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士平 《江西棉花》2004,26(2):41-41
1、棉花新品种选育利用激光、辐射线照棉花品种,可诱发遗传物质变异,出现新性状,从中可选育出新品种。如安徽省用激光育种技术育成新品种皖棉1号,被列为国家优质棉。山东省用辐射育种技术育成鲁棉1号,推广面积曾超过2600万亩,占该省棉田面积的90%。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等单位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抗枯萎病的低酚棉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保纯良繁法即种子贮藏法 ,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良种繁育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新品种育成后 ,由育种者或在育种者指导下 ,生产出一批最原始最具代表该品种的育种家种子。预测品种的推广年限 ,将该种子分成若干份 ,通过一定的贮藏手段进行贮存 ,每年拿出一份种子繁殖 1~ 3年所得的种子 ,即为原种。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原种 ,从新品种推广至该品种淘汰 ,其纯度和品种的各种优良性状和新品种育成时一样。在良繁过程中没有增加世代的连续选择 ,能有效地防止天然杂交、机械混杂、选择偏差 ,使种性保持不变。1 保纯良繁法的可行性1 .1 国内外动态。…  相似文献   

3.
中棉所12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优良的种质。1986~1997年累计推广106667万hm2,增产皮棉96万吨,增值71亿元,用作种质已育成棉花新品种(系)43个。结合中棉所12的选育理论和经验,对棉花育种亲本选配、病地选择、产量、品质和抗性的协调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水稻新品种松辽122选育核心技术是杂交后代材料优良性状稳定、进入品比圃试验的同时,同步进行穿梭育种,在异地适应区域逆境生态环境胁迫下对抗逆性及适应性、丰产性、品质等综合性状严格鉴定试验。经穿梭育种,系谱法育途径,育成理想新品种,缩短选育年限,少走弯路,在新品种生育最旺盛时期应用于生产,延长品种有效使用时间,充分发挥品种最大增产潜能,创造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常有因棉花种子质量问题发生农民与种子公司的纠分 ,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因良种繁育工作滞后而造成市场上部分棉花种子质量差 ,种子混杂 ,抗性下降 ,种子芽率不达标 ,出苗差 ,影响并阻碍了新疆精准农业和棉花种子产业化的发展进程。1良种繁育工作滞后的原因1 .1良繁技术力量落后。目前新疆各育种单位普遍存在重育轻繁 ,育种部门追求的是看哪个育种单位育出的品种多 ,哪个单位的名气大 ,得到的科研补贴、科研项目就多 ,而对新品种推广重视不足 ,一些新品种只是昙花一现 ,只有名而没有推广面积。种子经营部门甚至棉花生产单位都重引…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棉花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已育成品种的数量、育成品种的类型以及育种方法更新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江苏省棉花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分析了棉花育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棉纺工业的发展需求,并提出了未来棉花育种工作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加速棉花良种繁殖途径的探讨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种,是育成品种到大面积推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育成的品种繁殖倍数越高,推广速度越快,不仅可减少混杂、退化的机会,延长新品种在生产上使用年限,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品种低世代的优势,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棉花是一个繁殖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8.
搞好棉花良种繁育,保持品种种性的稳定,可以延长新品种的使用年限,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我场培育的高产棉花品种泗棉2号,1984年通过审定后即在长江中下游棉区推广种植,1988年和1989年又分别通过湖南省及国家级品种审定。1990年种植面积还继续扩大,湖南省1990年由上年的十几万亩迅速发展到70多万亩。该品种之所以推广面积大,使用时间长,除了它有良好的丰产性能以外,主要得益于科学的良种繁育技  相似文献   

9.
棉花育种4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建所40年来育成棉花品种36个、杂交种2个。有14个品种年种植面积6.67万公顷,其中,中棉所10号、中棉所12、16、17、19等5个品种年种植面积达66.67万公顷以上。90年代以来,中字号棉花品种年种植面积均在266.67万公顷以上,占全国棉田面积的将近50%。棉花育种的基本经验是:紧密结合棉花生产实际确定育种目标;紧扣育种目标不断改进育种方法;加强生态鉴定选育适应性广的棉花品种;重视品种的配套技术研究和良繁推广工作。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桂糖新品种13、14和15号简介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甘蔗研究所1990年前杂交育成桂糖品种12个在推广占全区甘蔗面积60%以上。尤其桂糖11号成为全国性推广面积最大最普遍的领先品种,在广西代替了台糖134的主宰地位,对广西蔗糖生产作出了贡献一成绩很大。1990年以后,该所再接再励又选育出3个新品种,郎桂糖13、14和15号。兹将其特性与种性介绍如下,并分析它们的系谱。  相似文献   

