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5种药剂防治柳蚜的试验结果表明,申农(2.5%乐氰乳油)3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树冠喷雾,防治效果最佳,喷药后2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6.5%和97.1%,喷药后7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9.6%和100%;其次是2.5%好乐士2 500倍液、绿富隆乳油2 500倍液,树冠喷药后7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5.7%和97.9%,这4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柳蚜的替换药剂.  相似文献   

2.
玉米红叶病的病源和传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红叶病是我国近年来玉米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为了明确病源,为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对玉米红叶病的病源和传播途径进行了研究。 一、984年从玉米红叶病发生严重的河南省农科院小麦地采回小麦黄矮病病株标样、利用室内隔离饲养的麦二叉蚜(Shizaphis graminum),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禾缢管蚜(Rhopa losiphum padi)和玉米蚜(Phopalosiphum maidis)等4种无毒蚜群体在15-18℃饲毒2天,饲毒后按每株接5—10头蚜虫,於21℃接种5天,喷药去虫后移放温室生长。结果发现用玉米蚜接种的植株发病,但其潜育期较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选用50%抗蚜威超微可湿粉剂防治套袋翠冠梨黄粉蚜,用3组不同处理,即I组套袋前3d、套袋后25d、套袋后48d 3次都进行了50%抗蚜威超微可湿粉3000倍喷药防治。II组只进行前2次喷药防治,III组进行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喷药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I组与II组、III组与对照相比都有极显著性差异,对套袋翠冠梨黄粉蚜防治效果最好的是I组,且这种方法减少了喷药次数,降低了农药成本,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漂浮烟苗规模繁育烟蚜茧蜂僵蚜的最佳收集时机及收集和包装方式,为僵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低密度(25株/盘)漂浮烟苗繁蜂方法,在僵蚜大量形成期,逐日调查统计僵蚜及其羽化数量,分析总僵蚜与有效僵蚜间的关系;在有效僵蚜形成高峰期,采取不同的僵蚜收集(毛笔、试管刷和电动僵蚜刷)和包装(僵蚜盒、僵蚜卡和僵蚜叶片盒)方式,测试不同收集方式的收集效率及其对僵蚜的损伤率、不同包装方式对僵蚜羽化和成蜂扩散的影响.[结果]接蜂后第11 d僵蚜快速形成,第18 d达最大值(23800.34头/盘),其羽化率也达33.49%,有效僵蚜只有15830.17头/盘;而接蜂后15~17 d羽化率在10.00%以下,有效僵蚜保持在20000.00头/盘以上;采用电动僵蚜刷每人每天(8 h)可收集僵蚜40700.00头,其羽化率为86.67%;采用僵蚜叶片盒和僵蚜盒方式包装僵蚜,其羽化率分别为93.92%和83.31%,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僵蚜卡包装僵蚜,其羽化率为66.72%,与对照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20~30℃条件下以25株/盘的漂浮烟苗繁蜂,接蜂后第15~17 d的僵蚜利用率较高,为僵蚜最佳收集时机;采用电动僵蚜刷收集僵蚜的效率高、损伤低,能更好地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僵蚜包装成僵蚜叶片盒和僵蚜盒对僵蚜羽化和成蜂扩散均无显著影响,是僵蚜适宜的包装方式.  相似文献   

5.
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药剂10%吡虫啉(imidacloprid)WP(山东泰诺药业有限公司),3%啶虫脒(acetaniprid)WP(山东聊城市鲁西圣力化工有限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alphacypermethrin)EC(天津市华宇农药有限公司)。(二)供试作物小麦(wheat)。(三)防治对象小麦穗蚜(wheataphidat-spike)。小麦穗蚜主要为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茎瘤芥3种蚜虫的取食特性及适应性,利用刺吸电位图谱(EPG)技术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在茎瘤芥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3种蚜虫的繁殖力.结果显示:1)桃蚜和萝卜蚜均产生9种波形,为np波,A波,B波,C波,pd波,E1波,E2波,G波和F波;甘蓝蚜仅产生其中7种波形,不产生G波和F波. 2)甘蓝蚜和萝卜蚜在韧皮部之前的刺探(C波)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桃蚜,桃蚜和萝卜蚜在韧皮部(E1波,E2波)吸食营养物质的次数显著长于甘蓝蚜.桃蚜在木质部取食水分和无机盐(G波)的次数及总持续时间显著高于萝卜蚜. 3种蚜虫pd波数量及总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从个体取食特征来看,甘蓝蚜和萝卜蚜多半时间耗费在韧皮部前的刺探(C波),桃蚜在韧皮部(E1波,E2波)吸食汁液花费了更多时间. 4)萝卜蚜的产仔量最多(116头),其次为桃蚜(85头),甘蓝蚜繁殖力最弱(65头). EPG分析表明,3种蚜虫对茎瘤芥拥有各自不同的取食策略.综合而言,从取食行为来看,桃蚜对茎瘤芥的适应性最强;繁殖力实验明确了萝卜蚜具有较强的适应潜力.  相似文献   

