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 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3 a鞭系长度10 m/m2以上,平均鞭径1.75 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 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石漠化地区8 a生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芳樟的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规律均呈现出前期缓慢、后期快速的特性,造林第4年后胸径生长进入速生期,第5年后树高快速生长,材积生长的速生期则出现在第6年;估算芳樟单位面积纤维材产量达24.32 t/hm2,芳樟油95.67 kg/hm2,单位面积产值达18080元/hm2;枯落物蓄积量为5.57 t/hm2,有效拦蓄量达6.36 t/hm2,高于相同立地的任豆(Zenia insignis)和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相似文献   

3.
对2011年福建省尤溪县的竹类造林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尤溪县总造林面积378.4hm2,涉及小班294个;宜林荒山荒地是造林前主要地类,占52.0%,采伐迹地、非林地次之;面积小于0.5hm2的造林地计数最多,占51.4%,1~5hm2的造林地面积最大,占48.8%;林地的清理方式主要是人工劈杂和炼山,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60.8%和35.3%;造林方式以荒山造林占主要,其次为疏林地补植,坡耕地在2011年造林中得到了较好的实施;造林树种以毛竹、绿竹为主,两者合计占总面积的91.7%;毛竹造林以混交林为主,绿竹以纯林为主,毛竹的混交林大部分是毛竹+杉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川西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素密度和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苦竹不同器官碳素密度波动在0.348 498~0.518 63gC0/g,按碳素密度高低排列依次为竹秆>竹蔸>竹鞭>竹枝>竹根>竹叶;枯落物碳素含量为0.341 655 gC0/g,土壤碳素密度由上至下呈下降趋势。碳贮量在苦竹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以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53.06%,其次为竹叶,占13.83%,占比例最小的是竹根,仅占3.14%;苦竹林生态系统中碳总贮量为135.808 110 t/hm2,其中乔木层为46.032 420 t/hm2,占33.9%,林下及其枯落物层为2.60 068 t/hm2,占1.91%。土壤层0~60 cm总计为87.175 0 t/hm2,占64.19%;退耕还林地苦竹林乔木层年固碳量约为8.142 t/(hm2.a)。  相似文献   

5.
3个热带竹种在桂西南的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兴 《广西林业科学》2007,36(1):15-18,21
对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印度刺竹(Bambusa arundinacea)、泰竹(Thyrsostachys sia-mensis)3种竹子实生苗造林后的适应性、出笋规律、密度、施肥和坡位效应作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个竹种的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2.5%以上。竹子的生长下坡优于上坡,施肥优于不施肥,种植密度为625丛/hm2的优于1 111丛/hm2。  相似文献   

6.
黄大勇  戴启惠 《广西林业科学》2002,31(3):137-138,143
进行了 10个优良丛生竹的栽培对比试验 ,结果云南龙竹新竹产量最高 ,达 39t/hm2 ,花吊丝竹达到35 5 5t/hm2 ,麻竹、撑×绿 30号杂交竹产量分别为 34 91t/hm2 、 34 5t/hm2 。这些竹种是发展丛生竹丰产林较理想的栽培竹种  相似文献   

7.
杂交竹——撑绿3号的繁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杂交竹——撑绿3号简介杂交竹——撑绿3号是广西省林科院由撑蒿竹与大绿竹杂交培育的杂交竹品系中最优、繁育最多的品种,是较好的笋、材两用竹种.该品种具有以下特点:(1)发笋多,笋期长.笋期5—11月,长达170天;3年生新竹丛年均新生竹15.1株.(2)生长快,产量高.造林3年后可郁闭成林,每公顷蓄积量达55.5t.(3)分枝高,竹杆长.平均枝下高5—7m,竹杆长而通直,尖削度小.  相似文献   

