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附石的树木盆景在盆景作品中是较常见的一种,成为一种模式,为广大盆景制作者和欣赏者所钟爱。对于这类盆景,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具有和谐美,即树与石的搭配要和谐。若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这件作品就是失败的。贵刊1993年第11期彩页中一盆题为《孤松盘桓》的榆附石  相似文献   

2.
乱伐乱挖野生树桩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唾弃。而用园培办法制作盆景,既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又有利于对植物适时修剪定型,一举两得。照图《山畔秀色》朴树附石盆景,是笔者经六年从朴树苗附石园培而成的。经过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榕树盆景的奇特美,已被人们认同(见李志远、思翔文《中国花卉盆景》2000年4期、2002年7期)。树根在附石盆景中有“改”石,固石、代座的作用,亦有艺友介绍(见谭芉或文《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5期),榕根的张力,也应引起我们关注。我多年培育榕桩,发现榕根钻出盆底排水洞后,增粗较快,有的  相似文献   

4.
盆景的附石与配石,概念不同,意义迥异,制作有别。附石是盆景制作的一种型式;配石是在盆景制作的过程中,桩材与景物发现有空白添缺的地方,用石块配置,使构图完整,是补不足的一种手段,并非盆景艺术的一种型式。概念明确了,要探讨的是,山松盆景的附石与配石,皆因山松有难度,有风格,难在附之不易,容易死亡;风格在于山松的个性和内涵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盆经典的岭南附石盆景,曾多次在盆景大展中获最高奖。它树石相依,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石上树木曲伸有度,生长繁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6.
附石盆景,作为盆景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形式,有着它自身的优势。首先,它不择树种,绝大多数盆景树种都可以附石;其次,由于有石材的衬托,所以对树木的桩形不象对树桩盆景那样苛求;尤其可贵的是适宜扦插苗木的盆景创作,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繁荣盆景事业的一条可行之路。正因上述优势,附石盆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各地盆景界的作品看来,附石盆景的数量还是不及其它组合盆景(如丛林式、水旱盆等)。考查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附石盆景的制作难度相对较大,对技术、技巧的要求较高,使一些缺乏经验的爱好者望而却步:二是按照常规来制作附石盆景需时较长,一般在树桩附石后,让根系衔石而生,附着稳固,都要经过3~5年的埋土栽培。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对此也深有感触。往往在选中石材后,对树桩的选择颇费踌躇:桩形好的,根系不一定与石材相配,还须先埋土定植,培育根系;有的树桩根系能较为合理地附石,而枝形与石材又不尽协调,附石后还必须重新调整枝形,进行养护。这便是让初学附石盆景制作者感到好的树桩可遇不可求的缘  相似文献   

7.
墨农近几年来,笔者几经实验,初步摸索到树木快速提根附石的方法,并于1991年8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发表。之后,笔者继续对上述方法进一步实验,证明采用快速提根方法,对附石盆景的批量化、规格化生产颇具潜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1993年第11期的“盆景欣赏”栏里登载了盆景《孤松盘桓》(榆附石)的图片,此盆景造型奇特,构思奇巧,可以看出制作者确实花了不少心血。但从整体效果看,依我愚见,仍有些欠缺。  相似文献   

9.
一盆形态动人,意境深邃的树木盆景,其根的艺术表现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附石盆景中,树木的根大部分裸露于石上,根的艺术效果则更为突出。因此,在制作附石盆景时,除对石材和树桩的择优选用以及在干枝的造型上下功夫外,更应着意在营造和使用根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根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附石盆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海西的土地上 榕石盆景立世 如果说大自然的榕石景观是睿智的老人,那么盆盎之中的榕树附石盆景必是热血青年了。  相似文献   

