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分别对造林密度为3088株/hm~2、2067株/hm~2、2001株/hm~2和1668株/hm~2的20a生闽楠人工林进行了林下植物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闽楠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种类、高生长、覆盖度和多样性指数减少,生活力减弱;土壤容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孔隙度和通气度以及持水量降低,有机质、水解性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减少。土壤肥力状况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下降。该试验中,闽楠人工林最佳的造林密度是1668株/hm~2。  相似文献   

2.
在闽南沿海山地进行不同密度的厚荚相思造林试验,造林密度分别为1 665株/hm~2、2 505株/hm~2和3 330株/hm~2。试验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降低,密度为1 665株/hm~2的林分其单株生长量最大,而总蓄积量以密度为2 505株/hm~2的林分最大,达到99.22 m~3/hm~2。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肥力状况表现出随密度增大而变差的趋势。研究认为厚荚相思造林适宜的密度为1 665株/hm~2~2 505株/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密度黄菠萝生长量的调查研究,认为栽植密度为789株/hm2和1 955株/hm~2的林分,林木胸径、树高、材积3种生长量指标均明显高于栽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对照林分。同时,栽植密度为789株/hm~2的林分,林木胸径、材积生长也明显优于1 955株/hm~2的林分。栽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对照林分林木生长最差。在人工造林中宜采用789株/hm~2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4.
造林密度对毛红椿等阔叶用材树种早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了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杂交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L.tulipife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a)6种优良阔叶用材树1 666、2 500、3 333株/hm~23种造林密度试验,对4年生林分的观测结果显示:造林密度为1 666株/hm~2桤木林分胸径显著高于造林密度为3 333株/hm~2和2 500株/hm~2的桤木林分;造林密度对其它各树种各生长指标的影响不显著.光皮桦和桤木的生长较快,乳源木莲生长最慢.研究认为,以培育中、大径材为目的的用材林,光皮桦、桤木初植密度宜定在1 666株/hm~2;毛红椿、杂交马褂木、南酸枣初植密度以1 666株/hm~2和2 500株/hm~2为宜,乳源木莲则以2 500株/hm~2和3 333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密度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浮市造林后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625、833、1 111、1 667、2 500株·hm~(-2))林分平均树高、优势木高、胸径、保留率和枝下高等生长指标进行连续4年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米老排林分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保留率、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显著减小,而枝下高、林分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显著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造林密度对林分高生长的影响比较小。造林后第6年,密度1 667株·hm~(-2)林分的平均树高最大(11.4 m),优势木高以密度1 111株·hm~(-2)林分的最大(13.3m),树高连年生长量以密度625株·hm~(-2)林分的最大(1.5 m·a~(-1));密度625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14.3 cm、2.5 cm·a~(-1)、0.097 3 m~3和0.038 2 m~3·a~(-1),比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分别增加27.7%、81.0%、49.0%和82.4%;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枝下高、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6.0 m、149.4 m~3·hm~(-2)和44.8 m~3·hm~(-2)·a~(-1),分别是密度625株·hm~(-2)林分的2.61、2.52、1.95倍。[结论]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米老排初期生长的影响,对米老排人工林的培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对沙枣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沙枣人工林合适的造林密度,对沙枣6 667株/hm~2,4 444株/hm~2,3 333株/hm~2,2 500株/hm~24种造林密度林分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增大,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以及通气度下降,土壤肥力降低;沙枣根部有大量根瘤菌,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在此试验条件下,造林密度为4 444株/hm~2时,在改善土壤含氮量方面效果最好;而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最好。  相似文献   

7.
塞罕坝林区低密度经营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坝上塞罕坝林区低密度经营提供依据,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150株/hm~2、225株/hm~2、300株/hm~2和375株/hm~2)华北落叶松林分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低密度经营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提出培育华北落叶松大径级用材林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按照胸径、单株材积、树高顺序递减;林分密度过大或过小均影响华北落叶松林分的生长,林分密度控制在225~300株/hm~2时,华北落叶松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对造林密度分别为1892株/hm~2、2505株/hm2和3462株/hm~2的火力楠人工林的生长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火力楠纯林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的蓄积量等均下降,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通气度减少,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营养物质含量降低。本试验条件下,火力楠造林以造林密度为1892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造林密度大花序桉人工林生长量、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大花序桉人工林生长量减少,林分内植物多样性指数降低,而且土壤通透性变差、持水能力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在该试验条件下,大花序桉造林密度以111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广西灰木莲人工林材积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某林场12年生灰木莲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干解析,找出了灰木莲人工林材积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灰木莲人工林林分蓄积的总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随着树龄的增加单调递增,当树龄达到12年时林分蓄积总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分别达到最大值,其值分别为170.10m3/hm2和14.17m3;灰木莲人工林林分蓄积的连年生长量曲线随着树龄的增长先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油松人工近、成熟林调整经营提供依据,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阴坡3种不同密度39a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其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为2 010~2 033株/hm~2的林下植物多样性最好,丰富度为38,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69;研究区内阴坡近熟人工林林分密度宜控制在2 010~2 033株/hm~2。  相似文献   

