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厦门市春夏两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春荣 《野生动物》2007,28(4):23-28,30
通过对代表厦门5种不同生境类型的8个样地进行鸟类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目49科242种,占全国鸟类总种数的19.5%,占福建省鸟类总种数的44.7%。与全国鸟类组成相比,厦门鸣禽和涉禽的物种多样性相对比较丰富;比较5种代表性的生境鸟类多样性,农田物种多样性最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H′=5.549 63),但是其科属多样性却最低(G-F指数DFG=0.53568);森林生境中科属多样性最高(G-F指数DFG=0.872282),特别是科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生境(F指数DF=15.8911)。对比分析厦门市春季和夏季物种多样性显示鸟类迁徙前的春季比夏季物种丰富度高。  相似文献   

2.
中华秋沙鸭繁殖地生境选择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晓  王文 《野生动物》2009,30(5):255-259
中华秋沙鸭对岸边针阔混交林生境具有选择性。对岸边各生境河段出现中华秋沙鸭的频次进行卡方(Chisquare)检验,x~2值为29.424,相伴概率P〈0.001,说明在各生境河段中华秋沙鸭出现的频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中华秋沙鸭活动觅食地选择的研究,发现中华秋沙鸭利用与非利用样方各生境因子中隐蔽度(P=0.008)、乔木胸径(P=0.002)、乔木高度(P=0.000)、灌丛盖度(P=0.000)、草本盖度(P=0.006)、河段宽度(P=0.028)和距公路距离(P=0.001)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中华秋沙鸭喜欢利用隐蔽度高、乔木胸径大、乔木高度较高、灌丛盖度较大、草本盖度较大、河段宽度较窄、距公路距离较远的生境。对中华秋沙鸭活动觅食地各生境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华秋沙鸭生境选择的主因子为乔木因子、水平隐蔽因子、干扰因子、地形因子、高空隐蔽因子、水因子和乔木密度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与土壤因子及多样性指数的关系,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具有代表性的高山嵩草矮嵩草草地型、高山嵩草杂类草草地型和高山嵩草圆穗蓼草地型,进行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及土壤养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山嵩草草甸生物量、群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都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其中高山嵩草圆穗蓼草地生产力最高,物种数最多,土壤营养成分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相关(P <0.05),优良牧草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物种数的多寡与土壤养分呈显著相关(P <0.05),而群落结构的均匀度及多样性是与植物都需要的大量元素钾呈正相关的(P <0.01)。优势物种的竞争能力是通过土壤的有限养分(速效磷)体现的,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 <0.05),因而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生物量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而矿物氮(包含碱解氮)对丰富度指数、初级生产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植被性状与高原鼢鼠栖息地适合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鼠群密度代表生境适合度,在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s)5个密度梯度上对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等性状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性状的各项指标均与鼠群密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植被盖度和高度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表现为极显著线性相关,地上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表现为非线性(单峰曲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德江县、江口县、铜仁市、印江县及石阡县等9个样地2007~2010年的监测观察,从草丛高度、植被盖度和苹产量三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变化总体稳定,未出现逆向演替变化;降雨因素成为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草层高度、盖度与同期草产量的变化走势图多呈“波浪形”或“抛物线”,这与年份问的降雨量有极大的关系;苹层高度、植被盖度与同期草产量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0.585,因而草产量(Y)与草层高度(X1)、植被盖度(X2)间的线陛回归方程为Y=2  相似文献   

6.
罗炘武  刘吉峰  刘强  阮长林 《草地学报》2015,23(6):1167-1177
通过调查海南岛及粤西热带地区8个样区3种生境(荒地、林缘、林中)的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群落物种、群落特征、环境条件,研究了不同样区及不同生境类型下假臭草群落的组成、群落特征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假臭草群落中共有50科117属132种植物,以禾本科、菊科居多;其中外来入侵植物有27种,占总物种数的20.45%,以菊科最多达到9种。不同样区假臭草的重要值均为最大,大多数样区之间盖度没有差异,仅儋州显著大于鹤山,高度差异显著。不同生境之间的假臭草重要值大小为:荒地 >林中 >林缘,盖度为:荒地 >(林中、林缘),高度为:荒地 >林缘 >林中。同一样区不同生境之间的比较中,假臭草盖度除阳江、徐闻、琼海无差异外,其余样区均差异显著;高度除海口、琼中、三亚无差异外,其余样区均差异显著。不同样区中假臭草的高度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重要值与年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生境下,荒地和林缘生境下的假臭草高度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荒地生境下盖度与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林中生境下其盖度与土壤NaCl含量呈负相关,重要值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假臭草容易入侵气温以及降雨量适宜的样区和强光照及水分充足的生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4个不同施牦牛粪便的处理对高寒草句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1)处理S1,S2和s3的植物群落盖度显著高于对照(SO)(P〈0.05),各处理的植物群落高度与对照(SO)相比都呈上升趋势,且S3与S0差异显著(P〈0.05);(2)处理S1、S2和S3的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O相比逐渐下降,且S2与sO有显著差异(P〈0.05)。处理S1、s2和S3的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S0相比逐渐下降,且S2与S0差异极显著(P〈0.01)。而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则表现为无规律性。(3)施牦牛粪便后植物群落的地上总生物量出现增加趋势,且S2,S3与s0间达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放牧对赖草群落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围封5年与自由放牧的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进行整个生长季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观测,旨在了解放牧对赖草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围栏内外赖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放牧样地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围封样地(P<0.05),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不同;赖草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放牧显著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在整个生长季放牧使群落盖度平均降低31.82%,群落高度平均降低36.37 cm;围封样地群落地下生物量在7月和9月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4148.4 和4359.27 g·m-2,放牧样地地下生物量在8月达到最大,为2559.28 g·m-2;群落地下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其中围封和放牧样地0~30 cm土层所占比例分别为75.64%和77.37%。适度放牧有利于促进赖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合理放牧降低草地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因此围栏封育能够促进赖草草地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在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通过设置3个留茬高度与不刈割对照处理,3次重复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的高度、盖度、密度、分枝数、每枝叶片数及地上生物量等种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针茅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在4种处理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且都在留茬5 cm处理时达到最大;大针茅种群的地上生物量与植株的高度和分枝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3605、P<0.0001;r2=0.6325、P<0.0001);大针茅种群的密度与盖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5445、P<0.0001),与每枝的叶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3801、P<0.05)。  相似文献   

