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RNAi沉默BcMF3基因对菜薹花粉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乐承  向珣  曹家树 《园艺学报》2007,34(1):125-130
根据从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var. communis) 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分离到编码果胶甲酯酶( PME) 的雄性不育相关基因BcMF3 cDNA序列设计引物, 从白菜花蕾cDNA中扩增出一短一长两个片段, 分别反向和正向连接至双元载体pB I12 l中, 得到了RNAi (RNA interference) 植物表达载体pB I2B3R, 并导入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 通过组织培养途径转化菜薹(B.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 , 分子检测证明B cM F3片段单拷贝整合到转基因菜薹的基因组中; 50%转基因菜薹植株的花粉畸形, 花粉离体萌发率为32。3% , 出现畸形花粉植株的花药PME活性降低了13。5%。这一结果从转基因植株后代的表型和酶活性上证明, 采用RNAi技术沉默BcMF3基因, 可能通过影响PME活性而引起转基因菜薹植株部分花粉的败育, 从而证明BcMF3基因在普通白菜和菜薹等植物的花粉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白菜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性向紫菜薹的转育初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 利用大白菜核不育系98107-1 作为不育源, 以紫菜薹ZB3 为目标亲本, 经过杂交、自交、兄妹交等转育手段, 将雄性不育基因转育到紫菜薹中, 获得紫菜薹“甲型”两用系、临时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3.
转化CaMV基因芸薹属蔬菜植株抗病性鉴定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转化CaMV 弱株系Bari1 基因􀀂 的大白菜、菜薹、紫菜薹和花椰菜植株为试材, 研究了CaMV 弱株系Bari􀀁1 基因􀀂 所提供的遗传工程交叉保护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转化CaMV 弱株系Bari􀀁1 基因􀀂 的大白菜、菜薹、紫菜薹和花椰菜植株中, 48. 08%对CaMV强株系CABB􀀁BJI 具有较强的抗性, 51. 92%表现为敏感。抗性基因( CaMV Bari􀀁1 基因) 在自交代( S1) 中大多数( 76%) 表现为典型的孟德尔单基因显性遗传, 部分株系的抗性出现了15 1, 1 1, 1 3 和1 95 的非孟德尔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4.
冯辉  娄广学 《园艺学报》2011,38(6):1097-1102
 以复等位基因遗传的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00S107为不育源,采用连续回交转育同时测交筛选基因型的方法,向紫菜薹自交系XA500中转育核不育基因,育成了园艺学性状与XA500相近,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的紫菜薹雄性不育系GMS500。用该不育系配成的杂交组合整齐一致,园艺学性状优异,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紫婷11号’。  相似文献   

5.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在大白菜中的表达和抗蚜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gna)导入了大白菜自交系282。分子检测和抗虫试验表明gna基因已整合进大白菜基因组,转基因植株较非转化对照植株有一定的抗蚜虫能力,抗虫性好的植株可以检测到较强的gna基因转录产物;后代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大白菜植株282-3和282-9的T1代呈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6.
萝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及恢保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萝卜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 系统研究了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恢复系的细胞质育性以及3 种不育细胞质之间的恢保关系。结果表明: 育性恢复系由细胞核内一对或两对显性基因控制, 其细胞质为可育细胞质。恢复系基因型为N (Ms1Ms1Ms2ms2) 、N(Ms1ms1Ms2Ms2 ) 、N (Ms1Ms1ms2ms2 ) 、N (ms1ms1Ms2Ms2 ) 。3 种萝卜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恢保关系不同, 表明它们属于不同类型的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7.
