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多点同时系统调查,明确在新的种植形势下常州市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在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麦田狠治灰飞虱、药剂浸种、秧田适期喷药等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药剂“治虫防病”措施,经实际应用,两年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上升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分析了江苏省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上升原因,主要与感病品种面积扩大,灰飞虱发生量逐年加大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省各地防治实践,初步提出了控制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措施,即坚持以“治虫防病”为主,结合推广有效农业措施,如种植抗性品种,以及肥床旱育、小苗抛栽等有利于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移传毒高峰的轻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防治麦田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2a进行防治麦田蚜虫兼治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秧田和大田条纹叶枯病都有较好控制效果。如果在麦田兼治灰飞虱基础上,再注重秧田灰飞虱防治,则控制条纹叶枯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2004—201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来安发生演变特点,论述了灰飞虱发生期、灰飞虱带毒率、品种抗性、水稻播栽期及灰飞虱传毒前防效等影响该病在来安县发生为害的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乐斯本等药剂防治麦田1代灰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前2年在东台市发生十分严重。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防治好麦田1代灰飞虱,对于压降秧池1代基数、减轻2代防治压力、控制为害损失尤其重要。为筛选防治灰飞虱的有效药剂配方,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2005年我们选用48%乐斯本EC等药剂对麦田1代灰飞虱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麦田灰飞虱发生与水稻病毒病流行关系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两大病毒病,发生轻重取决于第1代灰飞虱的数量及带毒率的高低。从理论上讲,压低灰飞虱虫量,切断了传毒桥梁,也就降低了传毒机率,就能控制水稻两大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灰飞虱在水稻上传播水稻条纹病毒(RSV)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笔者对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途径与特性、影响传毒的生态因子以及可能的传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汇总,以期加深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内在原因的认识,并为该病害的宏观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灰飞虱致灾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东台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种群,近几年由于受上年五代灰飞虱虫源基数大、冬春气温偏高、小麦收获时间推迟以及种植方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东台市稻田一代和二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十分有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蔓延,已成为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给水稻病虫防治带来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灰飞虱在条纹叶枯病抗、感品种上的越夏饲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灰飞虱在条纹叶枯病抗、感品种上的越夏饲养试验高东明,秦文胜,龚林根,秦维勤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室杭州310021江苏省常熟市植保植检站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n)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RSV),稻、麦、玉米、黑条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华南双季稻区水稻抗稻飞虱种质资源‘Rathu Heenati’(RHT)和广东省超级稻主栽品种‘玉香油占’上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田间捕食性天敌的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玉香油占’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1年内在华南双季稻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晚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高于早稻,其中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要大于褐飞虱,而晚稻情况相反,褐飞虱的发生数量显著大于白背飞虱。当害虫虫口密度较低时,‘玉香油占’对上述两种害虫的控制作用与‘RHT’水稻差异不显著,但当稻飞虱数量急剧增加,‘RHT’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就显著强于‘玉香油占’。抗性水稻‘RHT’和‘玉香油占’田的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盲蝽和隐翅虫虫口密度均低于感虫对照品种‘Taichung Native 1’田。捕食性天敌年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蜘蛛在3个品种水稻上早、晚稻各有1次发生高峰;盲蝽在晚稻有1次发生高峰,在早稻发生数量很低;隐翅虫在早稻有一个发生高峰,晚稻发生虫口密度较低。通过比较3个品种上害益虫口比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早、晚稻3个品种的害益虫口比均呈现“双峰型”,‘RHT’和‘玉香油占’对水稻害虫稻飞虱具有十分显著的控制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华南双季稻区抗虫品种的培育和改良以及与其他防治措施配套综合防控稻田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测定水稻品种‘T优272'上该病不同发病程度所对应的产量损失,分别建立了以病丛率、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0270x1-1.363 4(R=0.999 6)、y=1.050 9x2-0.450 8(R=0.999 2).依据回归方程及南方稻区水稻生产实际情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稻上经济允许水平与成灾水平因子是病丛率4.79%与30.54%或病株率3.81%与28.98%,晚稻上经济允许水平与成灾水平因子分别是病丛率5.06%与30.54%或病株率4.08%与28.98%,中晚稻的绝收水平因子是病丛率79.22%或病株率76.55%.  相似文献   

12.
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大田调查、田间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品种抗性、种植方式、播种期、播种地段和气象因子等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水稻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稻发病最重,糯稻发病次之,常规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的杂交稻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特优161’最感病,‘华优638’最抗病。抛栽田比移栽田和直播田发病轻。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在化州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晚稻秧田靠近早稻本田的田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秧田远离早稻本田的田块发病较轻。6月中旬-7月上旬降水日数、6月下旬-7月上旬相对湿度和8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和2008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 鉴定了河南省沿黄稻区25个主要推广品种、育种高代品系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两个年份均表现为抗病的有5个粳稻(5/17)、3个籼稻(3/3)和2个旱稻(2/5)品种;但有4个品种(4/25)表现不一致。2007年17个粳稻品种中的11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4.70%),5个旱稻品种中2个表现感病或中感(40%)。2008年17个品种中有10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58.80%),5个旱稻品种中3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0%)。 2008年对25个品种的病情变化和田间灰飞虱种群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抗、感品种间的病情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水稻品种间灰飞虱的虫口数量也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程度和灰飞虱的虫口数量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水稻条纹叶枯病产量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条纹叶枯病不同病情与产量损失关系的研究,初步探明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对产量的影响,病株率(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1.06 0.84x(R=0.9278)。据此提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指标为病株率3%。  相似文献   

