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新品种泉花327的选育与生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泉花327系泉州市农科所育成的花生新品种。经多年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等优良特性。生育特性研究结果,泉花327表现开花集中、结荚性好、叶面积指数(LAI)较大、净同化率(NAR)高、干物质积累多、库大、源大、库源协调等,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花生的生育特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高产潜力及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用优良杂交种是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高产田玉米具有株型与密度配合良好,适宜叶面积系数和光合势大,能保证较高的光能截获量,且库源关系协调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玉米增库促源及增穗保叶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增库促源栽培途径与增穗保叶栽培技术是从群体库源关系若干规律中概括出的一种高产栽培技术,并已在大面积玉米高产开发中经受了检验,取得了成功.这项技术具有较广的适应性,无论是高产地区还是低产地区,都可根据这些原则去改变过去的种植习惯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4.
花生新品种泉花10号高产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产花生品种泉花10号生育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花量适中且集中在前期,叶面积指数大,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多,分配系数大,库源协调等特性,是泉花10号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两优培九在衡阳市的推广应用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衡阳市生产应用中表现的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良性状和不耐高温、不耐低温等缺点,结合2002-2003年的超高产栽培示范实践及其相关的栽培试验结果,提出该组合在衡阳地区的高产栽培关键措施是:合理安排抽穗扬花期,避开高温、低温影响;组装先进栽培技术,扩库增源,争足穗、争大穗、争结实率、争粒重.  相似文献   

6.
高产水稻产量结构及生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使水稻取得高产 ,历来是稻作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 ,许多研究者围绕高产水稻的库源结构和物质生产等高产生理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为水稻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的综述。1 高产水稻的产量库结构水稻产量决定于产量库 (Sink)的大小和光合产物作为源 (Source)对产量库的供应能力。产量库又可定义为单位面积总粒数和单个谷粒容积的乘积。由于现有高产品种的粒容变异不大 ,因而产量库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总粒数 ;而单位面积总粒数则是决定于单位面积的穗数和每穗…  相似文献   

7.
产量与源库的关系及其在作物高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源库关系在动态变化中相互协调取得平衡,是作物获得高产的基础。“源”的大小对“库”的建成及其潜力的发挥具有明显的作用,“库”原有的生产潜力能否转化为最终的籽粒产量,取决于同化“源”的供应量。因此,探讨“库”潜力,“源”的供应能力及“库”“源”的关系,对于充分发挥“库”的潜力,提高产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源库关系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水稻源库特征与栽培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源库的概念,源库特征和高产栽培调控等3个方面,对我国两系杂交水稻源库特征与栽培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产量与源库的关系及其在作物高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源库关系在动态变化中相互协调取得平衡,是作物获得高产的基础。“源”的大小对“库”的建成及其潜力的发挥具有明显的作用,“库”原有的生产潜力能否转化为最终的籽粒产量,取决于同化“源”的供应量、因此,探讨“库”潜力,“源”的供应能力及“库”“源”的关系,时于充分发挥“库”的潜力,提高产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源库关系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库、源、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七山占、粳籼89为对照,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收获指数型优质水稻品种粤香占库、源、流特性。结果表明,粤香占的库容较大,填库能力较强;全生育期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尤其是抽穗至黄熟期的光合作用能力强,粒叶比高;花后光合产物用于籽粒充实的比例大,库源间流的通畅性好。库、源、流在较高水平上协调平衡是粤香占高收获指数高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