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寒牧区初建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杂草群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高寒牧区人工多年生禾草草地建植第一年杂草群落特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禾草人工草地杂草种类组成较为简单 (13种均为阔叶杂草 ) ,但危害很大 ,其中灰绿藜、萼果香薷、微孔草等不但生长旺盛 ,与禾草共生同期生长 ,且密度和盖度大 ,频度高 ,为该草地群落的优势杂草种。通过计算SDR4 值 ,该人工草地群落为 :灰绿藜 -萼果香薷 -禾草 ,即杂草为主的群落 ,故必须进行杂草的防除 ,否则人工草地建植失败。此外 ,通过分析还提出了杂草防除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河源区"黑土型"退化人工草地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从放牧试验、施肥、毒杂草防除、害鼠防治4个方面研究了江河源区禾草混播人工草地的科学管理.结果表明:混播人工草地的牧草适宜利用率应为40%~60%,施肥、毒杂草防除和害鼠防治能保持混播草地群落的"暂稳态",实现混播人工草地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青藏高原东北部退化草地的科学恢复途径,以刚察县中度退化的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末期开展“3414”肥料效应实验,研究了不同配比氮、磷、钾施肥方案对退化高寒草原中各功能群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影响,建立肥料效应模型,力求寻找使退化草地恢复的最佳施肥比。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提高禾草类、杂草类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禾草类和杂草类生物量随氮肥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磷肥和钾肥并无此规律性的变化。另外,禾草和杂草作为该退化草地的主要功能群,对草地总生物量的贡献率很大。  相似文献   

4.
对紫花苜蓿、油菜、碗豆混播植物群落 ,在生长季各类群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 :各类群生物量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 ,其生物量生长速率也各不相同。其中 ,油菜和碗豆生长速率的高峰期在 7月 ,紫花苜蓿在 8月 ,禾草类和杂草类在 6月。试验结果同时说明 ,弃耕地改良后作为刈割和放牧用地 ,苜蓿和其他作物混播不仅有利于当年播种苜蓿在退化盐碱地上的出苗率和保苗率 ,而且可提高人工草地产量 ,增加草地当年收益  相似文献   

5.
对高寒地区禾草混播草地第一至第四年的草地群落杂草进行了研究。发现:1.从一龄草地到四龄草地一年生杂草种类减少,杂草种类总数增加,且增加的杂草是多年生。一龄、二龄草地杂草种类相同,为一年生;三龄、四龄草地一年生杂草减少。2.从一龄草地到四龄草地组分种数量特征发生重大变化。一年生杂草在一龄时为优势种,第二年就退出优势地位,第三年开始多年生虽单种数量较少但种类增加,从而杂草在群落中的地位又发生变化或加强了发生变化的潜力。3.化学防除对第一、二年的草地群落结构和产量都有重大的影响;施肥抑制杂草侵入,利于维持草地稳定;放牧促进杂草侵入,使草地退化加速。4.覆盖播种防除杂草的效果变化较大;单播草地稳定性差,2、3、4组合混播草地杂草群落在三龄时差异不大,但草地产量依次递增。5.从一龄到四龄禾草混播草地杂草群落的变化出现了4个明显的时期:一年生杂草占优势时期、多年生目标禾草占优势时期、多年生杂草大量出现的时期和多年生杂草占优势时期。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太仆寺旗不同龄人工草地杂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群落调查的方法,对内蒙古太仆寺旗不同龄人工草地杂草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了干旱气候下不同龄人工草地杂草特征。结果表明:1龄人工草地杂草盖度普遍大于2龄人工草地,且不同人工草地杂草盖度之间的变化幅度大于2龄人工草地相应杂草盖度变化幅度。1龄人工草地杂草以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为主,2龄人工草地杂草以阔叶杂草为主,且与1龄人工草地杂草频度相比整体下降。因此,1龄人工草地杂草防除应以草木樨草地为主,2龄人工草地杂草防除应以老芒麦草地为主。  相似文献   

