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细条病是国内水稻检疫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我处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且发病时间逐年提早,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为了估测病害造成损失情况,我们连续两年进行了病害发病程度与损失关系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调查内容和方法:以汕优63为调查品种,分别在成熟期对未受害叶、倒一叶、倒二叶、倒三叶受害分级进行调查,其方法在同类型田按不同病级测产损失,按级各取样稻穗1000株室内考种,分别记载各级实粒数、空秕率、结实率、千粒重,并进行比较测定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水稻检疫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我乡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且发病时间逐年提早,发病面积不断扩大,造成损失严重,为了估测病害造成损失情况,我们连续两年进行了发病程度与损失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水稻纹枯病是南通地区水稻上最常见病害之一,病害可以从水稻秧苗期一直危害到穗期,在抽穗前后达到危害盛期。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更新,栽培措施的调整以及气候等一系列因素的改变,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最近3年发生程度均达偏重以上,其中2010年造成稻谷损失2.7万吨,占全部损失的71%,所造成粮食损失远远超过其它病虫害,成为影响我市水稻最重要的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市水稻安全生产。笔者近年来对全市水稻纹枯病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初步摸清了其发病特点,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为科学开展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剪叶模拟试验,测定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为害情况,验证水稻被该虫为害后的自然补偿能力。结果表明,在当地一般种植密度和肥力水平下,分蘖盛期宜香752品种受害程度≤50%,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在分蘖盛期前受害,水稻自身具有较强的自然补偿能力。孕穗末期受害程度在10%~50%,水稻减产6%~16%,对水稻产量有明显影响;水稻进入孕穗末期,叶片受害程度达到10%以上,对水稻产量造成损失。因此,孕穗末期应及时做好稻纵卷叶螟防治,以减少水稻损失。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1987~1988年在本县联合乡分别调查9块田,根据不同病指等级测定结实率和千粒重。其结果表明,水稻由于受细条病的影响,结实率比正常水稻下降56~20.3%;千粒重比正常水稻下降of~4.8克(祥见表1)。1990年又以汕优63为调查品种,在成熟期分别对未受害叶、倒一叶、倒二叶、倒三叶受害分级各取稻穗1000株室内考种,进行发病程度与损失关系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被害叶片面积的增加,其空批率也随着增加,千粒重相应降低,病l-5级空机率比0级增加49~28.68%,损失率为0.82~11.48%,千粒重下降0.25~3.5克,总损失率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测定了水稻对稻纵卷叶螟为害的单株水平动态生理补偿效应,同时测定了稻纵卷叶螟为害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害叶表观光合强度下降,其幅度与受害程度、叶位及受害后时间有关;剑叶受害后同株未受害的倒二叶则对受害功能叶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表观光合强度增强,增强幅度与剑叶被害程度和披害后时间有关。在孕穗与抽穗期,幼虫所造成的为害,对水稻经济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结实率与幼虫密度呈负相关,产量损失率与幼虫密度呈正相关;而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影响则不显著。另外,作者从群体和个体水平分别讨论了水稻对稻纵卷叶螟力害的损失与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是由病原菌U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引起的一种水稻真菌性病害,原来该病只是零星发生,属水稻的次要病害,但近年来随着杂交稻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两系杂交稻的试种推广,该病日趋蔓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现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据笔者调查,一般发病田块病穗率为3%~10%,重病田块可高达30%~50%,病德上一般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该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除了病粒直接造成损失外,更主要的是秕谷率的增加,千粒重下降及枯死穗比例的增加。而且病粒混人稻谷内,加工造成精米、米糠的污染,从而…  相似文献   

8.
水稻瘤心病是粤西南阳春市新发生的水稻真菌病害(在广西和云南有发生)。2001年发现以来,逐年有扩散的趋势,不但造成粮食损失,还因为农民对该病害认识不足,影响了良种的推广。为做好防治,我们针对此病害进行了全面普查,几年来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发病规律和防治策略。1病原菌生物  相似文献   

9.
广西水稻年种植面积约3300万亩,近年水稻病虫发生为害呈逐年加重态势,年发生面积达9000万亩次,总体发生程度达4(5)级,尤其是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给水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稻瘟病是广西水稻上发生为害仅次于水稻纹枯病的病害,全区总体发生程度一般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近几年年发生面积在800多万亩次左右,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4多。其发生特点是:(1)以历史病区和种植感病品种的稻区,特别是桂东北、桂东南及沿海地区局部稻田发生较重;(2)个别感病的优质稻、常规稻发病后,往往易造成落窝,产量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刘兆鸿 《广西植保》2011,24(4):25-2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生的水稻病毒病,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是主要传毒媒介。2007年晚稻发现该病在平乐县部分乡镇稻田造成严重为害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损失日趋严重。2010年全县发生面积0.62万公顷,造成损失366.49万公斤,由水稻次要病害上升为发生面积仅次于水稻纹枯病、为害损失最大的主要病害。在防...  相似文献   

