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新技术是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必然,任何产业都是如此,食用菌产业自然也不例外。比如我国的食用菌生产,自20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逐渐普及,在压块栽培的基础上,很快研究出了袋料栽培,大大提高了栽培空间的利用率;至80年代末期,阳畦式栽培、平畦式栽培等新技术相继试验成功,使相同原辅料和菌株的条件下,平菇产菇量几近翻番,可谓一次"技术革  相似文献   

2.
经笔者测定普通金针菇含硒量很低,仅在0.003~0.013μg·g~(-1)之间,培养基中加入硒添加剂.使菇内含硒量递增,达到7.269~7.474μg.g~(-1)(鲜重),比目前国内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中含硒量最高的双孢蘑菇(0.175μg.g~(-1)(鲜重)有提高比国际上报道的食用菌中含硒量最高的美味牛肝菌(芬兰)1.9μg.g~(-1)鲜重提高3倍。无机硒通过菌丝体吸收、富集和转化,成为对人体理想的富硒菇。富硒金针菇的色泽、香味、口感味觉与普通金针菇无异。在富硒金针菇的栽培过程中,由于培养基中加入硒添加剂,能提高6.9~32.9%的鲜菇产量。  相似文献   

3.
<正>速冻保鲜法:此法适宜平菇等食用菌保鲜。鲜菇采收后,先用剪、刀分成单个子实体,并漂洗干净,按菇体大小、老嫩分放。然后用大锅加水烧开后放入洗净的鲜菇。鲜菇加入量为开水量的20%~30%,用漏勺或铲子顺一个方向搅动,至平菇发软时翻动,锅开后捞出置入盛冷水的大缸中,冷却后  相似文献   

4.
罗枫 《新农业》2012,(9):56-57
平菇在食用菌中属于大众化、畅销品种,我国平菇栽培始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以木屑为培养料。平菇商品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平菇栽培原料来源广泛,适应性强,方法简便,产量高,经济收益多,近年发展很快。夏季平菇生产亦成为菇农提高效益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夏季温度高,病虫害严重,对缺少栽培经验的栽培户  相似文献   

5.
1.速冻保鲜法此法适宜平菇等食用菌保鲜。鲜菇采收后,先用剪、刀分成单个子实体,并漂洗干净,按菇体大小、老嫩分放。然后用大锅加水烧开后放入洗净的鲜菇。鲜菇加入量为开水量的20%至30%,用漏勺或铲子顺一个方向搅动,至平菇发软时翻动,锅开后捞出置入盛冷水的大缸中,冷却后捞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以富硒(Se)小麦秸秆作为袋料培养料成分栽培平菇,对其硒及养分的生物强化效应。[方法]富硒秸秆与棉籽壳以6种比例混合设置平菇袋料的供硒水平。[结果]随着袋料中富硒秸秆占比、硒含量和硒累积量的升高,头潮菇的生物量、硒含量和硒富集量的变化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其中,头潮菇鲜重最大时的袋料富硒秸秆占比、硒含量和硒累积量分别为52.4%、0.27 mg/kg和141.8μg;且富硒秸秆占比、硒含量及硒累积量与头潮菇的铜、磷和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该研究为实现富硒农产品的高效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食用菌发展趋势与若干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辽宁省食用菌发展现状辽宁省发展食用菌产业自然条件优越 ,物质资源丰富 ,劳动力充足 ,农副产品下脚料种类多、数量大。辽宁省发展食用菌生产起步较早 ,2 0世纪 80年代初 ,部分科研单位在城市近郊试种平菇成功。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 ,在东部山区采取半熟料半开放式代料块栽香菇获得成功。同期 ,从日本引进奥羽 2号、3号滑菇菌种在辽南沿海及东西部部分山区进行栽培推广。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辽宁省食用菌生产迅速发展 ,尤其是多种栽培方式 (块栽、袋栽、地栽 )的代料栽培技术的推广 ,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到 2 0 0 0年 ,辽宁省食用菌栽培面…  相似文献   

8.
鲍鱼菇又叫黑鲍菇、台湾平菇,是我国新推广的一种名贵珍稀的食用菌.鲍鱼菇是适于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季节栽培出菇的食用菌,菌柄粗壮,菌肉肥厚,脆嫩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因而,在其它鲜菇紧缺的情况下,鲍鱼菇成为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美味佳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区食用菌主产区相继发生菇蚊(Mycetophilasp.),严重危害草菇、平菇的栽培生产,致使大面积减产,减产率达10%~40%,个别栽培场减产达80%~95%,严重者甚至颗粒无收。针对菇蚊严重发生危害食用菌生产的实际,笔者深入部分受害菇场实地调查,并进行防治试验,现报道如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平菇生产技术 平菇显著特点是柄侧生,菌褶延伸至柄上。此种菌类适应性强,野外自中秋至次年春末均有发生,属中低温变温结实性食用菌。目前,以袋装代料发菌,垛式立体出菇为主流栽培方式,有时为了多出菇,常与脱袋覆土相结合。出菇期自9月20日至翌年的4月20日,采用半地下墙式简易塑料菇棚,最低棚温不低于5℃。  相似文献   

