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微藻生产是贝类育苗中的重要的生产环节,传统的微藻生产采用水泥池,存在着生长速度幔,劳动量大,易污染等诸多问题,本文设计的高效微藻生产工艺技术。采用聚乙烯筒状薄膜、网架结构取代传统的水泥池生产模武.采光面积是水泥池的8倍.生长速度在同温、同光、同营养盐的条件下是水泥池生长速度的8~10倍,较好地解决了水泥池培养微藻生长速度慢、周期长、易污染、重复利用率低等诸多弊端。这一新工艺既可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为浓缩饵料和培养设备异地运输提供一条更为经济的路径。也可作为三级生产的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提供二级藻种,以满足传统水泥池培养微藻生产的需要。从而降低一级保种的生产费用。  相似文献   

2.
正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单细胞微藻,在分类学上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红球藻科、红球藻属[1]。其生活史主要分为游动细胞阶段和不动细胞阶段。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微藻以游动状态存在,依靠两条顶生、等长的鞭毛运动,这一阶段的细胞大多呈绿色,此时微藻生长旺盛,生物量积累迅速[2]。当雨生红球藻处于高光照度、高盐度及营养缺乏的胁迫条件时,细胞以红色厚壁孢子形式存在,此阶段细胞鞭毛脱落,运动能力丧失,开始逐渐合成并积累虾青素[3]。  相似文献   

3.
据报导,山东海洋学院微藻研究室建成我国最大的微藻开发研究中心,该中心成功地分离、培养了1,300多种微藻藻种。微藻是一种单细胞藻,又称浮游植物,它  相似文献   

4.
两种微藻在无菌和带菌状态下生长特点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无菌和带菌的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和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并且研究光照和盐度对无菌和带菌的波吉卵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带菌藻相比,无菌藻更加稳定,不易老化. 光照和盐度对无菌和带菌的波吉卵囊藻和小球藻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在相同条件下,无菌和带菌藻的增殖率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可以直接利用无菌化微藻代替自然带菌藻进行微藻的生理特征以及微藻与其它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海产饵料微藻超低温保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5种海产饵料微藻在超低温(-196℃)下保存试验结果表明,除了波海红胞藻和中肋骨条藻未能活化复苏外,其余13种微藻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活化复苏,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只是各种微藻的生长延缓期和生长率各有不同。细小裂面藻的延缓期最短,为4天,15天的平均生长率最大(K=0.253);盐沼杜氏藻为最长,15天,生长率最小(K=0.077),其他微藻的延缓期都在5—10天,生长率为0.121-0.204。多数微藻在超低温条件都能长期保持生命活力,超低温技术是微藻保种中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电解絮凝采收微藻的效果和工艺条件,研制了一套试验用电解絮凝采收微藻的设备,以采收率和浓缩倍数为指标,探索电解絮凝采收微藻的最佳工艺条件。在不同电极插入深度与藻液体积的比值、p H、极板间距、通电时间和极板电压条件下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p H、极板间距和极板电压3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电极板插入深度与藻液体积的比值为22.0~37.5/m2、p H 7.00~9.00、极板间距5.0~9.0 cm、通电时间20~30 min、极板电压12~14V时,较有利于小球藻的电解絮凝采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藻液p H对小球藻的电解絮凝作用显著,影响次序依次为藻液p H极板电压极板间距,最佳工艺条件为p H 9.00、极板电压13 V、极板间距5.0~7.0 cm,采收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藻粉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研究了两种藻粉(螺旋藻粉、小球藻粉)分别与微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按一定比例搭配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用藻粉和微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微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两种微藻中又以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4∶1比例搭配对轮虫的饵料效果更好;螺旋藻粉和小球藻粉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主要浮游微藻携带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婧宇  李赟  任伟成  蔡玉勇 《水产学报》2010,34(8):1254-1259
研究常见浮游微藻对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V)的黏附和携带,探讨微藻作为病毒水平传播媒介的可能性,进而了解AVNV的水平传播途径。我们选取培养17种海区常见浮游微藻,在微藻生长的指数增长期混入AVNV病毒粗提液,用PCR等分子检测法定期对试验微藻携带AVNV的情况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杜氏藻、四爿藻、中肋骨条藻和小新月菱形藻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携带AVNV,占到实验微藻总数的35.3%。用携带AVNV的6种微藻投喂试验栉孔扇贝以分析其致病力,结果表明,试验扇贝表现出典型的急性病毒性死亡症状,在试验的9 d时间内,6组感染组试验扇贝的累积死亡率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表明携带AVNV的微藻具有显著的致病性。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栉孔扇贝通过摄食携带AVNV的微藻而感染发病是可能的,浮游微藻可能是AVNV水平传播的重要传递体。  相似文献   