10.
2018年春、夏季,采用样线法对黄盖湖5种生境类型鸟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记录鸟类15目40科119种25816只,雀形目占51.26%,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灰翅浮鸥(Chlidonias hybrida)是优势种,主要居留型留鸟50种。3月鸟类最丰富(87种,9084只),4月鸟类最少(60种,2677只),不同月份间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差异不显著。鸟类群落结构生境间变化明显,养殖塘中鸟类最丰富(77种,9716只),明水面最少(15种,1917只),各生境间的鸟类多样性(χ^24=21.561,P=0.000)、均匀度(χ^24=20.168,P=0.000)、优势度指数(χ^24=21.983,P=0.000)均显著差异,明水面生境中鸟类多样性、均匀度指数最小,而优势度指数最大。鸟类群落结构在养殖塘与湖滩生境间相似性最高(0.692),为中等程度相似;明水面与林地生境间相似性最低(0.046),为极不相似。湖泊湿地鸟类保护不仅要优化生境资源的空间配置,还应该重视养殖塘作为退化湖泊湿地重要替代生境的地位,加强养殖塘生境水位管理和降低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1.
在河北省沽源县以羊草为主的坝上草原,在降水和刈割为控制因素的试验小区,测量了地上干生物量,并利用ACS-430手持式光谱仪采集光谱数据,计算了9种植被指数值。对生物量与植被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以产量为因变量、植被指数为自变量的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各个植被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都很好(P〈0.01),说明植被指数对草地覆盖度都很敏感。最后依据曲线模型的决定系数大小,认为归一化红边植被指数NDRE与产量建立的二次模型拟合效果最好(P〈0.01),拟合方程为y=0.024+2.249x-7.136x^2,R^2=0.675。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夏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富锦市,总面积2200hm^2。笔者于2012年6月1-15日对湿地公园夏季鸟类资源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划分7个生境42个监测点,共统计到夏季鸟类15目31科61种5611只,占湿地公园鸟类种数的34.46%;记录到夏候鸟53种,留鸟8种,包括水鸟36种5355只。通过对各生境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分析认为:多样性指数顺序为林地(3.188148)〉芦苇湿地(3.003125)〉水域(2.589831)〉农田(2.659385)〉苔草/小叶章湿地(2.557098)〉香蒲湿地(2.431518)〉草甸(2.354839)。均匀性指数排序为林地(o.750519)〉农田(0.741817)〉水域(n647458)〉香蒲湿地(0.607879)〉草甸(0.602740)〉苔草/小叶章湿地(0.601964)〉芦苇(0.600625)。物种丰富度排序为农田(0.196721)〉林地(0.112426)〉草甸(0.075000)〉苔草/小叶章湿地(0.039337)〉香蒲湿地(0.031558)〉芦苇湿地(0.020579)〉水域(0.006070)。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24~5月15日,在黑龙江省岭峰自然保护区对春季兴安落叶松林鸟类群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鸟类36种,分属6目17科,非雀形目鸟类6科13种,雀形目鸟类11科23种。雀形目鸟类的种类最多,占总数的63.89%,这和我国北方地区鸟类组成相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大兴安岭春季兴安落叶松林中,鸟类垂直分层现象较为明显,林冠层和地面(或水面)鸟类多样性较高,而乔木层和灌木层鸟类丰富度较高;草本层鸟类较少。分析显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仅与鸟类的食物资源分布有关,而且与鸟类的求偶、领域以及防御行为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为鸟类保护和森林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南玛曲夏季牧场欧拉型藏羊牧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甘南玛曲夏季牧场草地状况对欧拉型藏羊牧食行为的影响,根据草地植被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了解甘南玛曲夏季牧场的草地状况,并采用跟踪观测的方法对欧拉型藏羊的牧食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夏季草场的昼采食时间最长(约450 min),游走时间较长(约80 min);反刍和站立时间基本相近,分别为32 min和28 min;夏季牧场白天的卧息时间非常少,约8 min。采食时间与地上生物量和牧草盖度成正相关(r=0.782, 0.902; P>0.05);昼反刍时间与牧草高度成极显著正相关(r=0.995; P<0.01);昼卧息时间与地上生物量成极显著负相关(r=-0.9994; P<0.01);昼站立时间与牧草高度成显著正相关(r=0.989; P<0.05),与牧草盖度成极显著负相关(r=-0.995; P<0.01);昼游走时间与牧草盖度成负相关(r=-0.905; P>0.05)。随牧草高度的增加,欧拉型藏羊的昼采食时间呈下降趋势,但采食时间占放牧时间的71.4%;由于夏季牧场牧草幼嫩多汁,欧拉型藏羊采食牧草后的反刍和卧息行为较少。  相似文献   