7.
对紫花苜蓿、油菜、碗豆混播植物群落,在生长季各类群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各类群生物量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其生物量生长速率也各不相同.其中,油菜和碗豆生长速率的高峰期在7月,紫花苜蓿在8月,禾草类和杂草类在6月.试验结果同时说明,弃耕地改良后作为刈割和放牧用地,苜蓿和其他作物混播不仅有利于当年播种苜蓿在退化盐碱地上的出苗率和保苗率,而且可提高人工草地产量,增加草地当年收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祁连山区不同人工草地杂草的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建植2年的不同人工草地中杂草种类组成大体较为简单,从高度、盖度、生物量方面分析则种植草种相对于杂草而言总体生长旺盛,竞争力强占有一定优势,而疏花针茅人工草地中杂草种类丰富、竞争力较强;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中甘肃马先蒿突出成为次优势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防除混播多年生人工草地阔叶杂草的适宜施药剂量,在甘孜县昌台开展了阔极(苯-唑-2甲钠)除杂试验。结果表明:900、1200、1500g/hm2阔极对阔叶杂草株总防效分别达到75.9%、87.1%、93.8%,鲜重总防效分别达到76.8%、85.0%、90.5%。当阔极用量达到1500g/hm2,混播多年生人工草地幼苗产生较大的药害反应。综合考虑施药安全性与成本最小化原则,确定阔极1200g/hm2为防除甘孜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阔叶杂草适宜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禾草-土壤反馈对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群落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4种禾草为材料,以甘肃马先蒿为主的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土壤为栽培基质,通过盆栽控制试验,分析了禾草生长对甘肃马先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并采用FUNGuild和FAPROTAX工具分别对真菌和细菌群落进行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不同禾草生长提高了土壤pH及铵态氮含量,使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禾草在甘肃马先蒿土壤中生长的株高、禾草碳、氮、钾含量、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度因禾草种类而异。不同禾草生长对禾草养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产生直接影响,禾草养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反馈作用对禾草生物量产生影响。本研究以期为甘肃马先蒿为优势种的退化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山草甸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江河源区人工草地建成后植被恢复效果、生长动态、植物群落特征、环境因子及其演替的分析表明:植物生长季节,垂穗披碱草人工、半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和高度的增长趋势符合“慢(初期)-快(中期)-慢(后期)”的S型规律,植被盖度的增长趋势符合“快(初期)-慢(中期)-慢(后期)”的规律。人工草地建植后第二年,物种多样性指数、生物量、优势种群特征、草场质量和土壤特征因不同草地类型而有所变化。人工草地在建成后4年内植物群落由“生产稳定性”急剧向“生态稳定性”转化,呈现出明显的退化态势,退化原因与毒杂草侵入和有效养分逐步匮缺有关。加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建成以后的后期管理如灭杂、灭鼠、施肥和禁止放牧等,对防止人工草地退化,提高利用效率,保证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生产稳定性与生态稳定性之间的平衡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三江源区人工草地常见三种毒杂草的危害性研究得知:就植物群落而言,甘肃马先蒿对垂穗披碱草的危害性最大,铁棒锤居中,黄帚橐吾较轻;就植物地上生物量而言,铁棒锤对垂穗披碱草的危害性最大,甘肃马先蒿次之,黄帚橐吾较轻。甘肃马先蒿、铁棒锤、黄帚橐吾的入侵,促使人工草地的逆向演替,导致了人工草地的极度退化。  相似文献   

13.
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江源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有助于评价退化草地修复效果。本试验以天然草地和黑土滩作为对照,与建植5,12,19年的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氮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人工草地的建植提高了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盖度;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呈现为:天然草地 > 人工草地 > 黑土滩。冗余分析表明,0~10 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层的pH是影响不通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建植19年的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相对稳定,但还未达到恢复为天然草地的状态,应加强人工草地的养分添加和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14.
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人工草地的群落稳定性是草地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它是指在种间竞争、环境压力和干扰活动三个因子存在的条件下 ,人工植物群落各组分稳定共存、草地生产能力和经济利用价值不致降低的状态。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合理调控是维护高效、持久的人工草地 ,提高人工草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其调控机制主要有牧草组分种间竞争 (品种组合 )、环境压力 (水、肥条件 )和干扰活动 (放牧和刈割 )等三种方式。分析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现状 ,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已在此研究领域内取得了较大进展 ,研究技术和理论体系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相对而言 ,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 ,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理论水平较低。今后我国草地学界应将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列为专项课题 ,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黄河源区高寒草甸极度退化产物“黑土滩”植被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在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上的“黑土滩”草地植被可分为7个类型,分别为:黄帚橐吾 铁棒棰群落、白苞筋骨草群落、铁棒棰群落、西伯利亚蓼 鹅绒委陵菜群落、摩苓草群落、甘青微孔草群落和甘肃马先蒿群落。从群落结构和已有的研究结果看,黄河源区所有类型的“黑土滩”草地都完全失去了牧用价值,短期内自然恢复的物质基础也已丧失,该类草地的恢复治理必须通过人工植被的重建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群落调查的方法,对内蒙古太仆寺旗人工草地及围封的天然草地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草地群落在干旱气候影响下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围封草地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及重要值总体上都优于人工草地,且茎叶比较小,人工草地分蘖数均大于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中沙打旺应作为本区草场恢复的首选草种.农牧交错带草地恢复重建中应该以围封和人工草地播种并重,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云阳县天然草地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改良三峡库区 (云阳县 )天然草地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 ,配置优良畜种 ,调查畜群结构等配套技术组织生产 ,提高了草地———山羊生产系统的潜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