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浅析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单一草坪与立体植物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单一草坪及乔、灌、草结合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前者只能适量配置,而后者应成为城市绿化的主体,建议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选取市区3处交通要道两侧的典型道路绿地,在各绿带不同宽度处设监测点测定PM_(2.5)浓度以探讨道路绿地类型及宽度对其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PM_(2.5)的消减率与绿地的宽度成正比,道路绿地的宽度在24m及以上能够起到较好的滞留颗粒物作用,"乔+灌+草-乔"结构为主且郁闭度较高的植物配置模式消减效果最好。最后得到"乔+草+灌-乔""乔+灌+草-乔""灌+乔+草-乔""草+乔+灌-乔"等4种消减PM_(2.5)污染的典型道路绿地群落,为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从植物配置的原则方面,探讨了乔、灌、草、花卉等植物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及景观中的植物设计,从而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武汉市城区范围内,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园林绿地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现状和主要配置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园林绿地常用绿化植物比较丰富,生长状况良好,植被群落以乔灌草复合结构为主,比例达56.49%,主要的配植模式为常绿乔+落叶乔-常绿灌+落叶灌-草本层.结合武汉市常用的绿化植物建立了3个理想化配置模式,以期为武汉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宜昌市区和三峡坝区的边坡为调查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共调查边坡51处,样方192个,统计了边坡的基本情况,对边坡绿化效果进行了评价,对边坡绿化植物的物种数量特征、结构组成和配置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区域边坡绿化整体效果较好,评价等级达到好和较好的占到了总数的60.7%;该地区的常见边坡植物有40种,包括草本23种,藤本7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中外来种占到了50%;草本层和灌木层的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藤本层;该地区的边坡绿化植物配置模式主要有3种:草坪(草花)型、藤-灌型、灌-草型,其中灌-草型应用得最多。最后,探讨了目前边坡生态防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赵凤义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2):68-69,29
结合新乡市绿化建设实际,分析城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园林绿化要遵循的生态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做好城市绿化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科学配置,合理做好乔、灌、草的搭配;遵循植物昼夜生长发育交替的规律,减少强光污染。并就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杭州市隽维中心屋顶绿化为对象,分别对温度、湿度、CO2浓度、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对比观测,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配置模式会影响到建筑周围的微环境,从优至劣排序:乔灌草复层式绿地草坪绿地廊架硬质园路。此排序在夏冬两季差异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城市绿化中存在的如铺草皮就是绿化、草坪地带禁止入内、绿期越长越好、草地人工修剪要勤要好看、人工不断浇灌以保水等观念误区,提出正确的理念与相应的对策,形成乡土树种和外来植物相结合、速生与慢生相结合、特色和一般树种相结合,乔、灌、草、花、竹、藤相搭配,富于季相色相变化的、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  相似文献   

9.
几种广州地区屋顶绿化植物耐热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州地区野外引种及已引种驯化成功的鸭跖草科和景天科8种屋顶绿化植物为试材,采用电导率法并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8种植物的高温半致死温度,比较其耐热性强弱,为其在广州地区屋顶绿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8种植物经过梯度高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细胞伤害率之间呈“S,,型曲线,经显著性检验,符合Logistic方程.根据公式计算得出8种植物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牛轭草60.90℃、小蚌兰59.13℃、佛甲草57.07℃、紫竹梅55.95℃、中华景天55.23℃、凹叶景天54.60℃、东南景天54.08℃、华南铺地锦竹草53.05℃,其耐热性强弱为:牛轭草>小蚌兰>佛甲草>紫竹梅>中华景天>凹叶景天>黄花景天>华南铺地锦竹草,从耐热性角度考虑,筛选出的8种植物在广州地区屋顶绿化中应用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构建中的各种问题日益突出,未能很好的起到应有的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同时,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绿化用地往往被城建用地挤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挥绿地最大的生态效益成为今后城市绿地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发展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花相结合的植物群落,成为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校园绿地小气候是城市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为了探明校园不同绿地类型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广西大学校园内选择密林(A)、疏林(B)和草坪(C)3种植被类型分别建立固定样地,对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A、B和C日平均太阳辐射能依次为11.7w/m2、39.5 w/m2和177.3 w/m2,其中密林内仅占草坪的6.6%。