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阔叶低产林择伐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林,通过择改后再进行幼林抚育,更新后7~9年进行透光抚育和适时伐除上层保留木,可以形成以红松为主的稳定的阔叶红松林。并推导出了适时伐除上层木的时间公式为:T=19.6729-0.4448D-0.0077N。  相似文献   

2.
以吉林省黄泥河林业局金沟林场27林班24小班的林分为调查对象,对采取上层抚育和未采取抚育的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的生长、健康状况和单位面积保存率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抚育林分红松幼树的高生长、地径生长较未抚育林分分别增加了40.0%和50.0%,冠幅增长量增加了15.5%;林分健康植株达到95.0%,增加了48.9%,...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的径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择伐改造诱导的异龄阔叶红松林中,红松与阔叶树的径级分布在各个调查年份基本上呈单峰型偏左曲线,随着林龄的增长曲线峰值逐渐向右平移。皆伐改造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根据红松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年龄采取不同强度抚育,林龄小于20年生时采取半透光抚育,林龄大于20年生时采取全透光抚育。不同林分类型阔叶红松林径阶分布有明显差异,红松纯林、红松-胡桃楸、红松-杂木与其它类型的红松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胡桃楸、红松-水曲柳与其它类型的阔叶树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径阶分布取决于红松与阔叶树株数比例,阔叶树的径阶分布主要取决于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杨桦林抚育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加速了演替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红松为主的阔叶红松林。该林分结构合理。上层抚育后,林分红松的重要值为41.5%,柞树、水曲柳、核桃楸的总重要值为26.4%,杨、桦的重要值为27.35%。目前林分是一个以软、硬阔叶树和红松为主要建群种的针阔混交林。从林分演替趋向看,演替层和更新层中色木、柞树、水曲柳、核桃楸、椴树大量发生,必将同栽植的红松形成针阔混交林,逐渐地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演替顶极。  相似文献   

5.
不同经营措施对次生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树高的生长规律,推动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培育进程,该文以次生林冠下人工培育红松(29 a)形成的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经营措施(中度择伐、轻度择伐和皆伐)对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择伐有利于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其最早进入速生期,且树高生长的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皆伐,而轻度择伐不利于林冠下红松的树高生长;中度择伐与皆伐应在红松生长到20 a左右对林冠层进行上层抚育,轻度择伐应在红松更新后及时进行透光抚育,以保证林冠下红松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环境。  相似文献   

6.
不同间伐强度对人工阔叶红松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针对不同间伐强度对人工阔叶红松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树胸径生长和蓄积增长率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但对树高的影响较小;间伐强度的增大会明显促进红松胸径和树高的生长,但是首次抚育间伐会使当年的树高生长量显著降低,以后随林龄的增加树高生长量会逐渐恢复正常生长;中度间伐措施对阔叶树和红松的生长均比较有利,10a生的阔叶红松林实施上层抚育的适宜间伐强度为45%左右;中度间伐的林分由于资源水平适中(主要是光资源),因而有利于林下植被均匀度和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东折棱河地区的柞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等3种典型的阔叶红松林进行了标准地调查,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天然红松林的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出现差异的原因,同时判断了不同红松林的群落稳定性。结果发现:在分层现象明显的阔叶红松林中,主林层的红松为优势种,分布最广,占据最大的生存空间,而阔叶树种则在次林层争夺生存空间。在红松林的不同发育阶段,其林分密度不同,但自然稀疏现象的存在使林分结构趋于优化,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不同红松林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低产次生林经过人工择伐改造后林冠下更新红松所形成的异龄阔叶红松林后的生态效益,分别对异龄阔叶红松林、红松纯林以及杂木林3种不同林分类型内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异龄阔叶红松林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使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含量显著提高,对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阔叶林不同郁闭度下人工更新红松林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阔叶林下栽植红松,在同等抚育条件下,试验区人工更新红松苗木生长量随着郁闭度的增加而降低,林分透光量越大,红松苗木生长得越好。从而得出结论,在人工更新上可以适地适树营造红松,建立阔叶林下红松更新层群落,有利于恢复小兴安岭森林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10.
天然红松林内小径红松及其在林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内业分析,研究了天然红松林中红松种群的结构。从种群发生和树木生长的角度论证了小径红松的发生、生长特点及其在林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小径红松的发生和生长与上层林冠结构动态有密切联系,对红松林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红松种群由小径红松上升到主林层是其自我维持过程的一个艰难阶段,完成这一阶段需要一定的自身形态特征和生理条件并且所要求的森林结构条件也是苛刻的。时间上要求与上层红松分异,与上层阔叶树趋同;垂直空间上要求去除上层林冠或减少上层林冠层次;水平空间上要求与红松相离,与阔叶树相伴。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以经历过林隙透光抚育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树种的存活曲线以及重要值两种方法,对林隙透光抚育红松林的结构及稳定程度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抚育后的林分中的主要树种红松、杨树和白桦的存活曲线均接近直线型,表明各主要树种均处于稳定状态;红松的重要值均明显高于阔叶树种,阔叶树种中白桦与杨树的重要值是最高的,红松的重要值与阔叶树重要值总和相当,表明抚育措施在达到保留与培育目的树种红松的前提下,为群落正向演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使群落的树种结构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以长白山大面积分布的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了林隙形成木和林隙填充的特征,并对其主要树种的更新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多数是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红松、水曲柳、蒙古栎和紫椴;林隙填充中,紫椴和色木槭的数量最多,红松所占比例较小。不同大小林隙内填充的数量也不同,近似呈一个偏左的正态分布。现有的红松幼树一般都分布在林隙内或林隙边缘,更新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3.
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恢复阔叶红松林是目前辽东山区科学经营次生林面临的首要任务。本项技术是经过30多年来对低产、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人工更新红松的定位试验与调查研究,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阔叶红松林恢复技术措施。包括次生林改造方法;幼林抚育、透光抚育及上层抚育的时间和方法;适宜针阔比例;抚育间伐间隔期、间伐强度、间伐木选择方法等主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100株原始红松林内树高小于14m的红松解析木,分析了林下红松生长类型,林下红松生长与上层结构因子的关系,林下红松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林下红松生长可划分为恒定型、下降型和上升型。被自然淘汰的林下红松皆属于恒定型和下降型。林下红松的生长受上层林冠结构因子的制约,没有合适的结构条件,林下红松很难存活。研究得出了天然林冠下红松被压木能够上升到上层林冠所需胸径、树高、树冠面积、边材宽、冠长/树高等形态学指标的最低极限值。  相似文献   

