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针对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开展白刺花种子雨和繁育对策的研究,为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以干旱河谷主要建群种白刺花为对象,根据其分布状况,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开展现场调查开展研究。(1)从种子结果数量看,白刺花种群结果量在低海拔和高海拔相对较高,在海拔1 700 m~1 800 m结果量最低;(2)果核内种子数量,随着海拔梯度升高增加,在海拔1 800 m~2 200 m荚果内的种粒含量则以3粒以上/果为主;(3)种子雨的下落时间主要从6月开始,种子雨降落密度逐渐升高,7月中旬到8月上旬为高峰期,8月中下旬为末期;种子雨中,虫蛀种子率随着种子量增加而减少;(4)白刺花种群的种子萌发幼苗主要分布于种子量较大的高海拔区域。在干旱河谷区增加土壤种子库内的种子数量和质量,可以提高其种群萌发更新机会。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树种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Ⅰ、岷江柏Ⅱ、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和辐射松(Pinus radiata)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40.3707 g、82.2402 g、37.7339 g、34.2295 g、26.6739 g,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769.186 kg·hm-2、272.215 ks·hm-2、72.297 kg·hm-2、68.87 kg·hm-3 和56.016 kg·hm-2.(2)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粗根、中根和小根(Φ>2 mm)的根系生物量总和占单株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87%、58.99%、76.8%、83.0%和35.79%,不同树种细根生物量(Φ<2 mm)占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辐射松(64.2%)>岷江柏Ⅱ(41.0%)>榆树(23.2%)>岷江柏Ⅰ(17.1%)>刺槐(17.0%).(3)林木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关系密切,回归分析表明林分根系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符合线性关系.(4)不同林分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岷江柏Ⅰ>岷江柏Ⅱ>刺槐>榆树>辐射松,岷江柏Ⅰ生产力最高,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达128.20 ke/hm-2·a-1,辐射松生产力水平最低,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只有14.00 kg·hm-2·a-1,仅为岷江柏Ⅰ的10.9%.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引种造林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经过连续14 a的辐射松(Pinus radiata D.Don)引种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1.5 m×2.0 m造林密度,短册状或水平沟整地,采用石块、塑料薄膜覆盖,造林成活率达96%,保存率达90%.(2)抚育压青6 a的辐射松幼树树高生长量为对照的2.02倍,地径生长量为对照的2.19倍;每株幼树施20 g(N)+100g(P)施肥量的树高生长量比对照提高65.7 cm~120.2 cm,地径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74 cm~3.83 cm;1/3修枝强度比对照树高生长量提高295.7 cm,地径生长量提高3.0 cm,1/4修枝强度比对照树高提高198.1 cm、地径生长量提高2.54 cm;(3)辐射松1 a中有2次高生长高峰期、3次径生长高峰期,高、径速生期在4~6龄年出现,幼林的根系、枝干、叶的生物量在5 a生时也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试验林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岷江上游地区处于四川盆地西缘向川西北高原过渡的山岳地带,流域面积22644km~2,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47.7亿m~3,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天府之国的水利命脉,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流域内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河谷幽深,相对高差3000多米,平均坡度30度以上。区内山岳重叠,分布着涵养水源的骨架森林,又是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历史上,由于乱砍滥伐森林,无休止的樵采、放牧和烧垦,加之受地形、地貌、大气环流的综合影响,使植被产生逆向演替,生态条件不断恶化,形成面积约13.3万ha的干旱河谷,部分地区出现荒漠、半荒漠景观。干旱河谷分布在汶川绵箎以上至松潘县的镇江关以下及支流黑水河西尔以下,杂谷脑河理县城关以下谷坡中,下部地段。由于山势高耸、山脉与河流呈南北走向,小山脉又犬牙交错地排列,河谷 相似文献
5.
6.