8.
丘陵地中小径竹园营建技术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95年春从浙江安吉、江西九江、南昌市郊及本县境内引进栽培竹种 3 7个 ,引种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 80 %~ 1 0 0 % ,次年发笋成竹率多数达 80 %以上。经 3年培育 ,1 997年竹园立竹密度达 60 0 0~ 1 2 0 0 0株 /hm2 以上 ,散生竹立竹最高密度达2 3 0 46株 /hm2 ,建园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计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防林 (川江部分 )一期工程林所涉及的六个流域不同工程林类型的定位测定 ,结合林地生物量及生长监测资料 ,较为全面地对一期工程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计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所造 2 4 4.6× 1 0 4hm2 森林 ,单位面积生物量为 1 7.38t/hm2~ 2 2 .91 t/hm2 ,平均值为 2 0 .4 3t/hm2 ,净生产力为 2 .0 5t/hm2· a~ 2 .34 t/hm2·a,平均值为 2 .2 2 t/hm2 · a。其中 ,针叶林、阔叶林、小灌木林、草地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 2 2 .0 0 0 t/hm2、2 5.370 t/hm2、7.677t/hm2、9.1 30 t/hm2 ,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 2 .390 t/hm2· a、2 .756t/hm2 · a、1 .535t/hm2 · a、9.1 30 t/hm2 · a。一期工程林总生物量已达 4 1 1 9.9× 1 0 4t,其中长江上干流、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金沙江分别为 886.76× 1 0 4t、4 36.62× 1 0 4t、661 .70×1 0 4t、81 9.66× 1 0 4t、799.86× 1 0 4t、51 5.32× 1 0 4t  相似文献   

10.
以3个试验示范地点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质评价、立地选择和密度对比、整地对比和施肥、间伐密度对比等试验林和短轮伐期示范林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探讨杉木短轮伐期用材林培育技术。结果表明,使用种子园良种进行造林,3年生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增益显著。栽培模式选择立地指数14以上的林地,以穴垦为主的整地方式,造林穴规格为40 cm×40 cm×40 cm(底长×底宽×深),每穴施用0.25 kg杉木专用复混肥(1号肥)作为基肥。以2 500株/hm2的密度造林,造林后连续抚育3年,每年3~4次,第7~9年进行间伐,保留密度为1 755~1 950株/hm2。造林后追施杉木专用复混肥4次,总量1.5 kg/株。培育11.5~12.5年的短轮伐期用材林蓄积量达237.24~302.97 m3/hm2。培育相同年限的林分蓄积量比国家行业标准提高66.83%~113.06%,提前4~7年超过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16年林龄低限生长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根据山区劳动力不断减少和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主体的要求,提出了阔叶林采伐迹地的省力化更新方法。试验表明,阔叶林采伐迹地,不炼山、不整地,充分利用林地原有植株的天然更新能力,只经过定向抚育改造,比重新营建人工林可减少人工75~93工/hm^2,节约成本3615~3990元/hm^2,并减轻了营林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省力化更新幼林林分生长量大,干材产量是重新人工造林的2.60倍;改造后第6年间伐,间伐材作香菇栽培基质用材利用。保留阔叶树种2500~3000株/hm^2培育大径材,12年生年生长量与对照杜英人工林、杉木人工林相当,但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较好保护。  相似文献   

12.
准格尔旗黄土丘陵区人工林水文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黄土丘陵区主要植被类型人工油松成熟林、人工油松中龄林、人工油松幼龄林、人工沙棘林、人工柠条林、天然草坡的枯落物容水特征和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并以坡耕地作对照。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成熟林的枯落物吸水量为22.6t/hm2,是中龄林和幼龄林的5~9倍,是灌木林的2.4~3倍,是天然草地的10倍多。0~40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能力油松成林、油松幼林、浦松中龄林、人工沙棘林、人工柠条林、天然草地、农耕地依次为2260.05、1935.6、1935.6、1820.1、1597.65、1666.05、1600.2t/hm2;油松成林、油松幼林、油松中龄林、人工沙棘林、天然草地0—40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能力分别比对照农耕地提高659.85、335.4、335.4、219.9、65.85t/hm2。在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能力等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功能指标诸方面,人工油松林均优于灌木林和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赤峰市敖汉旗平缓固定沙地杨树人工林纯林、杨树与樟子松混交林、杨树与柠条混交林3种营林模式的不同树种的标准木生物量、碳含量进行测定,估算出不同模式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相同林龄(20年生)不同营林模式碳储量差异较显著,其中杨树人工纯林碳储量最大为41.04 t/hm2,杨树与柠条混交林碳储量较小为21.6110 t/hm2,杨树与樟子松混交林碳储量最小为20.607 t/hm2。  相似文献   

