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绿色建筑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和建筑能耗,以往的绿色建筑研究多偏重建筑设备和建筑实体方面,而对建筑空间的气候调控作用研究较少。黔东南苗族传统吊脚木楼建筑建造工艺,经长期与当地气候适应,针对炎热季节,已具备成熟的建筑空间气候调节经验。本文分析了黔东南苗族传统吊脚木楼建筑空间一般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包括阁楼层、吊脚层、堂屋、望楼、深飘檐、吞口等典型气候调节空间,分析了气候调节作用机制。通过对当地两个典型传统吊脚木楼样本的夏季实测,实证其建筑空间的气候调节作用,归纳分析了黔东南苗族传统吊脚木建筑相关气候调节经验对现代绿色木结构建筑营建的启示意义,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当地现代建筑设计,为相似气候地区绿色建筑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狭义的乡土树种是指原产当地、并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经受当地极端气候条件、病虫害侵袭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考验仍能健壮生长的树种。广义上讲,乡土树种就是指通过人工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并证明了已经非常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且生长良好能代表当地树种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并能完成其生活史的一类树种的总称。乡土树种更适宜当地自然条件,可以提高生态稳定性,乡土树种有以下特点:一是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并形成稳定的树种群落;二是经过自然长期选择,对当地的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建筑设计与气候密切相关,建筑适应气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为调查分析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外挑檐对夏季炎热环境气候适应性作用,选取了豫北卫辉市小店河村典型的传统民居,对当地传统民居挑檐的构造、朝向、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提出了传统民居外挑檐遮阳是解决豫北地区民居夏季室内不舒适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岭南庭园的发展极具地域性特色。以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为例,从岭南人文精神、空间模式、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和建筑技术四个方面,解析近代岭南园林的发展变革和形成原因。总结岭南近现代庭园建筑地域性表达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并对当代岭南建筑创作保持与传承地域性特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根据宁夏银川地区气候条件,引进栽培了10种有优良观赏价值的萱草品种,对其物候特性进行了连续2年的试验观察。结果显示大多数品种的观赏性无退化现象,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现代化的"新奇"建筑,乡村的村容村貌改造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拆旧建新"与"千村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优秀的传统建筑与景观文化逐渐被人们忽略,传统的"乡愁"记忆仿佛也只存在与乡野田间难以找寻。现代地域性建筑融合了建筑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的特征,而乡土景观作为乡愁记忆的载体,凝聚了我国历史文明的瑰宝,展示了特色的传统建筑风貌与精湛的建造技艺。以乡土景元素提取融入现代地域性建筑为切入点,分析了现代地域性建筑的源起、基本特征、发展现状及建设要求,并对乡土景观构成及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取了适宜的乡土景观元素,提出了将乡土景观元素融于现代地域性建筑的路径与方法。以期实现现代地域性建筑建设既保持传统乡土景观文化的原真性,又展示现代地域性建筑的多元性与创新性,让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的同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与景观文化遗产的目的,并对今后现代地域性建筑建筑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荒山荒地造林是河西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中也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凸显,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逐渐加大了对荒山荒地的造林力度。荒山荒地造林需要根据地理环境条件,结合河西地区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等选择适宜于当地的造林措施,但目前河西地区荒山造林效果仍然不佳,生态作用尚未凸显,不能有效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因此,文章通过河西地区荒山造林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更加适宜于当地造林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8.
辽西地区气候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十分低,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何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对当地生态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对干旱地区造林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广西茂盛的森林既为当地人提供了生活资源,也为当地少数民族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在全球建筑大批量采用工厂标准件——水泥、钢架、钢筋、玻璃等来装配建造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丧失。在此背景下分析广西木材在当地少数民族建筑环境中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朱文霜 《林产工业》2016,(12):43-45
广西茂盛的森林既为当地人提供了生活资源,也为当地少数民族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在全球建筑大批量采用工厂标准件——水泥、钢架、钢筋、玻璃等来装配建造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丧失.在此背景下分析广西木材在当地少数民族建筑环境中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行动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云贵地区的林业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将当地气候差异大作为发展林业产业的特点,发挥出了云贵高原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分析了云贵地区林业经济结构之间的耦合关系和云贵地区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云贵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关系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浅谈园林植物优化配置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种类的选择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1.1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植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1.2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植树种。  相似文献   

13.
王俊淇 《绿色科技》2022,(2):233-235,239
随着大熊猫濒危程度逐渐降低,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单纯的提升种群数量转变为提高其圈养福利水平.在此背景下,首先以大熊猫的生理习性为出发点,结合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点,明确了该地区大熊猫场馆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提出了包括建筑防暑、绿化防暑、引入降温设备在内的设计策略;最后对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相似文献   

14.
结合滇中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客观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对当地的华山松大树移植的技术要点进行了综述,希望有利于充分发挥云南省"植物王国"的优势和更好地配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农业生产不利,应迅速增加这一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的方法除了人工造林种草外,还可采取封禁措施以消除对植被发育的不利因素,促进植被自然恢复。高原上除少数山地森林和次生梢林外,绝大部分地区光秃裸露,且气候条件干旱严酷,是否能通过封禁恢复植被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73~1974年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植被调查研究,尤其是调查总结当地群众封山育林、封山育草的宝贵经验后,认为在现在的气候条件下,只要在一定时期内消除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木结构建筑绿色低碳,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近年来不断发展,具有广阔前景。我国严寒及寒冷地区(以下统称寒冷地区)的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而建筑体系却因技术受限发展缓慢。以呼伦贝尔地区的木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寒冷气候条件下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史、结构形式、建筑材料的选择进行探究,分析总结其建造特点和营造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寒冷地区的发展提供指导,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对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新时期的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推动木结构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详 《广东园林》2014,(5):32-36
地域性是聚居景观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域性的具体体现和载体,也是认识和理解地域性的重要途径。以丹巴县梭坡乡嘉绒藏族的地域景观为研究案例,从地域文化、地形地貌、水系及利用、林地生境、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等6个层面来解读当地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揭示丹巴嘉绒藏族传统地域聚居景观的特征图解。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茶树生长与气候紧密相关,介绍了南涧宜茶种植环境的复杂地形和多样性气候,提出了应根据当地气候优劣条件进行生产区划,以期为当地茶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陇东地区元宝槭(Acer truncatum)绿化造林苗木的需求和现状,实践总结了当地气候环境条件下,元宝槭种子的采集处理、整床播种、苗期管理、移植培育等相关技术要点,为条件相近区域从事苗木种子繁育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低平原区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该文从高速公路的路域特点出发,通过对气候、土壤和高速公路特点的分析,参照该地区植被演化方向,从植物本身特性出发,结合在当地的长势情况,确定出适合的植物品种;通过不同的建植方法来改善土壤和小气候条件,促进植物群落的正常发育,形成比较完善的路域绿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