目前种植的小白菜为芸薹属白菜亚种(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一般叶片为绿色,不同
的品种绿色的深浅有差别。1998 年笔者在与国外合
作生产小白菜种子时,在田间的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
特殊的紫色变异株,于是自交留种,编号B- 1。1999
年种植后分离多种类型,色泽有深紫色、紫红色、绿色
等多种颜色;株型有油菜型、小白菜型、芥菜型等多种
类型。从中选出5 株紫色且株型好的小白菜型单株
(B- 1- 1 至B- 1- 5),继续自交。同时用奥古拉型
(Ogura CMS)小白菜不育系作母本,进行雄性不育系
的转育(A×B- 1- 1 至A×B- 1- 5)。2000 年播种5 个
株系,在紫色比例高的株系中继续选择紫色单株自交
(B- 1- 3),并继续进行雄性不育系的转育[(A×
B- 1- 3)×B- 1- 3- 9]。通过连续4 代自交筛选和回交
转育,于2003 年成功选育出不育率100 %、不育度
100 %、蜜腺正常的紫色小白菜雄性不育系,即A 系;
紫色小白菜株系B- 1- 3- 9,即B 系。2004 年进行试验
性种子生产,2005 以后在国内外进行试种示范,2009
年通过辽宁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有关专家鉴定,并登
记注册,定名为好地紫罗兰(Pak Choy,Horti- Violet)。  相似文献   

8.
将烟草TA29 花药绒毡层特异启动子驱动下的核糖核酸酶Barnase 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的
方法导入渝丰榨菜幼苗下胚轴中,获得了彻底败育的雄性不育植株。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转基因芥菜植
株的花药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花粉母细胞退化,成熟花药中无正常花粉粒产生。转基因芥菜植株除了花
药瘦小、开花后无花粉散出、自交不能正常结籽外,还出现了花朵变小、雌蕊变短、种荚变短、结籽量下
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将来自黑曲霉的葡萄糖氧化酶( glucose oxidase, GO ) 基因与病原诱导启动子Prp1-1融合,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PGO, 该载体具有抗除草剂PPT选择标记。经农杆菌介导转入番茄自交系, 获得了阳性转基因植株58株, 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 GO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通过淀粉- KI显色反应和定量检测, 表明GO基因已经表达。转基因植株花器及开花正常, 种子一旦萌发, 其生长、发育各时期均正常。但结实率有所减少, 种子萌发率有所降低。用番茄叶霉病( Fulvia fulva) 病原菌1.2.3.4生理小种侵染T1 代转基因植株, 结果显示转基因番茄植株的抗病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多数发病时间推迟, 病情明显减轻。经测定与抗病性相关的几个指标, 结果转基因番茄叶片中SOD、POD、CAT的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均增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萝卜抗真菌蛋白基因Rs-AFP1( 2) 插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TrxFus中并诱导表达, 其融合表达产物约22 kD, 约占总可溶蛋白的0. 45% ( 0. 5%) 。抑菌活性试验表明: 重组Rs-AFP1( 2)有抑菌活性, 其中Rs􀀁AFP2 较Rs􀀁AFP1 抑菌活性强。构建了Rs-AFP2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AFP2。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BIAFP2 导入番茄中, 并诱导出完整的植株32 株。对其中28 株进行PCR 和PCR-Southern Blot 检测, 其中17 株呈阳性。对经PCR Southern Blot 检测呈阳性的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 检测, 6 株呈阳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新型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Eru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红菜薹保持系俞优以及二者杂交获得的红菜薹早代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POD同工酶分析得出:三者在植株形态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花器官性状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三者的POD同工酶分析存在谱带增减、活性强弱变化和器官特异表达差异,花和花蕾则是不育系和保持系间生化差异最大的器官,叶片和薹次之、叶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尿素配施氯化铵对菜薹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尿素配施不同比例的氯化铵对菜薹(菜心)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铵能显著减少栽培基质中亚硝酸细菌的数量,抑制硝化作用的进行。尿素与氯化铵配合施用能显著降低菜心硝酸盐含量,降低效应随着配施氯化铵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菜薹细胞质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董庆华  利容千 《园艺学报》1997,24(2):150-154
菜薹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孢原细胞分化期之前败育的花占59.6%,不形成花粉囊;有花粉囊发育的花占40.4%,其中绝大多数花中只有一个雄蕊能形成一个体积很小的花粉囊,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在小孢子母细胞期、四分体及单核小孢子期均有败育,败育方式有绒毡层细胞异常肥大,挤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无胞质分裂而形成巨细胞;单核小孢子粘连成花粉块,异常膨大等。还有雄蕊雌蕊化等花器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
