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田温室气体N2O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1mol N2O的温室效应是CO2的150~200倍.在提倡发展“农业现代化即机械化+化学化”的模式下,农业已然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综述了农田N2O的产生机制以及影响农田土壤N2O排放的相关因素,同时从对土壤养分控制的角度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典型草原生长季内主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碳(CO2)及反硝化终产物N2的排放。采用氦环境培养-气体同步直接测定法,在不同土壤温度(5℃和20℃)和不同土壤含氧量(10%和20%)条件下,关注不同放牧处理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结果显示:不同放牧处理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速率分别为0.3~2.0μgN/(h.kg)、0.02~0.4μgN/(h.kg)、0.08~0.7μgN/(h.kg)和0.01~1.9 mg C/(h.kg),N2排放为N2O的8~17倍。由于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并未观测到不同放牧处理对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的影响。土壤温度升高和湿度增加能促进N2、N2O、NO和CO2的排放,而土壤O2含量对其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明添加绿肥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2O和CH4)排放的影响,为绿肥科学施用、温室气体减排和作物增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数据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通过“中国知网”、“谷歌学术”和“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以“绿肥”、“农田”和“温室气体”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到国内外关于添加绿肥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的有效数据137组,定量分析添加绿肥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绿肥相比,添加绿肥显著的促进N2O、CH4的排放和GWP、GHGI的提高,提升幅度分别为16.1%、45.8%和25.7%、12.9%。施用豆科和非豆科绿肥均显著增加N2O和CH4排放和GWP,施用非豆科绿肥对GHGI没有显著影响,豆科绿肥相比于非豆科绿肥能显著增加土壤N2O的排放和GWP、GHGI。不同绿肥施用措施均显著增加N2O和CH4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笔者根据历年国内相关文献,就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CO2、N2O和CH4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进行较全面的综述。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农田土壤CO2和CH4的排放通量,对N2O排放通量的影响表现为不确定性,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有一定影响,对各温室气体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5.
唐刚  廖萍  眭锋  吕伟生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作物杂志》2021,37(6):101-975
翻耕有利于秸秆还田,为了探究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措施对双季稻产量和温室气化排放的影响,在晚稻季设置浅旋耕和翻耕2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当季晚稻和第2年早稻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阐明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对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与浅旋耕处理相比,晚稻季翻耕显著降低了当季晚稻CH4累积排放量(19.04%)、综合温室效应(19.19%)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22.02%),而对N2O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影响。晚稻季翻耕对第2年早稻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无显著影响。可见,翻耕的减排效应只体现在当季。此外,浅旋耕和翻耕处理对当季晚稻和第2年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均无显著影响。短期来看,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有利于协同实现双季稻稳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6.
水稻田土壤N2O和CO2排放日变化规律及最佳观测时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水稻田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了连续观测,以探索水稻田土壤N2O和CO2排放日变化规律,确定最佳观测时间。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对N2O和CO2的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各处理水稻田土壤N2O排放日变化规律有明显差异,而CO2排放的日变化规律差异不显著。在整个观测时期内(120 h),对照处理水稻田土壤N2O的排放变化不大,且排放通量较低。施氮处理在施肥前24 h和施肥后24 h N2O的排放通量变化不明显,而在施氮肥后48~96 h内排放通量增大较显著,在96~120 h内,N2O的排放逐渐减少。各处理水稻田土壤CO2排放的日变化规律较相似,在施氮肥前,各处理水稻田土壤CO2排放无显著差异。在施氮肥后24~48 h、48~72 h、72~96 h和96~120 h观测时间段内,自当日15:00至次日9:00,各处理CO2的排放通量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施氮处理CO2的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通过对120 h内水稻土壤N2O和CO2排放通量进行矫正分析,在9:00—11:00进行观测时,CO2和N2O的排放通量与一天的平均值最接近,能够代表一天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畜牧业的发展日益加速,其温室气体排放也在增加,已成为农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领域。