11.
麻菇属高温型草菇类食用菌,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深受人们喜爱.用苎麻副产物栽培麻菇产量高,每100kg可产鲜菇30~40kg.每667m2苎麻,可产麻壳、麻骨、麻叶600kg以上,用其栽培麻菇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2.
麻菇属高温型草菇类食用菌,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深受人们喜爱.用苎麻副产物栽培麻菇产量高,每100kg可产鲜菇30~40kg.每667m2苎麻,可产麻壳、麻骨、麻叶600kg以上,用其栽培麻菇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平菇袋栽法,来收两潮菇后菌袋严重失水缺肥,然后采用浸泡法补水、补肥,不仅搬运麻烦、费时,而且袋内水分难以控制,水肥一次性供给菌丝体难以吸收,若营养液浓度过高还会使菌丝体内的水分出现反渗透而产生肥害.江苏滨海食用菌研究所经过多年栽培实践,摸索出平菇圆柱式出菇高产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张士罡  汪尚法 《新农村》2011,(12):18-19
传统的平菇袋栽法,两朝菇后菌袋严重失水缺肥,然后采用浸泡法补水、补肥,不仅搬运麻烦费时,而且袋内水分难以控制,水肥一次性供给菌丝体难以吸收,若营养液浓度过高还会使菌丝体内的水分出现反渗透而产生肥害。滨海食用菌研究所经过多年栽培实践,摸索出了平菇圆柱式出菇高产栽培新技术。该栽培法与传统袋栽  相似文献   

15.
广西博白县飞翔食用菌场场长钟飞翔20年来潜心研究食用菌新法制种和栽培,打破常规,独创多项技术,被誉为"农民种菌专家"。为使其独创的高效种菌菇技术造福更多读者,特举办技术培训。A生料长草高墙式栽培食用菌技术内容和亮点:1.长秸秆(稻草、麦草、玉米秆)不用切短粉碎,不用装袋和高温灭菌,无需添加任何辅料栽培食用菌,高墙式栽培667平方米(1亩)产量约2.5万千克(平面式667平方米产量约0.75万千克),100千克材料产菇1 50千克以上。适用菇种平菇、凤尾菇、姬菇、草菇、鸡腿菇等。  相似文献   

16.
广西博白县飞翔食用菌场场长钟飞翔20年来潜心研究食用菌新法制种和栽培,打破常规,独创多项技术,被誉为"农民种菌专家"。为使其独创的高效种菌菇技术造福更多读者,特举办技术培训。A生料长草高墙式栽培食用菌技术内容和亮点:1.长秸秆(稻草、麦草、玉米秆)不用切短粉碎,不用装袋和高温灭菌,无需添加任何辅料栽培食用菌,高墙式栽培667平方米(1亩)产量约2.5万千克(平面式667平方米产量约0.75万千克),100千克材料产菇150千克以上。适用菇种:平菇、凤尾菇、姬菇、草菇、鸡腿菇等。  相似文献   

17.
正广西博白县飞翔食用菌场场长钟飞翔20年来潜心研究食用菌新法制种和栽培,打破常规,独创多项技术,被誉为"农民种菌专家"。为使其独创的高效种菌菇技术造福更多读者,特举办技术培训。A生料长草高墙式栽培食用菌技术内容和亮点:1.长秸秆(稻草、麦草、玉米秆)不用切短粉碎,不用装袋和高温灭菌,无需添加任何辅料栽培食用菌,高墙式栽培667平方米(1亩)产量约2.5万千克(平面式667平方米产量约0.75万千克),100千克材料产菇150千克以上。适用菇种:平菇、凤尾菇、姬菇、草菇、鸡腿菇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适应桑枝富硒秀珍菇规模化种植,对秀珍菇富硒特性与栽培配方进行了研究,【方法】以当地普遍采用的桑枝配方比例为对照,研究各潮次桑枝秀珍菇硒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硒肥浓度对桑枝秀珍菇菌丝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秀珍菇前三潮随着潮次的增加,对照子实体硒含量由0. 23mg/kg增加至0. 71mg/kg。当平板培养基上添加硒浓度达10μg/mL以上时,对秀珍菇菌丝生长抑制明显;硒肥用量大于10mL/100kg干料时,对栽培种的菌丝生长和鲜菇产量并无影响,但菇体中硒含量出现超标。在本次试验中未检测到重金属镉超标现象。【结论】在栽培种中添加硒元素是获得稳定的富硒秀珍菇有效手段,硒添加的浓度范围应在处理c1~c2范围内,过高过低都易产生硒含量不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19.
实验材料以葛根渣为基料,生产的平菇、茶树菇、鸡腿菇、鲍鱼菇。对其营养成分、重金属及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菇的含水率、粗纤维、蛋白质、还原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2.55%、42.52%、34.19%、7.02%,脂肪含量最高的为茶树菇2.68%,总糖含量最高的为鲍鱼菇达到48.43%。食用菌的重金属含量在国标限量之内,所有的食用菌都处于富硒水平,硒含量最高的为平菇,达到716.250μg·kg-1。  相似文献   

20.
温室新技术栽培产的双孢蘑菇的菇形、菇质均明显优于常规菇房产品,100平方米的栽培面积可产鲜菇2000千克,纯收入60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