7.
多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试验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周琼  梁广文  曾玲  沈叔平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356-1360
 测定了 6 3种植物茎叶或果实的乙醇提取物 (浓度 0 .0 1gDW·ml-1)对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的忌避作用。结果表明 ,大多数试验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均有明显的忌避效果。其中 ,苍耳XanthiumsibiricumPetr.etWidd .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忌避率分别为 0 .4 81和0 .5 5 7,产后代数比对照降低 39%和 6 3.5 % ,桃蚜、萝卜蚜的种群趋势指数仅为对照的 2 9.1%和 11.3% ;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Schott .植株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忌避率分别为 0 .4 5 2和 0 .6 15 ,产后代数比对照降低2 4 .5 %和 6 4 .1% ,桃蚜和萝卜蚜的种群趋势指数仅为对照的 33.3%和 14 .9%。对蚜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一年发生多代,年中春夏、秋两次发生为害高峰,秋季发生规律是:9月中旬开始增殖,10月出现全年第二次发生为害高峰。苹果采收后喷药防治,不仅控制秋季苹果绵蚜为害,还可大大压低越冬绵蚜基数,控制来年为害。 1994年我们进行了40%蚜灭多乳油防治苹果绵蚜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麦穗期蚜虫是我地小麦上的的重要虫害.前期以麦长管蚜较多,后期禾谷缢管蚜为数逐渐上升,在高峰期占90%以上.1979、1980年我们采用敌敌畏毒土熏蒸小麦穗期蚜虫,收到良好的防效.采用南通农药厂生产的80%敌敌畏乳油,在扬麦3号灌浆乳熟期,按规定药量,加水3~4斤,用喷雾器喷洒在半干细土上.一般于下午5时后对准麦穗均匀撒施.设不防治为对照区.喷药前定株挂牌,检查各小区活虫数.施药后检查植株上活虫,计算校正减退率.  相似文献   

10.
桃蚜茧蜂繁殖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桃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的大量繁殖及大棚应用技术.结果表明,(24±1)℃条件下,在盆栽萝卜植株上,1头成桃蚜(Myzus persicae)经10d可繁殖270头蚜虫,每头雌蜂平均产卵160~200粒,平均寄生桃蚜130.4头,可获得僵蚜102.1~141.6头,收集的僵蚜经低温处理后羽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桃蚜茧蜂的大量繁殖采用5室繁蜂法,每10d理论上可生产蚜茧蜂近万头,用于繁蜂的萝卜每株可获得僵蚜657~1895头,平均每株1182.6头.大棚释放蚜茧蜂后,寄生率从放蜂前的0.05%上升到97.3%,平均每株蚜量从放蜂前的36.7头下降到1.36头,有蚜株率从放蜂前的34%下降到7%,基本控制了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昆明地区菜蚜新蚜虫疠霉发生流行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对云南省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菜蚜种群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发.生流行的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是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3种菜蚜的病原真菌,在昆明地区蔬菜生态系统菜蚜种群中周年发生,对菜蚜种群自然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从1~12月,新蚜虫疠霉均自然感染3种菜蚜,感染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春末秋初,其中6、7、8月份自然感染率达最高,分别为43.36%、52.56%和59.94%(2003年)和45.86%、54.78%和61.76%(2004年).新蚜虫疠霉感染死亡蚜虫除无翅蚜外,有翅蚜也表现出较高的感染死亡率,其中以无翅蚜感染死亡率高于有翅蚜,无翅蚜和有翅蚜分别为82.04%和17.53%(2003年)与83.54%和16.46%(2004年).新蚜虫疠霉对不同种类菜蚜自然感染的相对多度顺序为桃蚜>甘蓝蚜>萝卜蚜.  相似文献   

