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业务需求,针对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两种系统结构的特点.对基于这两种系统结构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各自的优劣做出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以选择适合当前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行为主体决策机制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体构成多元化,用地需求、用地动机呈现多样化,土地利用规划行为更加复杂。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较少从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分析,在规划中缺乏对土地使用者的用地心理、用地动机、用地偏好、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特征的了解,对土地使用者转换土地用途的行为机理不清楚,从而导致规划缺乏行为管理的针对性和激励机制。拟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主体行为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行为决策、行为组织和行为控制,从理论角度对基于行为主体决策机制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潘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5):314-320
以山西省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为例,采用三维建模法和可视化分析法,将电子沙盘技术与相关规划数据结合,利用ArcGIS和skyline等软件实现土地利用规划演示系统的构建,形成一套成本低廉、易于复制的技术流程,增强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生成三维电子沙盘和叠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来开发土地利用规划演示系统,经济效益优于平面规划演示平台,能够有效改观规划成果的视觉效果,提高原有数据的利用率,便于专家领导及相关公众直接参与和评判规划,其他地区也可以得到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土壤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和解决农业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建土壤信息系统(SIS)是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以安徽省为例,采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技术,并从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的功能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安徽省1:50万土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相似文献   

5.
田水松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504-508
研究目的:为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提出管理一体化土地利用规划思想的含义、三个特征及辩证关系。研究结论:管理一体化土地利用规划思想是指导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行之有效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黄楼村村庄规划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河南省商城县双椿铺镇黄楼村为研究实例,针对黄楼村村庄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根据村庄节约集约建设标准,将节地理念贯穿到整个村庄规划中,通过规划手段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结果表明,通过规划前后的对比,黄楼村建设用地节地效果显著,规划前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41.35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205.52 m2/人;规划后建设用地面积为19.14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88.55 m2/人,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22.21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116.97 m2/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大提高,为同类村庄规划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为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结果:提出管理一体化土地利用规划思想的含义、三个特征及辩证关系.研究结论:管理一体化土地利用规划思想是指导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行之有效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8.
收集与太湖渔业资源相关的空间数据,并存储于由ArcSDE和SQL SERVER建立并配置的空间数据库中,利用MapGuide实现太湖渔业资源空间数据网络共享,太湖渔业资源信息系统具有电子地图浏览、图层管理及空间数据查询和分析等功能。该系统的成功开发,可以扩大太湖渔业资源的辐射面,为渔业规划的制定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壤资源信息系统(SRIS)的形成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的剧增、土壤的退化和环境的恶化,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核心。由于土壤资源信息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土壤信息和相关信息,因此,利用GIS技术建立土壤资源信息系统是近年来普遍的趋势。概述了土壤资源信息系统(Soil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 SRIS)的概念、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介绍了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在数字化制图、土地资源评价和环境保护、水土流失、“精作农业”各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中国的土壤资源信息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焦广斌  师红利 《种子世界》2021,(7):0129-0131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日常饮食安全。而作为我国三大农作物之一,玉米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现如今,我国各地区都在不断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步伐,玉米栽培面积呈现出了逐年递减的趋势,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提高玉米栽培的质量与产量成为了重点研究内容。其中,密度与施肥的科学性是影响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这两方面内容的研究,对于提高玉米产量而言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此本文结合铜川市耀州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玉米种植密度与施肥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相关解决对策,以此来证明密度与施肥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借鉴国内PSR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建立了基于改进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线性加权法及障碍因素诊断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对玉门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结合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建立的基于改进PSR模型的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相吻合。(2)2001—2010年玉门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综合指数由0.2510上升到0.7027,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等级由“不健康”逐步转变为“亚健康状态”。(3)阻碍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改善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系统响应和系统状态方面,主要因子包括建设用地比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增长率、人均建设用地、土地违法案件处理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等。(4)提高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必须依据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评价结果,坚持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农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即产业结构发展引导的村域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由研究可得,土地利用规划中需改革规划思路,突出产业空间结构引导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的战略性地位。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结合湖南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2)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东到西逐渐降低;(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集约度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以安阳市为例,探讨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联关系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结果,将安阳市划分为了6个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建议性措施,协调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为规划环评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生态适宜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精明增长是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规划界最流行的时髦概念,总的来说,精明增长是一种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紧凑式城市规划发展模式。本文是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背景下结合栾川县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实际,阐述了“精明增长”理论对栾川县城镇空间扩展的启示,以及在栾川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要素,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如何优化土地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以保定市为例,基于2000-2008年的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Wildlife management, surface mining, and regional planning historically have had conflicting missions. The cooperative public/private venture which created the Robinson Forest and Cyprus-Amax Wildlife Management Areas is presented as an example of how a regional perspective encourages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Functions. Wildlife management areas, as either an interim or final land use. are shown to incorporate development concepts which benefit the general public, the coal industry, and the environment. Examining the regional pattern or wildlife management areas and refuges confirm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subject site for this us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attern of mined lands can be studied to identify other sites with potential to provide linkages between wildlife habitat areas and encourage reclamation of such sites to the “fish and wildlife” postmining land use. Such reclam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pursued within a long-term planning framework.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recreate specific habitat types on drastically disturbed land and planning is needed to assure that sensitive habitats or species arc located away from zones likely to undergo future development. Us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o integrat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ould make such studies more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和落实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抓手。研究围绕建立和落实用途管制制度的目标提出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整体框架、层次与组成、功能与内容,以期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现行的空间规划体系、发达国家的空间规划体系、我国“多规合一”的试点成果和围绕落实用途管制制度的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思路与框架等。[结果]研究表明我国现行的空间规划体系存在众多问题,但可以通过构建更为科学的空间规划体系予以解决。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成熟做法和吸取我国“多规合一”试点取得的经验。围绕落实用途管制制度构建“全国——省级——地级——县级”四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规划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每一级的规划是基于落实用途管制制度且对应于该级政府事权和相关部门事权的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全域性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基础性规划,是划定“用途区”的规划;“专项规划”是落实用途管制制度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而编制的部门性规划,是“用途区”的保护和开发的规划。[结论]研究坚持“层次清晰、功能明确、上下衔接”和“宏观、中观、微观,远期、近期,刚性、弹性”相结合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构建了基于落实用途管制制度的空间规划体系思路和整体框架、层次与组成、功能与内容,这将为国国内空间规划体系和落实用途管制制度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展示悠久的中国农业生态智慧,推动“生态智慧—生态实践—生态文明”的融合共生,通过对历史典籍资料和传统农业实践的文献分析和归纳演绎,总结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及其规划思维。研究表明:因天时、就地利、重人和体现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整体生态观念、时间循环思维和要素统筹思想是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思维外在表现。在今日城乡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中要树立整体思维,通过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空间分配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控制线划定为未来的空间布局打下基础;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战略性留白实现城乡发展的增值。在土地和人口要素统筹中,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管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利用是小尺度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实践活动,但对于理解和推进今日的规划实践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为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实现提供前期研究。借助Mapinfo与VBA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建立潜力测算模型。通过区域权属图库的快速构建、区域地形条件、区域农民收入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潜力测算,借助GIS实现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并对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分析。笔者研究将河南省划分为十个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区,确定了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同时确定了河南省五大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