(2)A、B和C日平均气温依次为24.9℃、25.2℃和25.6℃,其中密林内比草坪低0.7℃。(3)A、B和C日平均地面温度依次为23.8℃、25.2℃和27.9℃,其中密林内比草坪低4.1℃。(4)A、B和C日平均相对湿度依次为91%、89%和88%,其中密林内比草坪高3%(RH)。(5)A、B和C日平均温湿指数依次为24.4、24.5和24.8,其中密林内比草坪低0.4。研究结果初步说明,校园内密林型在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减、降温、增湿以及对人体舒适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台刈茶园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圆果大赤螨种群数量的影响.在试验台刈茶园设置3种不同耕作模式的试验区,即间作藿香蓟的生物覆盖区(A)、对比间种决明的生物覆盖区(B)、清耕区(C).结果表明:9月份,藿香蓟生殖生长的盛花期也是叶蝉的第2高峰期,(C)区叶蝉的平均虫口密度为14.6头/m2,圆果大赤螨的平均螨口密度仅为0.2头/m2,圆果大赤螨与叶蝉的益害比为1∶73.(A)区叶蝉平均虫口密度仅为9.3头/m2,圆果大赤螨的平均螨口密度达3.6头/m2,益害比为1∶2.6.(B)区叶蝉平均虫口密度为13.9头/m2,圆果大赤螨的平均螨口密度为0.7头/m2,益害比为1∶19.8.在盛夏7~8月,(A)、(B)区与(C)区相比,空气平均温度降低2.57~2.84℃,平均相对湿度提高12%~13%.间作的生物覆盖措施均能显著改善茶园的小气候,但有较长花期的藿香蓟的花粉及花蕊上取食的啮虫幼虫可成为圆果大赤螨丰富的食料.所以,在台刈茶园间作藿香蓟可构建良好的茶树-藿香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扩大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的天敌圆果大赤螨种群数量,促进茶园以螨治虫的生态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山东寿光半地下式日光温室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9月~2010年5月对山东寿光地区半地下式和地平式日光温室主要生态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内昼夜气温变化范围为14.8~40.6 ℃,地温19.0~25.0 ℃,平均值1月最低,5月最高;空气相对湿度42.6 %~97.7 %,平均值1月和3月较高,5月最低。不同时期气温和地温的昼夜变化规律相似,气温每天5:30~7:30最低,12:00~13:30最高;地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8:30~10:30和17:30~20:00。相对湿度的昼夜变化趋势与气温相反,12:00~15:00最低,7:00~9:00最高。测定期内半地下式日光温室白天的光量子通量密度变化范围为211.0~1 304.7 μmol?m-2?s-1,CO2浓度为207~1 219 μl?L-1。晴天光量子通量密度先升高后降低,而CO2浓度则先降低后升高,峰值和谷值出现在11:00~14:00。与地平式相比,半地下式日光温室的气温、地温、相对湿度较高,光量子通量密度和CO2浓度差异不大。一天中气温高于35 ℃和相对湿度高于90 %的时间较长,气温低于20 ℃和相对湿度低于70 %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4.
朱宝华  高林  王志农  刘学 《中国甜菜》2011,(3):43-44,54
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红兴隆地区4年甜菜含糖率与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及6月下旬、9月上旬的日照时数与含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5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中及8月上旬降雨量与含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2)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在9月中旬对含糖率的影响最大,旬平均气温每升高1℃可使含糖率增加0.65%,日照时数每增加1h,含糖率可增加0.61%,旬降雨量在8月上旬对含糖率的负效应最大,每增加1mm含糖率降低0.6%。(3)影响含糖率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为9月中旬,主导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遮阴度对玉簪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邢台市区绿地的玉簪为研究对象,在全遮阴(20%~30%全光照)、半遮阴(50%~60%全光照)、不遮阴(全光照)3种不同遮阴度下,测定并分析其叶面积的大小、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的值。结果表明,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玉簪的叶面积增大,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增加,但叶绿素b的增加率大于叶绿素a,叶绿素a/b的值变小。这表明玉簪具有强的耐阴性,适合于室内摆设和遮阴处的园林配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遮阴度对麦冬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邢台市区绿地的麦冬为研究对象,在全遮阴(25%~45%全光照)、半遮阴(60%~80%全光照)、不遮阴(全光照)3种不同遮阴度下,测定并分析麦冬叶面积的大小、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的值。结果表明,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麦冬的叶面积增大,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增加,且叶绿素b的增加率大于叶绿素a,叶绿素a/b的值变小。这表明麦冬具有强的耐阴性,适合于室内摆设和遮阴处的园林配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广州市公园的土壤重金属累积程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6公园中采集表层土壤样本,分析测定表层土壤中的Cd、Cu、Ni、Pb、Zn等5种重金属的含量及相关性,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6公园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Cu-Zn、Cd-Ni、Cd-Pb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各重金属的危害程度依次为:Cd>Pb>Cu>Zn>Ni。其中Cd是广州6个公园土壤的主要污染重金属元素。各公园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依次为:瀛州生态园(166.86)>人民公园(99.20)>珠江公园(94.27)>麓湖公园(88.83)>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54.55)>广东树木园(35.19)。  相似文献   

18.