15.
抗病毒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目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12种抗病毒剂,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江苏省东海县、海安县和句容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三点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2种抗病毒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均有一定防效和保产效果,其中防效和保产效果均较好的有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4%氨基寡糖素水剂、2.1%铜.烷醇可湿性粉剂、1%蛋白粉剂和4%嘧呔霉素水剂,防效为16.22%~51.00%,平均增产率为11.11%~28.29%。其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显著高于1%蛇床子素水剂、3.95%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42%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和25%宁南霉素可湿性粉剂,极显著高于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和5%菌毒清水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群体的分子变异和水稻品种的抗性情况,测定了2004年和2005年从我国6省9个地区采集的34个RS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强致病性江苏分离物(RSV-JS)对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的25个推广品种进行了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RSV分离物间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在93.9%~100%和96.3%~100.0%之间。根据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所有分离物可以分为2组。云南4个分离物为一组,其余为一组。在第2组中各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与地域无必然联系。且在2年之内,RSVCP基因变异不大。抗病性鉴定表明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表现高抗(HR)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4%;60%以上的品种表现为感病,且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因此,我国北方稻区RSV的CP基因非常保守,但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可能表现不同症状,不同水稻品种对RSV抗性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为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和抗病毒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鉴于国内至今尚无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抗性鉴定标准的现状,本文分别研究了接种时间、接种强度与水稻接种苗龄3因素对抗性鉴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适合抗性鉴定方法应为:接种时间48~72 h, 接种强度2~6头/株和水稻接种龄期0.5~1.5叶龄。以本研究结果为基础制定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抗性鉴定的江苏省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18.
籼型杂交水稻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水稻品种在田间的抗性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在相同的土壤环境和栽培条件下,利用稻曲病菌诱发接种鉴定,对56个籼型杂交水稻进行田间抗性差异比较,初步探讨了抽穗期和农艺性状与品种田间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田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病穗率为0.43%~33.04%,病情指数为0.05~16.14;不同抽穗期的品种稻曲病发病率不同,同一抽穗期的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亦表现出明显差异;水稻株高与品种抗性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6(P<0.05);水稻分蘖率、有效穗数、剑叶性状等与品种的田间抗性有一定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株叶形态和叶色与品种田间抗性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Holt  & Chancellor 《Plant pathology》1999,48(4):453-461
A dynamic cropping system was represented by a square lattice of fields in which crops were successively harvested and replanted. A spectrum of crop ages existed at any one time and the virus disease persisted by spread of inoculum between crops. Such a situation is typical of many areas of tropical irrigated rice cultivation in which rice tungro virus disease (RTVD) occurs. Us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epidemiology of RTVD in the cropping system, the deployment of fields of a genotype expressing some resistance to the disease was investigated.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genotype mixtures on disease progress within a single crop have shown that both the rate of disease increase and the rate of focus expansion were proportional to the logarithm of the fraction of susceptible plants in the mixture. Here, looking at long-term disease incidence in a dynamic cropping system, it was found that this same 'logarithmic rule' applied, provided that resistant crop deployment was spatially random. A relatively large proportion of fields had to be planted with resistant varieties in order to have sufficient area-wide impact on inoculum to reduce disease incidence in fields of susceptible varieties. In many rice cropping systems there are two growing seasons per year and the modelling indicated that the best strategy was to concentrate deployment of resistant varieties in the season of greatest disease spread. Attempts to minimize inoculum carry-over to the 'high spread' season by concentrating resistant varieties in the previous season had little effect over a range of simulated conditions. In consider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TVD, a conflict existed between the reduction of disease incidence strategically and in the individual fields of a newly deployed variety. To maximize area-wide strategic impact, small genotype units and random patterns were best, but to protect individual fields, large units and concentrated deployment were best.  相似文献   

20.
251份水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及抗性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稻瘟病菌22个鉴别菌株对251份水稻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测定,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基因型推导。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51份品种(系)对鉴别菌株表现出的抗谱类型存在明显的多样性。根据供试品种(系)对鉴别菌株的抗感反应型,可将其划分为12个组,各组的品种(系)对鉴别菌株的反应型和抗性频率存在明显差异。基因型推导结果表明,在251份品种(系)中,70份品种涉及14个抗瘟基因,181份品种(系)不含有待测基因中的任何一个,但都含有其他抗瘟基因。聚类分析结果与基因型推导结果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珍科等10份品种(系)可作为田间抗瘟性筛选的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