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查找的新疆1995—2016年的旅游业相关数据,建立以生产总值、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为指标的VAR模型。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新疆经济发展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旅游业与新疆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显示,新疆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发展存在Granger单向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说明,新疆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有长期促进作用,但旅游业对新疆经济发展的作用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熵的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情况,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庄浪县1997—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原理,分析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12年,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式趋势变化,表明各区域的土地利用系统仍处于较大程度的开发中。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例的高低,是影响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主要因素。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产业结构是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1—2004年的数据,对新疆农业总产值与农业信贷余额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实证分析,以便对过去十几年来农业信贷投入的效率做出评价。基于协整分析并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新疆农业总产值与农业信贷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的样本区间内,新疆农业总产值与农业信贷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新疆农业信贷投入对农业总产值有着正向作用,长期弹性达43.96%。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农业信贷不是新疆农业总产值的Granger原因,说明农业信贷虽然对新疆农业总产值有正向作用,但还没有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2000-2014年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2000—2014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2000、2014 年2 期影像资料,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方向及景观格局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究区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除水域外,其余各类土地面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未利用土地不断减少,耕地先减少后增加,其余5 种地类逐年增加。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0.75%~7.64%之间,总体呈现流域北部大于流域南部,湖滨区大于山区的特征。(2)研究区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有23 种,面积共18834.3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2.15%。土地利用变化集中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五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位于青龙镇和龙街镇。(3)研究区景观破碎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各利用类型面积更趋于平均化和多样化。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影响强烈,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研究利用Eviews 8.0 软件,采用Chow检验、ADF检验、协整分析、AIC准则以及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旨在分析1978—2009 年间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江苏省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做出总结。结果表明:自1978 年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2 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是互为因果关系,在该阶段内江苏省经济增长主要以耕地的牺牲为代价。第二阶段(1992—2009)是单向因果关系,在该阶段内耕地资源数量减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的作用,但经济增长并不是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原因。从1978—2009 这一长期阶段来看,江苏省在这一时间段内经济增长与耕地变化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耕地面积数量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经济发展并不是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通过对江苏省1978—2009 年各阶段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对如何处理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这对今后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实际上是分析和预测现有及未来人口、乡村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趋势约束下的土地利用是否有利于生态格局的优化。利用清镇市土地利用详查及其更新数据与相关社会经济数据,运用GIS及相关统计方法和经验评估等,探讨了清镇市土地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框架,结果表明:(1)清镇土地利用动态体现为6种利用类型,但土地利用总体上仍以农业景观为主,没有形成城郊混合景观。驱动这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有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演进及土地不同用途下比较效益的差异;(2)5年间,清镇各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但增幅均已放缓,即清镇区域经济发展朝极化方向偏移。几个经济发达地区,如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和新店镇等,对于全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3)土地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框架在满足当地城乡居民对农副产品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又协调了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但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保证又未有碍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4)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开展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用定量方法分析县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其主要问题,有助于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应用熵值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对重庆市丰都县土地利用结构熵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去12年丰都县土地利用结构熵呈近似S型曲线增长态势,土地利用系统无序性增加,均质性增强。人口压力、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逐步加强的政府行为成为促进土地结构均衡的新动力,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促进土地结构熵变化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重庆市九龙坡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理,以期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分析1999-2008年10年间九龙坡区土地利用数据,阐述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借助SPSS软件对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来影响九龙坡区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结构和农民福利;影响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用地进入快速扩张时期。为了加强阿克苏地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合理进行土地资源配置。针对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特点,结合阿克苏地区2004-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判断阿克苏地区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均衡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外部因素,并将建设用地内部结构面积比例和外部因素与信息熵进行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建设用地信息熵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用地结构朝无序方向发展;建设用地外部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因素和耕地因素与信息熵呈现中度相关,是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TM影像的盐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海岸带土地资源动态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笔者以盐城市为例,利用1992年、2002年2期TM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解译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时空特征和规律。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描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同时,基于统计年鉴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和滩涂是面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园地,而滩涂主要转化为盐田、养虾池等水域类型。