9.
条斑紫菜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对前沟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甲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浸泡条斑紫菜干粉,经抑藻圈方法检测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的抑藻活性。通过测定藻细胞密度和细胞体积,观察藻细胞形态,分析藻细胞内叶绿素、蛋白质和多糖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抑藻活性最大的提取物对前沟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分析,并依次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为提取溶剂,采用液液分离法对此提取物做了进一步分离。结果表明,当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浓度超过16g/L时能显著抑制4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尤其是对前沟藻和米氏凯伦藻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中,甲醇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此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的生长抑制显著且具有浓度效应,在16g/L时,此提取物对前沟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0.5%、79.9%、67.1%和65.1%。同时,致使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3种赤潮微藻体积变小,运动能力下降,藻细胞出现空洞、细胞破碎和色素减褪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离心和重悬工艺获得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浓缩藻膏(8×1010 cells/mL)和浓缩藻液(1×108 cells/mL)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了巴氏杀菌以及保藏温度[室温(25℃)和4℃]对短期避光保藏下细胞相对活性和营养保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巴氏杀菌处理会引起2种蛋白核小球藻浓缩制品褐变,室温保藏会加速其腐败。浓缩制品可在4℃低温下直接保藏15 d,浓缩藻膏中总叶绿素、总类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保藏前的97.20%、100.00%和98.20%;浓缩藻液中总叶绿素、总类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无变化,均与保藏前的含量相同。本研究还建立了荧光探针法检测蛋白核小球藻细胞活性的最优条件:细胞浓度为2.6×105 cells/mL,二醋酸荧光素工作浓度为60μmoL/L,染色时间为30 min。结果显示,4℃条件下直接保藏15 d后,浓缩藻膏和浓缩藻液的细胞相对活性分别为保藏前的48.26%和61.36%。本研究建立的蛋白核小球藻浓缩制品的低温保藏技术,为微藻新鲜浓缩制品的下游水产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是生活在海洋、河口、红树林地区的一种微藻,在海洋动物的食物链中处于最低端。裂壶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简称DHA。近年来,国内外开展微藻DHA的开发,通过异养方式高效培养富含DHA的裂壶藻,并提取微藻DHA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牛奶、米粉等婴幼儿食品和食用油等食品中,或作为保健食品。随着这项海洋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硫酸铜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秋霞 《水产养殖》2005,26(4):11-13
本文初步研究了硫酸铜对海洋微藻扁藻、角刺藻、小球藻和角毛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铜抑制不同微藻生长的最低浓度具有种类特异性,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利用铜的抑制作用来提高微藻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祁秋霞 《齐鲁渔业》2005,22(12):39-41
初步研究了硫酸铜对海洋微藻扁藻、角刺藻、小球藻和角毛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铜抑制不同微藻生长的最低浓度具有种类特异性,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利用铜的抑制作用来提高微藻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长阶段微绿球藻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旭雄 《水产学报》2004,28(4):477-480
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是一种重要的海产经济微藻,易培养,是海产苗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饵料微藻。在澳大利亚及以色列等国家,微绿球藻被规模化培养来用于生产高纯度的EPA。微藻的营养价值取决于藻种的遗传因素、生长阶段和培养条件。有关培养条件对微藻营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报道较多,而关于生  相似文献   

15.
对4个凡纳滨对虾海水滩涂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跟踪调查,并对其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出浮游微藻6门91种,其中蓝藻30种,绿藻15种,硅藻37种,甲藻5种,裸藻两种,金藻两种。优势种有顿顶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显微蹄形藻Kirchneriella microscopica、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 pusillum、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加德纳鞘丝藻Lyngbya gardneri、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盐泽颤藻Oscillatoria salina、微小念珠藻Nostoc microscopicum、易略颤藻Oscillatoria neglecta、威利颤藻Oscillatoria willei等。在养殖前期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5.12×104~95.41×104ind/L之间,生物量为1.95~118μg/L,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84~2.16,绿藻类和硅藻类较为常见;到养殖中后期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66.11×104~1.28×109...  相似文献   

