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培肥苗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沼肥培肥旱育秧苗床,出苗较对照提早2d;出苗率、成秧率平均提高7.4、6.7个百分点;单株绿叶数、白根数、分蘖数平均增加1.43叶、3.62根、1.58个;单株鲜、干重平均提高0.51g和38.7mg,秧苗素质显著提高。用20kg/m^2沼肥培肥苗床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588.9kg/667m^2,较对照增产7.07%,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大面积推广水稻生态旱育秧提供科学依据,对水稻苗床进行了施沼肥试验。结果表明:提前20 d施沼肥1.3万kg/667 m2培肥苗床,产量最高为559.3 kg/667 m2,比对照增产7.0%,秧苗素质好。  相似文献   

3.
沼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六平  符必赤 《农技服务》2010,27(11):1413-1413,1449
为提高沼肥综合利用效益,探索了沼肥用量和施用时间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肥20万kg/hm2、提前20 d培肥床土,秧苗素质、经济性状、经济产量整体表现最好,产量高达8 611.5 kg/hm2,比常规旱育秧增产723 kg/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水稻的沼液浸种及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培肥苗床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沼液浸种时间以36h为宜,沼肥培肥育秧以1300kg/667m^2为宜,平均单产497.25kg/667m^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沼肥对水稻旱育秧的秧苗素质及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效应,在苗床每m2复合肥施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每㎡沼肥苗床培肥和2叶1心、5叶1心两次追肥施用量的增加,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呈正效应关系,以每m2苗床施用沼渣10kg、复合肥0.2kg,2叶1心和5叶1心每m2分别喷施沼液5 kg的效果最佳,集中表现在生长速度快,分蘖多,秧苗矮壮,白根多,成秧率高,病虫害发生轻等方面,对大面积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沼液旱育秧/常规旱育秧与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处理①产量最高,为8 854.5 kg/hm~2,比对照增产1 401 kg/hm~2,增幅18.8%;处理②居第2位,单产8 353.5 kg/hm~2,比对照增产900 kg/hm~2,增幅12.1%;处理③居第3位,单产为8 004 kg/hm~2,比对照增产550.5 kg/hm~2,增幅7.4%。说明用沼液浸种,沼渣作基肥培肥苗床,大田期施肥用沼肥作追肥的效果较好,产量最高。采用沼液进行旱育秧,秧苗的素质最好。  相似文献   

7.
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利用沼肥进行旱育秧,不但可以有效的提升水稻的产量,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从而实现节源增效的目的。通过对沼肥不同培肥量以及培肥时间进行实验,可以得到单一的不同沼肥培肥量及单一的培肥时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小,如果二者结合起来,20 kg/m3沼液培肥提前20 d培肥的情况获得的水稻产量及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秧苗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态水稻的旱育秧综合高产相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从水稻旱秧苗的苗床制作、育秧、培肥及秧苗苗床的相关管理技术方面入手,介绍了与生态水稻的旱育秧综合高产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利用沼肥培育早稻旱育秧,具有出苗率高、秧苗整齐、根系发达粗壮、秧苗素质好等特点。用沼渣培肥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排水性好的稻田或菜园地作秧床,秧床以靠近沼气池为好。对秧床按宽1.3米分厢,厢沟宽60厘米、沟深20厘米~25厘米,每667平方米大田备有效秧床8平方  相似文献   

10.
旱育秧育苗专用肥育苗伴侣是水稻旱育稀植的新型专用肥,可对旱育秧苗床进行有效培肥,改进养分平衡,增加旱育秧床土持水能力,控制病虫危害,提高秧苗素质,是适应我国不同稻区和不同茬口的水稻旱育秧育苗高效物化技术产品。探讨了其在水稻旱育稀植中的技术优势及原理,提出了主要的应用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武育粳3号(粳)和汕优63(杂交中籼)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旱秧本田期氮素营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粳稻旱秧本田期植株含氮量、吸氮量、根重和根系伤流强度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杂交稻施氮量过多,生育后期植株含氮量、根系伤流强度下降,吸氮量降低;与湿润秧相比,旱秧拔节前和抽穗后根系活力具有明显优势,植株含氮量高,吸氮量多,但拔节至抽穗根系活力较低;旱秧返青至N-n叶龄期具有明显的分蘖优势,N一n叶龄期之后分蘖消长速度低于湿润秧,茎蘖动态表现出速发稳降的特征;在适宜的施氮水平下,旱秧比湿润秧产量高,在穗粒结构上表现为穗数多、德型大、千粒重偏低的特点,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发挥旱秧增产潜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与湿润育秧秧苗比较,早稻旱育秧苗大田植株在根系生长、根系活力、根系呼吸作用和发根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随生育期延长而逐渐减小;两种秧苗本田植株生育后期功能叶片衰老速度无明显差异,但旱育秧苗植株茎秆比湿润育秧秧苗植株更坚韧.  相似文献   