建设用地是面积增加最多的类型,增加速度也最快,其主要转入来源为对耕地的占用。盐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由人口的增长、政府规划与决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威胁到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经济带的空间演变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探索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典型区域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为例,基于RS技术,在对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2000年、2007年、2013年3期遥感影像监督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单一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等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13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点。研究表明:2000—2013年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较差;13年来,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耕地减少了10256.4756 km2,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耕地主要是转向了林地,从遥感影像对比发现,城市周围的耕地被建设用地侵蚀,水域的变化幅度最小;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建设用地在2007—2013年变化最为剧烈,其动态度是4.826%;区域变化方面,各地级市(省辖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汉阳与潜江的水域变化率较大,从总体而言,神农架林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山区属于生态脆弱系统类型,为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有利于城乡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用地规划。本研究以韶关市仁化县为例,通过仁化县2000、2010、2020年的Landsat TM影像,运用RS和GIS软件分析仁化县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分析仁化县2000—2020年的用地变化对土地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仁化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20年间林地、耕地和草地在研究期内总体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逐年上升,水域面积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2)2000—2020年仁化县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在0.76~0.82之间,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增加,土地利用均衡度在0.47~0.51之间,且逐年增加;(3)仁化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影响了生态服务价值的转变;2000—2020年仁化县整体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实际净增加39440.78万元;(4)在11个二级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功能价值增加趋势明显,从2000年的342416.7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80556.19万元。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区的自然资源保护、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盆地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7县、4区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采用GIS分析工具,对土地利用中与耕地相关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采集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对区域内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内耕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顺序依次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自然灾毁,它们在耕地减少中所占比例分别是83.5%、11.4%、4.6%和0.5%。针对区域耕地变化情况,提出了增加耕地的方式和可能途径,并对区域内耕地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石羊河流域1980、1995、2000、2006、2012年5期遥感影像,应用分形理论和GIS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形特征,定量分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复杂性、稳定性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总体上流域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和水域呈现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和草地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类型都具有空间分形结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性和稳定性呈现波动变化趋势。1980、1995、2000年石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排序均为:水域>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2006、2012年分维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域、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土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1980、1995、2000、2006、2012年石羊河流域总平均分维值分别为1.5296、1.5025、1.5445、1.5631、1.5676,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分形维排序为水域(1.8317)>耕地(1.5678)>林地(1.5351)>草地(1.5315)>未利用土地(1.4413)>城乡工矿居民用地(1.3411)。总平均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1083、0.0997、0.1228、0.1167和0.1186,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稳定性排序为水域(0.3317)>城乡工矿居民用地(0.1589)>耕地(0.0635)>未利用土地(0.0587)>林地(0.0351)>草地(0.0315)。通过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复杂性、稳定性以及动态变化研究,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与经济建设要求相匹配的问题,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以呼和浩特市市区为例,结合2001—2016年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变化特征,围绕经济-社会效益目标分别运用目标规划法和层次分析法对2030年用地需求方案进行模拟预测和择优,并通过CLUE-S模型对上述2种目标的优化方案进行空间模拟和最佳用地方案决策。结果表明:(1)2001—2016年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增率达到94.104%,其中增幅较大的2类用地为交通运输用地和住宅用地。(2)与现状城市用地结构变化趋势不同,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标的优化方案中,增幅最大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分别为商服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且2种方案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均衡度比2016年现状值分别高出0.259、0.462,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构成趋于动态平衡的态势。(3)2种不同效益目标优化方案的城市建设用地预测总面积有所不同,经济效益方案比社会效益方案高出30.828 km2。社会效益优化方案在城市用地结构及布局的动态平衡度上优于经济效益方案,设定其为最佳城市用地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定量分析邯郸市土地空间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异规律,采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及植被覆盖指数,从土地利用景观及生态结构2方面着手,借助1 km×1 km网格进行空间表达,阐述了2006年邯郸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邯郸市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现从中部及东南部向四周辐射状降低的趋势;邯郸市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林地聚集分布于西部山区,耕地呈环绕状分布于东南部地区,城镇住宅用地呈饼状分布,农村住宅用地呈现星罗点状分布,交通用地呈现条带及换代分布等特征;邯郸地区生物丰度指数及植被覆盖指数分布具有空间一致性,同时呈现出从中部城镇聚集区向四周边缘地区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期为土地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山东省1997—2008年各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数据,选取农耕用地、牧草用地、园林用地、水域用地、城乡居住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7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定量模型支持下对山东省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8年,山东省未利用地、耕地减少幅度较大,水域用地面积增长最显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6%;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变化较为显著,其变化动态度分别为25.85%、2.26%和-2.14%。此外,各市耕地、园地、未利用土地和牧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距悬殊,证明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该研究揭示了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建设与人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