12.
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 3种不同造林密度(A密度:1 666株/hm~2,B密度:1 250株/hm~2,C密度:833株/hm~2)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5~5.5年生时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动态、差异及林木分化特征,目的是为尾巨桉纸浆材、胶合板材或大径级锯材人工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3种密度林分树高连年生长量排序是CBA,胸径、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排序与树高相同;而不同密度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的排序则相反。3种密度间尾巨桉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均有显著差异;密度A、B、C的林木胸径变动系数分别是12%、15%、15%,最大与最小变动系数间仅相差3个百分点;林分树高与胸径之比值中,林龄5.5年时最大比值(B密度,比值为140.7)比最小比值(C密度,比值为134.8)仅大4.2%。分析表明,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小,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则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密度小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高于密度大的林分,但密度小林分蓄积量则显著低于密度大的林分;林木分化及林木圆满度在不同造林密度间差异较小,且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辽西丘陵山地樟子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选择1984年造林的中龄林,设置75株·hm~(-2),100株·hm~(-2),120株·hm~(-2)三个保留密度,对照为227株·hm~(-2),开展樟子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樟子松林分树高生长量的影响不大,不同密度对樟子松林分胸径生长量及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同时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林分中、大径阶立木株数比例呈上升趋势。通过林分密度的调整,可以实现提高林木的质量及目标材种所占比率,以期达到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新引种尾叶桉造林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尾叶桉三种生产性造林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树高随造林密度增加有些许下降,两种较稀林分间未见有显著差异。而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单位面积蓄积量则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递增。方差分析表明各密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7年生时,2505株/hm~2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是1665株/hm~2和1110株/hm~2密度的125.6%和166.0%。在台风危害区,短周期纤维材生产性经营密度以2505株/hm~2(株行距1.3m×3m)为佳  相似文献   

15.
杂种落叶松林下土壤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种造林密度的杂种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与相同立地条件、相同林龄的长白落叶松林分、造林前的天然次生柞林林下的土壤营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次生柞林皆伐后营造杂种落叶松,19年后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变小,土壤的持水性能变差,pH值变小,土壤酸性增强,速效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有大幅度的降低;林分密度越大,土壤酸化程度越高,造林密度2 500株/hm~2和3 300株/hm~2的林分,土壤结构、孔性、通水透气性相对较好,且透水性和持水能力比较协调,土壤中各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相同造林密度的杂种落叶松林分土壤结构、通气透水性及土壤中各营养元素含量相对高于长白落叶松。  相似文献   

16.
对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的林分生长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胸径、树高及单株材积都有影响,但树高差异不大。不同造林密度对巨尾桉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影响为:随着密度的增大,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变小,当造林密度为1110株/hm~2时,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最大;当造林密度为2500株/hm~2时,林分的蓄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7.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林分生长及直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及两者的年均生长量均随密度增大明显减小;密度对林分蓄积量和树高的影响不显著。密度从低到高的数量成熟林龄分别为13年、12年、12年和11年,较广西工业原料林主伐林龄早。林分直径结构近似服从正态分布;2 500株/hm~2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逐年增大,直径分布变异系数低,利于大径材的培育;4 500株/hm~2密度林分蓄积量大,适合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福建省尤溪县6年生的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向杉木、乳源木莲的生长量呈半阴坡阴坡阳坡,半阴坡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保存株数、蓄积量分别达6.8㎝、5.1m、2347株/hm~2、24.878m~3/hm~2,乳源木莲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保存株数、蓄积量分别达5.2㎝、4.0m、630株/hm~2、3.024m~3/hm~2,杉木与乳源木莲总蓄积量达27.902m~3/hm~2。不同坡位乳源木莲、杉木的生长量呈下坡中坡上坡,下坡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保存株数、蓄积量分别达6.9㎝、5.5m、2355株/hm~2、27.318m~3/hm~2,乳源木莲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保存株数、蓄积量分别达5.5㎝、4.2m、628株/hm~2、3.517m3/hm~2,杉木与乳源木莲总蓄积量达30.835m~3/hm~2。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柏木低效防护林的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采取间伐、林下种植黄荆Vitex negurdo和木豆Cajanus cajan的低改措施,研究了林分改造后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果及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林分生长量、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碳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林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加强,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林分生长量和林分碳密度得到了明显提高;采取株数间伐强度15.55%(保留密度4 100株·hm~(-2))、44.44%(保留密度2 400株·hm~(-2))和林下种植黄荆措施的林分,土壤侵蚀量较对照林分(密度4 600株·hm~(-2))3年平均减少418.28和524.87 mg·km~(-2)采取株数间伐强度约70%、林下补植黄荆(保留密度2 200株·hm~(-2))、补播木豆(保留密度2 300株·hm~(-2))和补植补播黄荆和木豆(保留密度2 300株·hm~(-2))措施的林分,与对照林分(密度7 400株·hm~(-2))相比,其灌草层的最大持水量增加0.18~0.47 mm.枯落物层的有效持水量增加0.21~0.48 mm,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16.39~39.03 mm.林地土壤密度下降5.90%~8.21%,总孔隙度上升8.09%~19.28%;胸径增长量4年增加0.55~0.62 cm,树高增长量4年增加0.34~0.39 m;灌草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提高,生态优势度下降,灌木层增加了2~4种,草本层增加了4~7种;林分碳密度增加8.27~9.82 mg·hm~(-2).  相似文献   

20.
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造林密度对6年生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各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桉树人工林各林分生长因子的影响显著性不同,密度与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6年生U6无性系人工林平均胸径及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以密度D(1665株/hm^2)>C(2250株/hm^2)>B(2812株/hm^2)>A(3333株/hm^2)。密度对树高、林分蓄积量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递减,林分蓄积量则以C处理最大,达153.9214m^3/hm^2;适宜造林密度范围在1536~2481株/hm^2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