14.
梁山慈竹在退耕还林中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型径流观测场对比观测降雨时间集中的梁山慈竹林和未退耕种植红薯的耕地的17次降雨、10次水土流失过程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侵蚀量、径流量与降雨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还梁山慈竹林的穿透降水率为89.14%,茎流率平均为1.57%,林冠截持降水率为9.29%;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约为27.54 t.hm-2,相当于水深2.4~3.3 mm,占降水量的14.46%~19.88%;与未退耕地相比,梁山慈竹林的平均径流量比耕地减少24.6%,而耕地侵蚀量约是林地的4.7倍,林地降水的泥沙侵蚀平均减少量达到78.56%。梁山慈竹有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能够明显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侵蚀。  相似文献   

15.
柳杉人工林皆伐后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皆伐后1年内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皆伐林地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未皆伐林地)减小2.01 gC.kg-1,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减少20.97 tC.hm-2、6.68 mg.kg-1(P0.05);皆伐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量碳均随季节的变化而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储量随季节的变化无明显减少趋势;皆伐林地土壤四季的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差异不显著。皆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P0.05);皆伐林地和对照在0~4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但对照的相关性高于皆伐林地。总之,柳杉人工林转变为采伐迹地后,其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都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土壤类型对雷竹出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寿宁县中海拔地区研究不同土壤类型雷竹林的出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结果表明:各种土壤类型的雷竹林出笋数为18 006~23 813个/hm2、鲜笋产量达3.86~6.79 t/hm2。土壤类型对雷竹的出笋数和鲜笋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耕作土壤,尤其以红土和黄泥土出笋数量最多,鲜笋产量最高,其鲜笋产量分别为6.79和6.42 t/hm2、分别比平均值(5.19 t/hm2)大30.8%和23.7%。  相似文献   

17.
以优良经济竹种红竹为对象,通过对新造竹林年际地下鞭系结构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鞭长和鞭径是反映新造竹林成林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子,鞭长与造林后年度呈线性增长趋势,鞭径和单位面积侧芽数随造林年份增加而增大,造林后第4年鞭长、鞭径、侧芽数分别为579.7 cm/m2、1.75 cm、79个/m2,地下鞭系结构状况达到成林水平.幼林和成林鞭系集中分布于上层20 cm土壤空间,应加强该区段土壤水肥管理.母竹径级对鞭长、鞭径生长影响显著,差异性随造林后年度增加而增大,建议造林母竹胸径以2.5~ 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小兴安岭南坡4种林分类型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兴安岭南坡的红松林、落叶松人工林、杨树林和白桦林的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及其持水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红松林下枯落物储量最大53.89 t/hm^2,其后依次为杨树林42.66 t/hm^2、落叶松人工林30.54 t/hm^2、白桦林最小20.03 t/hm^2。在这4种林分枯落物中,红松林的有效拦蓄量为最大,相当于14.56 mm的降雨。经数据分析拟合,得到林下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负指数相关性(R〉0.99)。  相似文献   

19.
对湖州市4种经营类型的竹林土壤蓄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经营类型竹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1 951.68~2 352.47 t/hm2,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为48.79%~58.68%,其中毛竹材用林和毛竹笋用林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余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林地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毛竹材用林>杂竹林(刚竹、淡竹)>早竹林>毛竹笋用林,毛竹材用林和杂竹林的林地持水能力要好于毛竹笋用林和早竹林。各经营类型竹林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的容重均无显著差异,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上层大于下层,说明竹鞭分布的深浅及人为增施有机肥,影响着竹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2 km ×2 km的UTM网格取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等三大碳库的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东莞森林碳储量总量为973.05 ×104 t,森林总平均碳密度为175.86 t·hm-2;其中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61.48 × 104t,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