菜薹茎尖培养中的激素与热激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菜薹茎尖培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BA 0.8 mg·L-1 以上浓度能获得较好的增殖效果,NAA浓度不宜超过0.5 mg·L-1。KT和ZT混用不及单一使用效果好。外植体放置方式会影响茎尖的增殖效率。45 ℃ 2 h以内热激处理可促进菜薹茎尖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64份普通白菜DH系为试材,对不同季节条件下生长的普通白菜叶片中硫代葡糖糖苷(简称硫苷)的组分和含量进行了研究。在64份普通白菜DH系中均检测到8种硫苷组分(3种脂肪族硫苷、4种吲哚族硫苷和1种芳香族硫苷),脂肪族硫苷含量最高,占总硫苷含量的80 %以上,其中NAP含量最高,达50 %,同时发现1份硫苷含量极低的材料。不同材料间脂肪族硫苷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均在100 %以上。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季节间脂肪族硫苷、芳香族硫苷和总硫苷含量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脂肪族硫苷、芳香族硫苷和总硫苷含量两个季节中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基因型与季节之间的联合方差分析显示,吲哚族硫苷在基因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多种硫苷存在明显的季节×基因型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植保康对普通白菜生长发育和营养品质及土壤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施药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植保康对大棚中普通白菜生长、硝酸盐含量、营养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植保康后,普通白菜叶片数、最大叶面积和产量均有所提高,其中以植保康施用量22.5 kg?hm-2的效果最为明显。在营养品质方面,不同浓度植保康的施用效果不同,22.5 kg?hm-2处理的植株硝酸盐含量最低,而15.0 kg?hm-2处理的植株VC含量较高。添加植保康有效降低了土壤全盐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综合各项因素,生产中植保康施用量以22.5 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50天油青菜心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脯氨酸处理对菜薹苗期及田间耐热性的影响。苗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菜薹幼苗的热害指数、电解质渗透率不断增高,高温胁迫8~12 h,脯氨酸浓度在150~200 mg•L-1处理的热害指数、电解质渗透率降幅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幅明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脯氨酸浓度在150~200 mg•L-1处理可明显促进叶片生长,增加叶面积、薹鲜质量和根鲜质量,以及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VC含量。结果表明脯氨酸能增强菜薹的抗氧化能力和维持渗透调节能力,从而缓解高温胁迫对菜薹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甘蓝型油菜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白菜、芜菁的种问杂交和连续回交,获得了不育性稳定的白菜、芜菁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新选Ogu284’、‘矮脚黄Ogu33.14’和‘耐病 “18_4’及其相应的保持系。细胞形态学研究表明:虽然这3个不育系核背景不同,但花药败育时朗基本相同.均具有单核败育型的特征;小孢子到单核期后不再向前继续发育,而是迅速退化以至解体,丁F花前彻底败育;不育系的花药在减数分裂早期绒毡层细胞中已出现液泡.有肥大趋势,而正常花药绒毡 的发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达到高峰,四分体时出现退化迹象,开花前完全解体。不同的Ogura细胞质雄性 育系,虽然核背景不同,但花药败育的时期基本相同,说明Og.ra CMS胞质互作关系稳定,受核背景影响小  相似文献   

19.
菜薹杂交种ISSR和SRAP的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I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1份菜薹杂交组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ISSR引物和3对SRAP引物可扩增出供试材料双亲的互补特征带,将双亲及杂种F1区分开;另有2个ISSR引物也可有效鉴别双亲及杂种F1。从而建立了由ISSR和SRAP两种标记技术组成的鉴定该杂交组合的分子指纹图谱,并转化为数字指纹图谱,为菜薹种子纯度的鉴定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为菜薹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白菜品种叶片色泽参数相关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维信  娄艳 《中国蔬菜》2011,1(4):35-38
用色差计和叶绿素仪对白菜亚种3个变种(普通白菜、乌塌菜和薹菜)19个品种的叶片颜色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色泽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及色泽参数差异显著;色泽比(h)和饱和度(C)与叶绿素含量呈一定相关性。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叶色较浅和叶色较深两类;绿秀、PAK、矮脚黄、塌地乌3号、精品塌地乌与日本品种夏帝、华冠、冬赏味颜色相近。用色差计检测白菜叶片颜色方法可行,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时间短、无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