12.
农药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种防治松突圆蚧常用农药对花角蚜小蜂成蜂的接触毒性测定结果表明,25%喹硫磷、4.5%高效氯氰菊酯、40%喜蚧束和40%毒死蜱对花角蚜小蜂成蜂均有很高的毒性,而10%吡虫啉对其毒性相对较低;试验表明,喷药3 d后各农药对成蜂有很大的杀伤力,喷药10 d后各农药对成蜂基本没有毒性;5种农药对花角蚜小蜂出蜂的影响表明,40%喜蚧束、40%毒死蜱和25%喹硫磷对花角蚜小蜂的影响最大,未见成蜂羽化,而10%吡虫啉的影响相对较小,出蜂数约为对照组的1/2。林间试验表明,40%毒死蜱1 500倍液对花角蚜小蜂林间定殖及其种群数量影响较大;10%吡虫啉1 000倍液对花角蚜小蜂林间定殖及其种群数量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松突圆蚧重度发生的林分,应在施药后10 d放蜂;在花角蚜小蜂已定殖的松突圆蚧重度发生林分施药,应选用适当浓度的10%吡虫啉,避免对花角蚜小蜂定殖及其种群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桑葚中抗蚜威残留量分析方法。桑葚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抗蚜威在1.00~50.00μg·L~(-1)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方法检出限为0.10μg·L~(-1),定量限为1.00μg·L~(-1),平均回收率为89.3%~97.4%,精密度为2.50%~5.77%。该方法适用于桑葚中抗蚜威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苜蓿蚜虫田间药剂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4种杀虫剂防治苜蓿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药后3 d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BNO乳油1 5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94.3%和91.3%,喷药后10 d天敌瓢虫的减退率分别为36.0%和29.6%,建议在生产中交替使用这两种药剂;40%氧化乐果乳油(700倍)+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混剂与0.9%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喷药后30 d的防效分别为96.0%和74.0%,喷药后10 d瓢虫减退率分别为87.5%和47.4%.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表明,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有翅型出现的百分率与生殖温度、生长温度、母蚜类型、寄主叶老化有密切关系.将在15℃恒温下由无翅成蚜出生的萝卜蚜饲养在15℃,20℃,25℃恒温下,有翅蚜率分别为 69.2%,58.6%和33.4%.当生殖温度为15℃,生长温度为25℃时,有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11.8%)显著低于无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33.4%).当生殖温度为20~25℃时,有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仅为4.7%~6.9%.在老化叶片上出生和生长的蚜虫的有翅型率高达93.1%,若将新出生在老化叶上的若蚜转移到嫩叶上生长,有翅蚜率降为22.3%.在20~25℃恒温下,有翅蚜若蚜期为8.0~9.8 d,有翅成虫寿命17.6 d,每雌产蚜37.9~39.0头.  相似文献   

16.
选择4种药剂,6个处理对苹果黄蚜(Aphis pomi)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处理和52.25%农地乐乳油2 000倍处理均对苹果黄蚜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第7d防效仍达90%左右,田间表现效果非常明显.2.5%功夫乳油1 5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和48%乐斯本乳油2 000倍3个处理的防效一般,药后第3d防效为88.66%~89.03%,田间持效期以3~7d为宜.功夫2 000倍处理的防效较差,最高防效仅为71.23%(药后第3d),生产上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17.
麦蚜是阜阳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为害,以成、若虫吸食叶片、茎秆、嫩穗等的汁液,穗期为害最重。严重发生时,不仅可造成小麦明显减产,对其品质也有很大影响。近年来,麦蚜虫在阜阳市麦田有发生加重的趋势。笔者在此对该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作一介绍。1麦芽发生规律1.1麦芽种类和分布麦蚜苗期以麦长管芽(占田间蚜量的80%)和无网长管蚜为主,禾谷绩管蚜少量发生,为害盛期在4月上、中旬。穗蚜优势种前期为麦长管蚜(占穗部蚜量80%以上),此期禾谷绩管蚜主要在下部叶片上繁殖为害。随着下部叶片枯死和麦长管蚜的迁飞,禾谷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豌豆蚜对吡虫啉抗性产生的规律,为防治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危害提供科学的施药方法.【方法】采用带虫浸叶法测定了吡虫啉原药对豌豆蚜相对敏感种群的毒力,并通过喷雾法测得豌豆蚜的抗性倍数,根据不同处理D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得出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s)比活力.【结果】抗性筛选过程中随着LC_(50)的增大,豌豆蚜体内AChE比活力达到19.25μmol/(min·mg)和23.03μmol/(min·mg),活性比升高为1.98和4.11;CarEs比活力达到29.29μmol/(min·mg)和32.03μmol/(min·mg),活性比升高为2.76和2.34,豌豆蚜对吡虫啉的抗性也逐渐增强.【结论】随着筛选代数增加豌豆蚜对吡虫啉的抗性逐渐增强,AChE和CarEs解毒酶活性均有显著增加,AChE和CarEs在豌豆蚜对吡虫啉抗性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油菜一生巧防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蚜虫威胁着油菜的一生,如果防治不力,会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在油菜的各个生长期防治蚜虫显得十分重要。1.苗期蚜虫多在叶背吸食汁液,造成菜苗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这时要狠治、根治。可用40%乐果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多次喷杀。苗期在移栽前两天清晨露水未干时还应喷药一次。移栽前最好将秧苗放在40%乐果2000倍液中浸2 ̄5分钟,以防蚜虫随苗带入大田。2.越冬期如果秧苗带蚜虫移栽至大田,则萝卜蚜的若蚜就会潜伏在心叶内越冬,桃赤蚜一般躲伏在贴近土面的菜叶背面过冬。这时可用40%乐果100毫升兑水75公斤,或用5%马拉硫磷…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寄生、发育、存活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气候箱内测定了5种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寄生、生长发育、存活以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间丽蚜小蜂的寄生率差异显著,5种寄主植物中,丽蚜小蜂在番茄上的寄生率最高(84%),其次为菜豆、烟草、棉花,黄瓜上寄生率最低(26.9%)。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的生长发育、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有较大影响,寄主植物间差异显著,但对其存活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