11.
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是新品种选育、审定、繁殖、推广的重要中间环节,通过区域试验,对新育成的抗病品种进一步鉴定其丰产性、优质性、抗病性、早熟性、确定其最适宜的推广地区,并为制订育种目标,探讨抗病育种规律以及生态研究等提供依据。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于1973  相似文献   

12.
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转基因抗虫棉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型种业企业。公司在棉花良种生产经营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闯出了一条以选择品种为关键、以提高种子质量为核心、以技术服务为保证、推广销售和售后服务紧密结合、推进抗虫棉新品种产业化的路子,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近10年来,公司累计推广抗虫棉新品种面积133.3万hm^2,棉农平均667m^2增收1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3.
明棉1号(原名明棉860)系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棉花育种组选育的棉花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采用优质棉花品种长绒3号同高产抗病品种苏棉8号杂交,然后以苏棉8号为轮回亲本进行多次回交选择,于2003年育成。2004年进入江苏省棉花新品种预备试验。表现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强我省棉花新品种选育和扩繁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吴济森,汪学凤(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九江33210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棉花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选后育成赣棉5号、6号、7号、8号、9号等棉花新品种。其中赣棉6号1989年在长江流域棉花...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棉花生产从南到北有中熟棉、中早熟棉、特早熟棉。为了促进各生态区棉花生产的发展 ,经近 5 0年的努力 ,山西棉花育种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1 975年至 2 0世纪末 ,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并统一定名的棉花品种已有 2 9个 (表 1 ) ,这些品种各具有其适应的生态区域 ,对山西省乃至全国适宜区域的棉花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各种选育技术的应用1 .1系统选育新品种。共育成品种 1 0个 ,占总数的34.5 % ,其中 ,2 0世纪的 70年代育成品种 3个 ,占当时育成品种的 1 0 0 % ,80年代育成品种 2个 ,占当时育成品种的 2…  相似文献   

16.
棉花抗旱育种概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我国棉花抗旱育种现状我国棉花育种自70年代就开始了生态育种,“六五”期间棉花耐旱碱新品种选育已初见成效,中棉所选育的抗旱品种中棉11号在生产上表现良好。在“六五”基础上,国家科委把抗旱抗碱棉花新品种选育列入  相似文献   

17.
山农 4号是山东农业大学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育成的一个集优质、高产、早熟和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二棱冬性啤酒大麦新品种。根据山农 4号的选育经验 ,探讨了新品种选育的技术路线 ,如依据山东及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育种目标 ;应用综合育种技术 ,将优质、高产、早熟及抗逆性强等性状综合为一体 ,实现品种选育性状的突破。探讨了新品种开发利用的方法 ,如跨地区、跨行业协作攻关 ,“育、试、繁、推”一体化 ;“科、工、农”横向联合 ,“产、供、销”一条龙。此外 ,还探讨了新品种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等  相似文献   

18.
黄志勇 《江西棉花》1999,(3):40-40,F003
1棉花良种繁育面临的问题11新品种育出速度快与良种繁育周期长的矛盾由于棉花育种水平提高,尤其是应用生物技术,使新品种育成速度不断加快,就江苏省而言,进入九十年代以来,1~2年就有一个或几个棉花新品种通过审定;而采用三圃制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从选择单株...  相似文献   

19.
为培育出在新疆高密度种植模式下具有重要竞争优势的棉花新品种,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育种研究工作,探讨了新疆棉花品种育种技术途径。提出了互补亲本中低代优势群体系间混交和高代株系系内姊妹交的种质创新策略,构建了"优势骨干亲本确立-遗传变异群体构建-优势变异快速稳定-多生态锚定筛选比较"的新疆棉花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一批主目标满足新疆生产需求,综合农艺性状好的早熟、早中熟棉花新品种,为新疆棉花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山农4号是山东农业大学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育成的一个集优质、高产、早熟和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二棱冬性啤酒大麦新品种。根据山农4号的选育经验,探讨了新品种选育的技术路线,如依据山东及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育种目标;应用综合育种技术,将优质、高产、早熟及抗逆性强等性状综合为一体,实现品种选育性状的突破。探讨了新品种开发利用的方法,如跨地区、跨行业协作攻关,“育、试、繁、推”一体化;“科、工、农”横向联合、“产、供、销”一条龙。此外,还探讨了新品种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