13.
迟中稻低棚深沟肥床旱育中大苗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低棚深沟肥床旱育秧的技术,培育迟中稻中大苗。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在夏季高温多雨条件下,省工节本地控制苗床温湿度,以利于秧苗旱育生长。旱育秧的叶龄、苗高、干重和单株分蘖数与同期水秧相近;苗高比水秧矮1/3;栽后3d发根数比水秧多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肥床旱育手栽、毯状苗机插和钵体苗机插3种方式,对杂交籼稻徽两优996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产量和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旱育手栽,毯苗机插最低,三者差异均极显著。移栽期早育手栽的群体茎蘖数较多(有分蘖),但最高分蘖期毯苗机插最多,说明后者分蘖期长、最高苗数多,最终毯苗机插的穗数最多。单叶片重和表观运转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单苗干重和群体干物重移栽期由大到小依次为旱育手栽、钵苗机插、毯苗机插,至抽穗期则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稻旱床育秧高产的生态、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旱床育秧在旱态条体下,秧苗根系发达,有抗逆、早发、早熟、高产的生长优势和生理生化基础,早稻理论产量分析,比水育秧增产8,9%~22.0%,同江西1991年7.89万公顷大面积试验示范、每公顷增产稻谷901.5公斤、增产16.4%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该项研究从节水、节种、节约育秧田,改革水稻传统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的角度出发,通过3年系统研究,摸清了旱育秧超高产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总结出相应的优质超高产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优质超高产新品种(系)筛选,利用新型土壤调理剂和专用化学除草剂等培育适龄旱育壮秧,以及氮、磷、钾肥科学施用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旱种水稻产量与米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粳稻镇稻 88和杂交籼稻汕优 63为材料 ,研究了旱种对产量与米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湿润秧进行旱种栽培 ,镇稻 88明显较水种产量低 ,而汕优 63减产幅度不大 ;用旱秧进行旱种 ,无论是镇稻 88还是汕优 63 ,产量与水种的差异均不明显 ;水稻旱种后 ,稻米的胶稠度明显减小 ,糊化温度升高。垩白率因品种而异。其他品质指标如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精米率等与水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区冷浸田水稻旱秧垄作栽培早熟增产的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将水稻旱育秧技术和垄作栽培技术相结合(以下简称旱秧垄作),可显著改善山区冷浸田水稻群体质量,增强群体光合性能,促时水稻生长发育和光合产物的生产、积累与分配,早熟高产,比普通栽培方法增产47.5%。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二晚旱床育秧,用当家组合汕优64,播种量以1.333 kg/hm2为最佳.不同播种量早栽,产量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移栽期推迟,秧龄增大,有效穗递减,产量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移栽期对产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移栽临界期为7月28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冬种模式对后茬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该地区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2015~2016年以杂交水稻中优808为试验材料,设冬闲—水稻(A处理,冬闲对照)、油菜—水稻(B处理)、蔬菜—水稻(C处理)、马铃薯—水稻(D处理)和绿肥—水稻(E处理)5种冬种模式,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结果]不同冬种模式下,C处理的后茬水稻叶面积指数(3.30)在拔节期显著高于A处理(2.31)(P<0.05,下同),但与B、D和E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B和E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在孕穗期、抽穗期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生物量排序为C处理>B处理>E处理>D处理>A处理,冬种农作物或绿肥处理的后茬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冬闲对照.从产量构成来看,B处理的有效穗数最高(221.62万穗/ha);D处理的每穗总粒数最多(181.03粒/穗);C处理的水稻结实率最高(90.58%).各冬种农作物处理的水稻产量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C处理产量最高,达10480.23 kg/ha;其次是D和B处理,产量分别达10245.80和10069.99 kg/ha.[结论]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冬闲田种植农作物或绿肥可促进后茬水稻干物质的积累,一定程度上促进水稻增产,其中蔬菜—水稻、马铃薯—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冬种模式的增产优势明显,是适合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复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