15.
人工诱导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通过适时上层抚育间伐,能使林分垂直结构合理,针阔比例适宜,促进各层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文章提出了首次上层抚育间伐时间、间伐方法(皆伐上层林木、择伐上层林木)、间伐季节、间伐间隔期等。对20年生林分上层抚育间伐8a后,择伐区红松胸径、树高平均生长量分别为对照区的140.6%、140.0%,皆伐区红松胸径、树高平均生长量为对照区的153.1%、170.0%。通过抚育间伐可获纯收入5921.18~7145.57元·hm-2。  相似文献   

16.
红松地理种源试验苗期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松是我国东北林区珍贵的乡土树种之一。材质优良,种子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我国的红松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完达山、小兴安岭。地处长白山麓的露水河林业局是天然阔叶红松林分布的中心地带,林相葱郁,生长茂密,是我国红松主要种子基地之  相似文献   

17.
林口林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大。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与严重破坏 ,形成了大面积低、中密度的杨、桦、柞、杂木天然次生林 ,趋向中性和耐荫的硬阔叶林阶段 ,并顽强的、缓慢地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目前仍处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弹性极限之内。在天然次生林下和林间空隙小生境 ,最适宜红松的更新与生长。当前次生林中缺少红松种源 ,只要在空白生态位上人工栽植红松壮苗 ,保留天然阔叶树 ,并适时适法进行抚育 ,为红松生长创造上方适光和侧方庇荫的环境条件 ,就能尽快恢复接近自然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内主要种群及掘根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为本地区阔叶红松林的长期经营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揭示了2.55 hm2样地内重要值排在前4位的种群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及掘根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乔木共有8种,种群密度差异大。种群的径级结构大体上呈非对称的单峰型曲线。重要值排在前4位的是红松、红皮云杉、白桦和榆树。红松和白桦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红皮云杉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为聚集-随机-均匀分布,榆树在≤16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其余尺度上为聚集分布。除红松与红皮云杉、白桦、榆树之间在小尺度呈显著负相关,以及红皮云杉与榆树在小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余种群的空间关联性均不显著。样地内红松和红皮云杉是掘根林隙形成木的主要组成树种,掘根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空间分布格局除在3 6 m尺度上呈均匀分布外,其余研究尺度均呈随机分布。[结论]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种群在不同的研究尺度上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存在差异,红松和红皮云杉易形成掘根倒木且整体上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经营措施下红松林和杂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松林择伐区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较杂木林高;土壤容重、总孔隙杂木林高于红松林;红松林内土壤的最大、最小、毛管持水量等指标皆高于杂木林。择伐上层林木栽植的红松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皆伐造林和直接林冠下造林者好。中度抚育间伐的森林经营措施改良土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分类经营的要求,伊春将75%的森林纳入了公益林经营范围,在目前尚无技术标准的情况下,仅就伊春林区公益林的抚育及营造技术做一探讨。1 公益林抚育的技术要求1·1 透光抚育 单层红松、云杉林的抚育 对人工幼树分布均匀的地块采用带状或全面抚育方法,阴、阳带同时进行抚育,适当调整针阔比重,以便形成混交林。对分布不均匀的,采、用单株、团块并举的抚育方法。没有人工苗的地方按天然林抚育方法抚育。 红松、云杉复层林的抚育 此林型多为林冠下造林,上层现已形成很好的天然林,下层人工林长势很弱,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