11.
穗稻瘟俗称白穗,使稻穗发白变秕,严重影响产量,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穗稻瘟又分为稻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穗颈瘟使整个稻穗变白,损失几乎100%;而枝梗瘟和谷粒瘟只造成穗的一部分变白,损失穗的一部分。在对发病程度调查时,用病穗率这一指标显然不能反映实际发病程度。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编辑出版的《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一书上介绍的穗瘟病情程度分级及病情指数(以下简称病指),是最常用的调查指标,基本  相似文献   

12.
水稻胡麻叶斑病(Cochliobolus miyabeanus)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昭平县一直是轻发生,2004年后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已逐年上升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晚稻受害程度明显重于早稻,2008年晚稻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发生,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20a罕见.  相似文献   

13.
一、白叶枯痫发生情况 白叶枯病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62年中稻发病比常年早半个月左右,6月底始见发病中心;7月中、下旬普遍见病;8月初正值水稻抽穗破口时期,碰上8级台风及暴雨(46.4毫米),病害迅速蔓延,无论是沿江、沿山、平原或山区都有发病。不仅中稻发病,就是晚稻、籼稻发病亦重,但受害面积与程度,仍以中稻最为严重。 此病直接影响水稻抽穗灌浆,致使千粒重大大  相似文献   

14.
沈云树 《植物医生》2001,14(4):17-18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 ,俗名“丰收果” ,是水稻上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 ,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 ,栽培制度的变革 ,水稻稻曲病在城口县逐年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 ,已严重影响着城口县水稻的产理和质量。据1995至2000年调查 ,田间病穗率一般达0%~47% ,平均达25.8% ,单穗病粒率达0%~68% ,平均4.1% ,最高单穗病粒数达68粒 ,产量损失严重。为了掌握稻曲病在城口县的发生危害情况 ,控制稻曲病的危害 ,提高水稻品质 ,减少产量损失。受县政府委托于1995年开始对稻曲病的致病因素及防…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危害损失动态与模型预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历史上几度流行成灾,研究探讨该病发生为害与预测预报,对有效防控该病流行,确保水稻丰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桐庐1971—2014年和近年温岭、温州多地该病发生流行情况、为害与损失、影响发病流行因素的调查分析,基本探明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历史动态,即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为该病重发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10多年为偏轻发生为害阶段,近2年病害又趋上升态势;揭示了该病各病情指标与为害损失关系,建立了水稻初发病期、激增期和稳定期为害损失模型,初步提出了该病的防控指标为水稻株发病率5%、叶发病率3%;分析研究了该病发生程度与气候因子关系,组建了中长期预测模型,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3.18%,为指导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 ,根结线虫病已成为我市蔬菜主要病害之一 ,受害面积逐年扩大 ,为害程度也逐年加重。主要危害作物有 :瓜类蔬菜 (苦瓜、黄瓜、丝瓜、芦瓜、西葫芦 ) ;茄果类蔬菜 (茄子、蕃茄 ) ;豆类蔬菜 (豇豆、广豆 ) ;十字花科蔬菜等。1 根结线虫病田间症状诊断该病仅为害作物根部 ,由于根部组织被破坏 ,地上部分生长弱 ,蔬菜植株矮小 ,叶发黄 ,开花而不结果 ,结果且果小。受害严重时整株可呈萎蔫状 ,失水死亡。将受害植株拔起 ,受害根形成根瘤 ,其大小因不同蔬菜种类和根结线虫不同种和数量而异。2 根结线虫病发病条件根结线虫在土壤温度 2 5…  相似文献   

17.
赤壁市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纹枯病是水稻常发且为害重的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具有发生面积大,大发生概率高,为害重,损失大的特点。2000年以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发病更重,2009年、2010年在病害发生期调查,平均蔸发病率在50%、株发病率在20%以上,有部分高感品种蔸发病率高达86%、株发病率在43%左右。通过田间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水稻纹枯病发生趋重与栽培方式变化、防治时间推迟、氮肥用量过大以及药剂选择使用上有很大关系,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性鉴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恢鸿 《广西植保》2003,16(2):21-24
稻白叶枯病 (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自 1 884年在日本发生以来 ,迄今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 ,其中以我国所在的亚太原发生区的水稻受害最重。水稻受白叶枯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 ,依病害发生的类型、早迟及其严重度不同而异。凋萎型引起青枯凋萎、枯心或白穗 ,损失严重 ,有时甚至被迫重栽或毁种 ;叶缘型发生早 ,一般损失尚较小 ,但孕穗期如植株上部 3张功能叶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6%以上时 ,减产将达 2 0 %以上 ,最严重的可达 70 %~ 80 % [1~ 3] 。  近百年来 ,国内外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实践证明 :在各种防治方…  相似文献   

19.
水稻普通矮缩病又称普矮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在兴仁县近几年来发生较为普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受害田块损失率一般在15%~20%,重者达30%以上。如何预防和减轻该病的发生,减少农民经济损失,已成为兴仁县植保工作中的又一重大课题。为此,兴仁县植保站从2006年开始对该病进行调查,摸索和总结了该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20.
几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纹枯病是我县常发性偏重病害,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稻株受害轻者谷粒灌浆受影响,重者引起倒伏枯死,给我县的粮食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多年来普遍使用井冈霉素防治该病害,由于长期和连续使用,近年防治效果明显降低。目前化学防治仍是主要手段。为寻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