化意蕴出发,试探寻采茶舞曲的音乐特征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采茶扑蝶》这首钢琴曲是刘福安先生所创作的,刘福安先生通过对福建民间歌舞《踩茶灯》进行改变才得来《采茶扑蝶》这首钢琴曲目,这首钢琴曲目从根本上充分的体现了当地民歌民舞以及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文笔者通过《采茶扑蝶》和民族特色为根本切入点,积极探索钢琴曲目《采茶扑蝶》的民族特色以及相关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