经过连续6a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油松刺槐混交林分的土壤水分、养分、理化性质及林冠结构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土壤0~40 cm平均含水量比油松纯林增加0.91 g·kg-1、比刺槐纯林增加0.55 g·kg-1;(2)混交林18年后土壤容重比油松纯林减少0.13 g·cm-3、比刺槐纯林土壤容重减少0.10 g·cm-3;(3)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比纯林增加0.54 mg.kg-1~1.48 mg·kg-1、土壤碳酸钙含量比纯林减少0.43 mg·kg-1~1.09 mg.kg-1、土壤有效氮比纯林增加6.4 mg·kg-1~19.4 mg·kg-1、土壤有效磷比纯林增加0.36 mg·kg-1~1.37 mg·kg-1、土壤有效钾比纯林减少6.90 mg·kg-1~23.90 mg·kg-1,土壤CEC含量比纯林增加0.23 mg·100 g-1~0.85 mg·100 g-1;(4)混交林林冠面积、林冠厚度、林冠水分截留率分别比纯林提高47.83%~78.95%、40.63%~73.08%、6.15%~8.32%,枯落物饱和持水量是纯林的1.62倍~4.22倍;(5)混交林中油松的树高、胸径比纯林分别提高24.7%和27.35%,混交林年均利润是纯林的7.12倍。 相似文献
7.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经过连续4 a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7 g·cm-3;种植草木樨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4.1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种植沙打旺土壤0~40 cm含水量增加2.46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18 g·cm-3。(2)种植绿肥压青,土壤有机质增加0.37 g·kg-1~0.55 g·kg-1,土壤CaCO3含量下降0.66 g·kg-1~1.36 g·kg-1,有效氮增加4.5 mg·kg-1~18.5 mg·kg-1,有效磷含量增加1.0~3.46 mg·kg-1,CEC比对照增加0.54~0.58mg.100g-1。(3)种植红豆草、草木樨、沙打旺绿肥压青对岷江柏木树高、地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种植红豆草的岷江柏木幼树生长最好,高、径生长为对照的1.7倍和1.6倍。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种子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经过连续 3年对辐射松种苗特性及育苗技术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 1)辐射松种子在 5℃的低温条件下贮藏 2年其发芽率比对照提高 6 4 5 % ;( 2 )用 0 5 %的高锰酸钾液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其幼苗出苗率提高 39 2 % ;( 3)用湿润河砂层积催芽的种子其苗木平均苗高 2 4 0cm ,平均地径 0 33cm ,比对照苗高多 4 8cm ,地径大 0 12cm ;( 4)酸性土上培育的苗木平均苗高比碱性土上培育的苗木平均苗高多 9 8cm ,平均地径大 0 16cm ;( 5 )营养袋规格 10cm× 15cm ,营养土配方为腐殖含量 5 0 %的平均苗高 2 3 3cm ,平均地径 0 3cm ,达到一级苗标准 ;( 6 ) 2月底 3月初播种的苗木比 4月底 5月初播种的苗木苗高多 9 1cm ,平均地径大0 16cm ,出苗率提高 35 6 %。经过综合试验研究 ,场圃出苗率由 40 %提高到 80 %以上 ,每公顷产一年生合格营养袋苗达 12 0万株。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特征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特征与植物多样研究表明:1)植物种类贫乏,有明显的重点科;并以的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等被子植物种类较大。2)对阴、阳坡不同海拔灌丛植被α多样性的的测度表明,各样地灌丛群落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H与丰富度S、均匀度E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优势度D呈相反关系;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指标在阴坡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直线上升增加趋势,阳坡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近似“U”型的海拔梯度格局;草本具有和灌木多样性指数相似的海拔梯度格局。3)低海拔梯度和高海拔梯度的灌丛植物种类和群落生境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相似性减小,物种更替速率增大,灌丛群落的β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通过设置不同海拔梯度,对土壤水分、岷江柏生理生化及生长指标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干旱河谷区主要造林树种对逆境的响应,为这一地区岷江柏人工林的营造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岷江柏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苗高和地径年生长量的蒸腾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则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从其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来看,岷江柏在海拔2 200 m~2 300 m之间生长最好。因此,在该区营造人工岷江柏林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这一地段。 相似文献
11.
旱坡地集水枣园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旱坡地上采取隔坡集蓄径流水平沟的整地方法营建枣园,集蓄坡面径流,增加枣园土壤含水率,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对枣园土壤水分连续3年的定点观测,掌握了枣园土壤水分动态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所采取的集水工程集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岷江上游云杉人工林、紫果冷杉人工林、岷江冷杉人工幼龄林、高山栎天然次生林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差异显著,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在表层土(0~20 cm)中;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云杉人工林(5.896 g.kg-1)紫果冷杉人工林(5.479 g.kg-1)高山栎天然次生林(5.019 g.kg-1)岷江冷杉人工幼龄林(2.245 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高到低为:云杉人工林(0.03541 kg.m-2)高山栎天然次生林(0.03134 kg.m-2)紫果冷杉人工林(0.02474 kg.m-2)岷江冷杉人工幼龄林(0.01573 kg.m-2)。说明林分起源、树种组成、植物根系、地表枯落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 相似文献
13.
14.
15.
岷江干旱河谷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为给该地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针对其特点,从造林树种选择及其造林方法进行了研究。本试验选择了抗旱能力相对较强的针叶树种:岷江柏、油松、辐射松、白皮松与阔叶树种:密牧豆、元宝枫、榆树、刺槐进行研究,发现岷江柏的成活率最高,达到了89.6%,其次白皮松(89.5%)>榆树(86.7%)>油松(85.8%),都达到了85%以上,再次是刺槐(78.9%);元宝枫(59.1%)、密牧豆较差(53.0%),辐射松最低(50.5%)。同时还开展了采用黑地膜、白地膜、石块覆盖以及不加覆盖物(对照)4种处理方式对林木成活与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处理方式上看,表现为覆盖处理均较对照好,其中以白地膜处理下表现最好,成活率达81.8%,黑地膜表现次之,而对照最差,生长量也以白地膜处理下表现最好,对照最差。 相似文献
16.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主要植物种群种间关联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个植物种群整体存在显著的正关联性,种间关联程度虽然不显著但是普遍存在,负关联种对数明显多于正关联。 相似文献
17.
退化红壤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初期细根生物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泰和严重退化红壤地区重建的4种不同类型森林为对象,初步研究了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动态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重建模式的土壤细根现存生物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2)细根垂直分布呈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内,占0~40cm土层内细根量的66.76%~80.64%;3)不同重建模式细根年生长动态呈单峰型,且季节变化较明显,在整个生长过程,针阔混交林的细根量大于阔叶纯林,针叶纯林细根量最少;4)土壤水分对细根生长变化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当土壤温度较低时,在0~20cm土层内随温度的升高而细根呈增加的趋势,20~40cm土层温度影响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