观赏海棠品种群的花期物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2个观赏海棠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始花期(S1)—盛花期(S2)—末花期(S3)3个阶段的花期物候观测,系统地研究了品种群的花期物候特征,旨在为海棠专类园建设及海棠花期物候性状特异种质挖掘与定向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根据始花期的候区分布,可将82个品种划分为最早(VE)、早(E)、中(M)、晚(L)和极晚(EL)5大花期时序品种群;最早与最晚开花品种的始花期间隔22 d。根据S1 ~ S3花期持续时间长短,以3 d为级差,可将82个品种划分为超短(VS)、短(S)、中等(M)、长(L)和超长(VL)5大花期长短类群;82个品种平均花期长度为(11.4 ± 2.8)d。基于花期物候频率统计,构建了始花期(S1)、盛花期(S2)和末花期(S3)的品种频度指数动态分布函数(CFI),其动态函数的直线斜率存在显著差异(k1 = 6.312 < k2 = 6.821 < k3 = 9.1557),反应了3个花期阶段物候节奏由慢而快的变化趋势。还构建了观赏多度指数函数(CDI),为品种群花期整体观赏性评价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基于CDI,将品种群的群体观赏期划分为6个阶段,即启动期(P0)、指数快速上升期(P1)、指数高位稳定期(P2)、指数快速下降期(P3)、窗口期(P4)和指数低位持续期(P5);P1 ~ P3期间CDI值 ≥ 13.6%,时间长达21 d;P2时段的CDI值高达75.3% ~ 80.3%,时间达3 d。基于82个观赏海棠品种S1 ~ S3的花期长度(L)和开花期间每日最高气温均值(T)的二维源数据,以T = 23 ℃和T = 27 ℃为分界点,拟合了L与T之间的分段耦合函数,不同温度区间耦合度(R2)差异显著:52个品种分布于A区(T = 19.2 ~ 22.9 ℃),21个品种分布于B区(T = 23.0 ~ 26.9 ℃),9个品种分布于C区(T = 27.0 ~ 32.0 ℃);这反应了花期长短的相对性,当T ≤ 23 ℃时,花期长短的主导因子为遗传因素,T ≥ 27 ℃时,花期长短的主导因子为日最高气温,T = 23.0 ~ 26.9 ℃时,花期长短由遗传因素和日最高气温共同主导。  相似文献   

19.
短期夜间亚低温及恢复对番茄光合作用和蔗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明确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及蔗糖代谢对夜间亚低温的响应机制,系统研究了9 ℃夜间亚低温及其恢复对番茄净光合速率、各器官干物质量、碳水化合物积累、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9 ℃夜间亚低温降低了番茄净光合速率和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增加了淀粉、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的含量;抑制了番茄中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夜间9 ℃亚低温处理6 d内,在15 ℃适温恢复9 d时番茄光合速率、各器官干物质量、淀粉、果糖、葡萄糖含量等均可恢复到对照水平,但处理9 d时再恢复9 d,光合速率、淀粉和果糖含量、SS活性均未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特别是处理6 ~ 9 d时再恢复9 d,蔗糖、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均未恢复到对照水平,且亚低温处理时间越长恢复所需时间越长。从蔗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与净光合速率和SPS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结果看,夜间亚低温导致的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可用“光合末端产物的反馈抑制”来解释,说明源叶中光合末端产物的积累可能是光合效率降低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不合理施用磷肥问题,采用3年定位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量磷肥后,温室冬春茬黄瓜的日产量变化、光温响应,及其产瓜高峰期,明确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和适宜施磷量。共设3个施磷水平,分别为不施磷P0处理、推荐施磷量P1处理和农民常规磷量P2处理。P1处理磷量参考基础土壤Olsen-P测试值、土壤磷素丰缺指标和目标产量推荐,单季施用P2O5 300 kg · hm-2。P2处理磷量按照调查所得河北省设施黄瓜生产磷肥平均用量设计,单季施用P2O5 675 kg · hm-2。结果表明,(1)3年日产瓜量变化均符合二次曲线特征,产瓜高峰出现在定植后97 ~ 104 d,此时温室早8:00 ≥ 10 ℃的累计气温为1 389.4 ~ 1 849.6 ℃,累计日照时数为629.0 ~ 866.8 h;根据温室内外气温回归关系,估算该时期温室日均气温23 ~ 27 ℃、活动积温约1 650 ~ 2 050 ℃,该阶段即为冬春茬黄瓜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2)与P2处理相比,P1处理减施磷56%后磷素供应满足了黄瓜产量建成需求,3年产瓜高峰出现时期、高峰期产瓜量和总产量均无显著改变。(3)连续不施磷肥高产黄瓜果实成熟推迟,2009年P0较P2处理产瓜高峰推迟16 d,产瓜高峰形成时已接近拉秧期。综上,在华北平原地区光温条件下,温室冬春茬黄瓜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满足该时期养分适量供应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与供试条件相近的温室,冬春茬黄瓜目标产量170 t · hm-2时,P2O5施用量300 kg · hm-2(较农民常规施磷量减少50%以上)能保证产瓜高峰期不滞后,产量不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