16.
6种微藻生长及脂肪累积对氮含量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绿色巴夫藻、米氏凯伦藻、球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海水小球藻、衣藻的生长及脂肪累积对氮含量变化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6种微藻生长及总脂对不同氮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响应。微藻生长,绿色巴夫藻、米氏凯伦藻、球等鞭金藻3种微藻响应明显,绿色巴夫藻以氮含量100%组生长最快,第10d时,比氮含量40%组快512%,比氮含量20%组及60%组分别快62%、61%;米氏凯伦藻氮含量80%组生长最快,第10d达到最高值,超出其他试验组约60%;球等鞭金藻氮含量80%组最快,第10d生长量超过100%试验组67%;三角褐指藻、海水小球藻、衣藻响应程度小于其他微藻。总脂积累,三角褐指藻氮含量80%组总脂含量最高,达细胞干质量的80.77%,是氮含量100%组2.5倍;绿色巴夫藻氮含量60%组最高,达细胞干质量的73.68%,是氮含量100%组3.4倍;其他4种微藻在降低氮含量后,总脂均超过细胞干质量的30%。三角褐指藻在生物柴油制备方向极具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1年夏季在黄渤海的采样调查分析了该海域网采浮游微藻的多样性,并从71个站位的采水样品与12个站位的拖网样品中分离了大量可培养的藻种。调查区拖网样品中共发现浮游微藻4门30属44种藻,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s)为主,甲藻门(Dinophytas)次之。在实验室内利用毛细管法、平板法和稀释法分离纯化获得92株可培养微藻,经分子学鉴定为19种,包括9种硅藻、3种褐藻、3种不等鞭毛藻、2种绿藻、1种甲藻、1种定鞭藻。这些可培养微藻个体较小,多为微微型藻类和微型藻类,其中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和舟形藻(Navicula sp.)既能在固定样品中观察到,又能在实验室培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梭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小型藻类虽然在固定样品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难以培养。此外,本次调查还首次在中国海域发现了Pseudobodo tremulans。黄渤海藻株的鉴定与培养不仅补充了中国微藻种质资源,还为促进微藻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8.
<正>盐度、温度和光照对藻类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盐度影响微藻的渗透压、营养盐吸收和悬浮性,温度影响微藻酶的活性和细胞分裂周期等,光照影响微藻光合作用等。本文主要研究盐度、温度、光照不同组合对耐高温角毛藻藻株生长的影响,以期找出最佳的环境条件组合,为耐高温角毛藻藻株生产性培养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藻种来源实验藻株来自于威海市微藻种质资源开发工  相似文献   

19.
细胞融合法构建EPA和DHA高产异养藻株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将富含EPA和DHA的自养微藻绿色巴夫藻和生长迅速的异养微藻四鞭藻相融合,并筛选出兼养的融合藻株,融合藻株的聪 脂,EPA,DHA和EPA/DHA等各指标均比异养亲本四鞭藻有较大提高,在兼养条件下生长速率高于亲本微藻,脂肪酸组成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而在异养条件下以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相似文献   

20.
微藻高密度培养中的生长指标和适应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雨生红球藻为材料,利用5cm光径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在室内人工光照、通气条件下,建立高密度培养体系,探讨了微藻高密度培养中的生长指标问题。结果发现,表述微藻生长的传统指标出现失真现象。如在高密度培养生物量增加时,叶绿素含量或细胞数目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干重指标反映的生长信息相背离,甚至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密度增高,细胞间的互相遮蔽作用加剧,单个藻细胞所能获得的光能逐渐减少。细胞在适应光能减弱的过程中,无论藻细胞体积大小还是单个藻细胞叶绿素含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建议评估高密度体系中微藻细胞的生长状况时,应当充分地考虑高密度效应对藻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从对多种生长指标的综合分析中获得正确、客观的生长信息。同时,作者还发现微藻细胞群体和个体之间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高密度适应机制,协同适应机制和争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