发达国家作为农业减排的先行者,在畜牧业减排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成为中国推进畜牧业减排工作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2、CH4和N2O是目前几种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中,农业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对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般而言,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是大气CO2和N2O的排放源,黄土高原等旱地是CH4的吸收汇。CO2排放主要包括植物呼吸作用和土壤呼吸作用;CH4排放包括有机物的还原和氧化吸收两个过程;N2O排放包括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两个过程。土壤微生物、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质地、施肥等均从不同角度影响着温室气体的释放与吸收。近些年,免耕、秸秆还田、地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免耕可以减少CO2和N2O的排放量,增加土壤对CH4的吸收量;秸秆还田和覆膜对N2O排放的影响结果尚未统一,但秸秆还田促进CO2排 放抑制CH4吸收,而覆膜促进CH4吸收抑制CO2排放。加强且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应该作为今后重点研究领域,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典型草原生长季内主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碳(CO2)及反硝化终产物N2的排放,本研究采用氦环境培养--气体同步直接测定法,在不同土壤温度(5°C和20°C)和不同土壤含氧量(10%和20%)条件下,关注不同放牧处理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结果显示,不同放牧处理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速率分别为0.3~2.0 [μgN/(h?kg)]、0.02~0.4 [μgN/(h?kg)]、0.08~0.7 [μgN/(h?kg)]和0.01~1.9 [mg C/(h?kg)],N2排放为N2O的8~17倍。由于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并未观测到不同放牧处理对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的影响。土壤温度升高和湿度增加能促进N2、N2O、NO和CO2的排放,而土壤O2含量对其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浅析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以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受肥料、耕作方式、土壤水分、温度、质地、有机质、地膜覆盖、机械化操作等多种因素影响。针对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应主要从减少排放、加强移除、替代(避免)排放等3方面着手,因地制宜,发展新型肥料、合理灌溉、科学地耕作和管理土壤,实现增产增汇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CO2、N2O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红壤旱地小麦生长季节不同施肥处理(CK、NP、NPK、NPKM、1.5NPKM)下土壤CO2、N2O排放差异。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形成不同的土壤肥力以及作物生长的差异是影响土壤呼吸CO2、N2O排放的重要因素,红壤旱地小麦季土壤呼吸CO2、N2O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小麦生长季,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土壤呼吸CO2、N2O排放通量差异显著,土壤呼吸CO2年累积排放量在8284.02 kg?ha-1~15863.48 kg?ha-1之间,N2O年累积排放量在0.37 kg?ha-1~2.04 kg?ha-1之间。各处理土壤呼吸CO2排放通量的大小变化:1.5NPKM>NPKM>NPK>CK>NP;土壤呼吸N2O平均排放通量大小顺序为1.5NPKM>NPKM>NPK>NP>CK;有机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CO2和N2O的排放(P<0.05)。土壤呼吸CO2与N2O排放分别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白蚁堆释放温室气体在不同林型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后西双版纳地区原始林和橡胶林中白蚁堆释放温室气体的差异,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常见白蚁种土垅大白蚁(Macrotermes annandalei)和云南大白蚁(Macrotermes Holmgren)为例,研究其季节性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在雨季是干季的3.5倍。西双版纳地区大面积的橡胶种植造成土地利用变化,从而造成温室效应。笔者从昆虫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后对温室效应响应的角度,解释了土地利用变化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加速了全球变暖。研究中忽略了白蚁堆自身的材料释放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季节性变化。白蚁种群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导致白蚁堆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季节性变化的因素。此结果需要结合白蚁堆本身的气体排放和去除其他影响白蚁堆气体排放的因素来进一步得到证明。土地利用变化后,同种白蚁甲烷的释放量在不同林型中的差异不显著,同种白蚁在不同林型中的二氧化碳释放量显著。土地利用变化后白蚁堆释放气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推广使用户用沼气产生的温室气体(GHG)减排量和能源与环境效益,以四川省凉山州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户用沼气项目为例,利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方法学AMS-III.R和AMS-I.C估算其GHG减排量,并对其能源与环境效益进行分析。项目涉及14个县的35656农户,研究结果显示,户均GHG减排量在1.8~2.5 t CO2 e范围内,整个项目35656口户用沼气池共带来GHG年减排量约为72898.2 t CO2e。同时,每年直接节省约2.16万t原煤使用与648万元原煤购买费用,直接年产出约1978万m3沼气清洁能源,直接减少SO2排放约288440 kg、减少NOx排放约31320 kg、减少烟尘排放约15120 kg。研究表明,农村户用沼气的使用,一方面,既能减少目前生猪粪便管理方式造成的CH4排放,又能充分利用农村沼气清洁能源,减少因煤炭使用而产生的CO2排放;另一方面,又能带来可观的能源与环境效益。