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跃》之析     
蔚蓝的天空之下是一望无际浩瀚的大海,蓝天、碧海镶嵌一体,形成海天一色。汹涌的海浪有规则似的,后浪推着前浪,一浪高于一浪,有节奏地咆哮着、呐喊着。一只矫健的海豚从海中一跃而起,打破了海天生命的寂静,给大海带来了一线活的生机:一幅维肖维妙、栩栩如生的根艺鱼跃图,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2.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瑞兽,能走、能飞、能游,腾临九天,飞舞长空,生云海上,播雨人间。龙的形态:体长头巨,有鳞有角,有脚有爪。不同种类和颜色的龙,在远古时代就是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圣洁灵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有“龙的传人”之谓。  相似文献   

3.
根书——《虎》,纯系自然而成,其形清晰优美,其神气韵生动,根友赞日:“笔走龙蛇势劲苍,颜筋柳骨旭书狂。君为艺苑添精品,细赏方知韵味长。”众友之励,故作粗识,以得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4.
颜色     
今天睡了一个懒觉,九点才起床。走到室外,太阳已照过来了(我住的房望西)。在阳光的照射下,我门前的花坛五彩斑斓的色彩让人陶醉了:绿的、红的、紫的、黄的、粉的……  相似文献   

5.
郑国顺先生对盆景的痴迷程度,在当地恐怕无人能比,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与盆景艺术相关的活动中。他在盆景艺术创作上肯投入,肯钻研,曾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取经,这对他的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作品中显露和潇洒刚劲、飘逸自然的神态及超脱与大气的内涵。正所谓文如其人,“景”如其人。  相似文献   

6.
张少华 《花木盆景》2000,(12):38-38
怀拥牧鞭,神情黯然。也许刚才还曾仰天长吟,抒发对国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祝愿……  相似文献   

7.
戒赌诗     
茂清 《花卉》2008,(1):43-43
自古及今,人们在戒赌上费尽心机,流传很多佳话。 古时候有个父亲得知“独苗”沉迷赌博,匠心独运写了一首诗劝戒儿子:“贝者是人不是人,只为今贝起祸根。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为贝戒人。”独子百思不得其解,其父便一一点破劝戒:“贝者为‘赌’,今贝为‘贪’,分贝为‘贫’,贝戒为‘贼’。”  相似文献   

8.
艺真 《花木盆景》2000,(5):33-33
此作品由一块去皮树干段和一件根桠交缠。树干段木材去皮后的自然纹理好似水波,女性嬉水身态潇洒悠然。什么样的女性能能有如此水性神通,看来唯有水神。匠心斋主人将其命名为“洛神弄泳”并配诗云:洛神出巡足威仪,今日淡装弄波嬉。清妍婉丽倍可爱,闲情逸致有真趣。  相似文献   

9.
拜年是春节广大群众的活动,而大家也会趁着这佳节之际走访亲戚和朋友,互相致送礼物,交换着对彼此的祝福。  相似文献   

10.
根艺二品     
这是作者从莱州湾畔的云峰山上挖掘出来的一株百年黄荆根,作品高43cm,创作于香港回归前夕,较生动地表现了一位慈母对远方儿女的思念之情。虽仅是一个背影,但那份东方女'生的内在美却被鬼斧神工的天赐佳根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这样一件作品,作者最初的创作思路却仅是打算制作一个笔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盆景代表作 这件作品创作于1976年,1984年刊发于本刊试刊号封底,在1985年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上被誉为“给我们古老盆景带来新意”的作品之一。“《秋思》这件盆景作品问世的意义在于:一、在贫景中去探求艺术的共性规律和美的规律,并用以指导盆景的艺术创作和造型。  相似文献   

12.
龙年赏龙石     
早就听说“甘洛出怪石,甘洛出奇人,奇人藏怪石”。我的石友倪国平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本人医术在川西也十分有名气,退休后喜玩怪石,所藏怪石珍品上百方。今见倪先生收藏的一方怪石《永恒的期盼》,方知四川甘洛县人奇石怪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13.
14.
李良 《花木盆景》2000,(2):42-42
瞧,图中的这条根雕龙,似像非像,身躯蜿蜒而雄浑,威风凛凛,气势非凡,但又根味极浓,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它肢爪强劲有力,呈昂首回望之势,翘尾照应,生气勃勃,栩栩如生,分明是一幅巨龙腾飞图,预示龙年风调雨顺、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5.
花卉摄影     
《花木盆景》2004,(7):F003-F003
  相似文献   

16.
《秋色》     
陈可 《花木盆景》2000,(7):34-34
迷朦的山垄,碧蓝的大河,几棵清癯的老树怀旧地站在河岸上;而河滩的水面上,不时有小树梢露出;近处浓密的小树林,则不知又在营造什么美丽的故事……好多人欣赏这幅秋意醉人的《秋色》时,还以为是哪位名家的手笔。其实,这是一片石板上面的天然图案——国画石。  相似文献   

17.
深谷幽兰     
金炎  邬帆 《花木盆景》2005,(4):36-36
这是一首赞颂深谷幽兰的诗,为诗人晚年时所作。开头两句写诗人常在饭后拄着拐杖到南边山岩去散步,从面自然地引出幽兰。三四句写诗人因兰香而急着去寻求,然而兰花藏在深谷野卉之中,没有能得到。“遽求”,表达了诗人求兰的急切心情。五六句“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诗人紧接着抒发议论,写出兰花的高尚气节。它宁愿在深山幽谷之中与野草为伍,也不愿到那庸人的庭院中去当装饰品,当作玩物,  相似文献   

18.
中华魂     
人们说,盆景是无声胜有声的诗,是不用笔墨而立体的画。而我还要说,盆景是我的亲密朋友,风风雨雨中伴随我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使我牵肠挂肚:是我的红颜知己,苦辣酸甜中陪伴我度过千百个日日夜夜,让我梦萦魂绕。  相似文献   

19.
马英 《花木盆景》2000,(6):42-42
该作品取我国的伟大和强盛为主题,扬华夏国威,振民族豪气。作品系一完整的杜鹃树根,原生长在一山溪岩坎上,有部分根系裸露在外。发现时,觉得根形奇特,便采挖下来,截掉四根小树枝(即成形后的四条脚),将其翻转一看,一头巨兽形象映入眼帘,便带回进行加工。  相似文献   

20.
兰香引蝶     
金炎  邬帆 《花木盆景》2005,(4):36-36
风和日暖,盆中春兰,著花吐香,次第开放。这情景令人心旷神怡。诗中首句言“两三栽”,盆中之兰花并不多。然而,“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张羽《咏兰花》)花少而香多,为后二句香气四溢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