15.
土壤节肢动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可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放牧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以土壤为主要生存场所的土壤节肢动物。为了明确不同放牧家畜及其混合比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于2020年7月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设置中等放牧强度下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2混合放牧(MG1∶2)、牦牛藏羊1∶4混合放牧(MG1∶4)和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MG1∶6)5个放牧样地,以无放牧(CK)为对照样地,采集0~5 cm、5~10cm、10~15 cm的土样,利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分离土壤节肢动物,并进行鉴定统计。结果表明:1)试验样地分离得到的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为螨总科(Acaroidae)和甲螨总科(Oiibatida),分别占土壤节肢动物总捕获量的36.67%和41.14%,且在0~5 cm土层数量最多,具有表聚性;2)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组成、群落结构、密度及多样性存在不同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放牧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螨总科的组成比例,而增加了甲螨总科的组成比例;无放牧样地与其他放牧方式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类群数均表现为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而均匀度指数与之相反;3)土壤节肢动物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全碳、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而与有机质、pH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平均密度、总类群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4)土壤全氮、全磷、全碳、速效氮、速效磷在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速效钾、有机质在无放牧样地最高;pH、土壤含水量在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样地最高。综上所述,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藏羊单牧对于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多样性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ca)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其生存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林分等环境因子是其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分析俄罗斯与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虎柄息地林分等环境因子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俄罗斯境内东北虎偏爱分布于林型为红松针阔混交林、平均树高15-25 n、林龄100-149 a、郁闭度0.5-0.7、平均胸径为20-29 cm、林分蓄积量为100-120 m^3/hm^2的林分内;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虎则更偏好林型为阔叶混交林、平均树高10-15 m、林龄为幼龄林和中龄林、郁闭度0.6-0.7、平均胸径为10-20 cm、林分蓄积量小于100 m^3/hm^2的林分内;俄罗斯及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虎分布区林分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平均树高、林龄、平均胸径、林分蓄积量明显低于俄罗斯东北虎栖息地内的林分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郁闭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80)。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12月,采用样线法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种不同生境的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共记录到鸟类150种,分属16目43科,其中水鸟56种,分属7目12科。以密度划分鸟类优势种类,优势种21种,常见种53种,稀有种76种。鸟类的区系以广布种为主,占鸟类总数的48.67%,其次为古北界鸟类45种,占30%,东洋界鸟类32种,占21.33%。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14种,占鸟类总数的9.33%。5月和9月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分别出现峰值,为鸟类迁徙的重要时期。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比较:阔叶林生境最高,为3.488,其次为荒地、狼尾草、白茅、农田、互花米草,多样性分别为3.293、3.185、3.184、3.030和2.857,鱼塘生境最低为2.679。不同季节鸟类多样性比较:春季最高,为3.711,其次为秋季、夏季,多样性分别为3.538和3.381,冬季最低为3.043。  相似文献   

18.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主要啮齿类动物,其活动既可以改变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又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进而潜在影响与绝大多数草原植物共生的重要土壤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AMF),但目前关于啮齿动物活动对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依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的大型野外布氏田鼠围栏实验平台,选择其中3个田鼠密度处理(低、中、高密度,对应的初始投放布氏田鼠数量分别为12、24和48只·样地-1),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密度布氏田鼠处理对AMF群落的影响,采用标准网格交叉法测定根系侵染率和土壤菌丝密度,探究布氏田鼠活动对典型草原AMF群落的影响机制和作用途径。主要结果表明:1)在土壤样品中共鉴定到6科9属的AMF,其中优势属为球囊霉属(Glomus);2)高密度布氏田鼠处理显著降低了植物生物量、植被盖度、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土壤水分、pH,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AMF侵染率、菌丝密度、丰富度和多样性;3)相关性分析表明,菌丝密度与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土壤pH和含水量显著正相关,与硝态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侵染率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土壤pH和含水量显著正相关;AMF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和含水量显著正相关,不同操作分类单元(OTU)丰富度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和pH显著正相关;4)NMDS 和 PerMANOVA 分析显示AMF群落结构在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土壤NO3-和pH是影响AMF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因此,布氏田鼠密度过高会导致植物群落生物量、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同时两者的改变导致了AMF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可能会加速典型草原的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