此外,依据CDM方法学估算农村户用沼气项目GHG减排量,能为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报告、验证(MRV)提供量化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氧化亚氮(N2O)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农田生态系统是人为N2O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人为排放的30%。明确我国农田N2O的排放特征、关键过程与影响因子,有助于因地制宜制定减排技术途径及行动方案。氮肥施用是农田N2O排放的关键因子,国家统计数据发现,我国农田氮肥用量在2001-2007年呈上升趋势,之后趋于稳定,2014年开始下降,其中华东地区用量最高;农田N2O排放总量也于2015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出现下降态势,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文献综合表明,农田N2O排放主要由土壤反硝化过程主导,人为氮素添加是决定排放高低的首要影响因子。基于上述结果,在选用氮高效作物品种降低土壤N2O排放的前提下,华东等施肥量高的地区可采取优化施肥比例、增施缓控释肥等途径,实现氮肥增效减量减排;在设施农地和果园等田间设施条件较好的农田,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增效减排措施;在作物多熟种植地区,除了氮肥减量减排外,还可增加豆科作物布局,采用禾豆轮作等减排措施。最后,对农田N2O减排的科技创新和政策创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完善农田N2O减排理论、创新智慧农业及高效施肥技术、健全碳监测评价体系以及碳减排激励政策与机制等,助力尽早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基于资源环境管理角度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由传统经验施肥向科学计量施肥的转变,既能为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满足农民对合理施肥、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又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幅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起步于2005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经8年的发展,实现了由试点到巩固再到普及的历史性跨越,各地主要以不同区域、作物2条路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过程中初步摸索出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模式,并带动了与科学施肥相关的技术推广、配肥加工、配肥产品销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相应的人才需求。但还存在推广环节薄弱、技术的农作物覆盖范围窄、撒施、表施、浅施等粗放施肥方式较为普遍等问题。因而建议今后逐步解决企业参与问题;尽快建立和完善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的施肥技术体系,加大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有效的技术指导、农化服务模式。土壤测试仪器设备、小配方肥研制及其针对性施用和农化服务机制等的完善,将会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全覆盖以及配方肥的规模化生产,逐步以低碳农业取代传统高碳农业,切实推动农业转型的跨越性发展。运用适宜的资源与环境管理手段,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到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减排的碳交易活动中,既为高边际减排成本排放源提供全新的减排途径,也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排的农民带来了双重经济效益,从而扩大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面积,为中国农业减污减排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油菜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不同施肥方式对油菜田温室气体CO2排放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农民改善施肥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本研究以巢湖油菜田优化施肥(YH)、秸秆施肥(JG)、习惯性施肥(CG)和不施肥(CK)4种施肥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菜生长期间的CO2的排放通量,同时对土温、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进行测定。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处理对CO2的排放有较大影响,其中CK处理的CO2排放通量最小;不同施肥方式对CO2的排放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10 cm以下深度的土壤温度对进行JG的油菜的CO2排放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对温室气体CO2的影响只有与秸秆施肥(JG)的处理呈显著负相关性。并认为在这4种处理中YH施肥是最值得推广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林业生态建设周期长、投入大、碳汇效益产出效率低的现状,笔者从资金、技术、制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下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障碍,并结合实际提出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充项目方法学、探索减排量预售制度、提高项目业主抗风险能力等建议,以期为促进林业碳汇项目增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笔者旨在对其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为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结果表明:安徽省2005、2010、2012、2014年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折合二氧化碳当量(CO2 e)分别为3916.97万、3246.90万、3182.70万、3313.20万t,CH4、N2O各占一半左右;其中又以种植业为主,约占70%左右。种植业的排放量相对稳定,4个年度的上下变化约45.11万t,仅占2012年种植业排放量的1.85%,这是由于安徽省的种植业从种类、规模到产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养殖业排放量变化则非常大,2005年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份,这是由于安徽省农业生产模式由畜力向机械化转变、耕牛存栏量大幅度减少造成。随着奶牛、肉牛存栏量的增加,养殖业的排放量呈增长趋势。综上,安徽省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发生较大的增加,有效措施应该采取起来以抑制畜牧业排放量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