11.
凡是名榕树附石景点,必有历史;凡是古榕树附石景致。必有故事;好的榕树附石景色,必有人文景观;美的榕树附石盆景.必能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榆树盆景在每年翻盆时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剪出一定的较粗根系。将其扦插极易成活,经培养可制作附石盆景。栽植2年后的小榆根。榆根较大缺点为上部粗、下部细,直接制作盆景有局限性,造型不理想。可考虑以石遮干,制作附石盆景。任何石料均可选用但以孔多(能穿根)、皱多(能附根)造型较好为上。中,将一较大榆根倚植于石头右侧(可用软金属丝或带子将其固定)。(反面),尽量利用石上的洞穴将树根穿过,增加成型后的趣昧性。有条件可植于园中养坯,如为长石可用瓦片等将其包围后再填土,使根须向下生长。 这是一盆种植有7年的榆树扦插根附石盆景。取名《峡…  相似文献   

13.
附石盆景,是把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最能表现自然山水的风貌。要制作一盆附石盆景并不难。我介绍的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不妨请君一试。选用的材料,软石硬石均可。  相似文献   

14.
每当面对那造型奇趣的附石盆景时,总会心情愉悦,其乐无穷,疲劳烦恼一并消除。那块玲珑石似危岩横空;而附石而生的绒针柏则轻盈飘逸;几只姿态各异的猴子,栩栩如生,活泼可爱。一幅大自然情景的立体画,令人心醉(树连石高20厘米,盆长14厘米,石种:太湖石)。其实这类附石盆景的制作并不难,关键在于构图。单论盆景而言,由石、树、摆件、盆组成。选一块形态清瘦透漏的石材,  相似文献   

15.
附石盆景是中国盆景中的一门传统技艺,它通过树与石的互相依附,紧密配合,去开拓盆景艺术的表现范围,增强盆景的表现力。柽柳作为河南盆景的地方树种之一,在历次盆景展出中受到盆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张瑞堂先生的《丰收在望》开创了柽柳“垂枝式”盆景的先河,王选民大师又进一步深化,细作了柽柳的“垂枝式”,使柽柳得到了升华。除做“垂枝式”外,柽柳还可作“仿松式”、“朵云式”、“自然式”等等。  相似文献   

16.
要创作一盆别具一格形神兼备的附石雀梅盆景,我以为应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景以石为主。附石盆景首先要选石,石劣景劣,无石不成景。我处居佛山,以英德所产的石灰岩石(英石)为首选。不论中花大花黑英花英和石色之深浅,只要是瘦透漏奇,有石气又有较粗深坑埝(能附上树根)者,都可采用。《芥子园画谱》有云:石观三面。当然四面都有观赏价值更好。也不论是千峰竞秀或独石呈奇,均以一石一树成景为上品,拼石拼树造景则次之。但话虽这么说,实在是好桩非易得,  相似文献   

17.
盆景《大江东去》(见右下图),近看是石,远看似浪,汹涌澎湃,气势奔腾。作者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盛定武先生。作品在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树木附石盆景的生命力,突出地表现在其艺术效果上。它犹如简笔写意画,寥寥数笔,韵味无穷。它的魁力不仅能以其对顽强生长在崖壁石隙或峰峦岩巅的树木形象的夸张和特写,引人入胜,给人情趣;而且能使人从中领略巨蟒腾空的气概、临危不惧之胆略、迎风挺立的精神、坚韧不拔之毅力等等。树木附石盆景创作的关键,在于提根附石之技法上。为了加速树木附石盆景的创作进程,更充分地展示其生命力,探索树木的快速提根附石技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现将本人近年在探索这一课题中的肤浅做法和体会总结于下、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在榕树盆景的制作中,不管是选桩挑根,或植后提根、露根、或嫁接靠接补根,其目的都是为了展现树根特有的形态美和气质美。而附石榕树的根系,则能最容易、最全面、最彻底体现盆景的根网美。  相似文献   

20.
张夷先生说:"盆景是能讲话的,也是可以写的……写出一个新艺术环境……"这件附石盆景《乡土情韵》(见《中国花卉盆景》2009年第4期封底,马树萱制作),体现了一种快活的情绪和诗歌的精神。这种情怀使得加工后的石头改变了单一、偏执、冷酷、坚硬……的个性,成为和谐的"肢体",出现"物化"的力量。得用使然,石头回报以"角色"的忠诚,承担起一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