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中性高速铁刷镀工艺参数对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电压对铁刷镀层的耐磨性、硬度影响最为显著;并获得最佳刷镀工艺规范为:工作电压10 V,相对速度18 m/min,起始温度常温,用 THY101镀液打底。  相似文献   

2.
干喷钢砂在电弧喷涂修复曲轴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表面粗化在电弧喷涂中具有重要作用,涂层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面粗化预处理的效果。应用正交试验法对干喷钢砂工艺参数对喷砂效果和结合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优化的干喷钢砂电喷涂工艺规范。粗糙度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优化的工艺规范处理表面,粗化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干喷钢砂电喷涂工艺规范用于修复曲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Ni-P-纳米SiC化学复合镀层耐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普通Ni-P-SiC化学镀工艺基础上,添加纳米SiC微粒,采用超声波分散工艺,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探索试验参数对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镀液pH=6±0.5,施镀温度为(86±1)℃,镀液中纳米SiC浓度为3 g/L时,所获得的复合镀层经480℃热处理后显微硬度达1700 HV,复合镀层耐磨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电弧喷涂3Cr13修复齿轮泵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获得性能优良的3Cr13电弧喷涂层,采用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了电弧喷涂工艺参数对3Cr13涂层结合强度和耐磨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涂层结合强度的工艺参数主次排列为喷涂电流、喷涂气压和喷涂距离,而影响涂层耐磨性的工艺参数主次排列为喷涂电流、喷涂距离和喷涂气压。考虑试验因素对结合强度和耐磨性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它们在涂层使用中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优化的3Cr13电弧喷涂工艺规范为喷涂电压35 V;喷涂电流180 A;喷涂距离180 mm;喷涂气压0.6 MPa。齿轮泵轴修复实践表明,优化的电喷涂工艺规范用于修复齿轮泵磨损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电刷镀监控器的主要功能、技术性能和工作原理,并应用该装置配套普通直流电源与专用刷镀电源进行电刷镀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其镀层外观和结合强度与专用电源的无明显差别,镀层质量符合要求。为电刷镀技术的推广,在电源设备方面提供另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提高发动机气缸电喷镀沉积速度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镀层沉积速度,该文对电喷镀气缸的沉积速度进行多变量工艺参数优化。采用JMP软件对电喷镀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电压、镀液温度、两极间隙、镀液流速、两极相对运动速度对镀层沉积速度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和逐步逼近法分析了各影响因子与响应的关系,建立了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并利用二次曲面主轴梯度法进行了多变量函数优化,确定了镀层沉积速度的最佳工艺参数:电压15 V,镀液温度72℃,两极间隙1 mm,镀液流速1.2 m/s,两极相对运动速度170 mm/min,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镀层沉积速度为79.13 μm/min,约是传统电沉积的130倍,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优化后镀层致密光滑,无气孔,镀层质量优等。研究结果可为高速电镀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4105型柴油机曲轴计算模态与试验模态的振型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获得4105型柴油机曲轴振动特性,并验证有限元计算是否正确,对4105柴油机曲轴分别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和试验模态分析,获得了相应的振动频率和振型,并对所获得各阶振型的内积相关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与试验模型的各阶振型的内积相关度均大于0.7,具有较高的吻合度,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振型图对比发现曲轴振动最大变形位置多集中在曲轴两端。振型相关性分析对比确定了曲轴固有振动特性,为利用曲轴有限元模型进行曲轴优化设计、减振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顶管穿越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为了探求快速、经济、有效地解决淤地坝输水涵洞损毁修复办法,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柳林县杨家沟骨干坝为对象,引入顶管穿越技术,对涵洞损毁进行了修复试验,排除了病险情,保证了正常运行。系统地介绍了涵洞损毁修复的技术方法与工艺,对指导淤地坝除险加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植物修复对重金属镍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外源镍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用水稻土中添加NiSO4.6H2O(100~1 600 mg kg-1)经过12周的驯化培养后,种植了2种超累积植物和1种耐性植物,经110 d的试验后进行了植物修复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非根区土中添加镍的质量分数为100 mg kg-1时,对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最大;当添加镍的质量分数大于100 mg kg-1时,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植物修复过程中,通过植物的减毒(吸收重金属)作用和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经过植物修复后,根区土壤微生物较非根区土壤的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总DNA序列多样性指数相应增加,但不同植物对根区土壤微生物的贡献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镍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攀  伏毅  刘绵学  王艳  黄敏 《土壤》2019,51(1):11-18
土壤健康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人类活动给土壤造成的污染亟待治理。镍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的镍具有较大的毒性。目前我国土壤中镍污染比较严峻,应尽快响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来改善土壤中镍污染状况。本文综述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微生物在镍污染土壤中对植物生长状况、有效态镍含量以及植物吸收镍的影响,对寻找合适的植物和微生物修复镍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将有机酸运用到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镍污染土壤中、建立PGPB库和寻找我国超富集植物等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日光温室薄膜清洗机设计及清洗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当前中国日光温室薄膜清洗效率低及清洗困难的问题,该文研制了一种半自动日光温室薄膜清洗机。整机包括清洗与行走部分,清洗部分主要包括直流电机、2组不同减速比减速器、清洁毛刷以及支撑滚筒,依靠拉绳收放完成升降,实现温室薄膜上下不同位置清洁;行走部分用来整体平移清洗部分,其上的放置平台采用偏心结构设计,方便清洗部分从薄膜放置到行走装置及再次清洗时移动到薄膜表面。以薄膜透光率为指标,开展了清洗速度、喷水压力与流量、刷毛长度对清洗效果影响的研究,得出合理的清洗爬升速度为2.8~5.6 m/min,喷水流量为2~3.5 L/min,毛刷接触薄膜长度为3 cm。通过对自然条件下使用3个月的新换薄膜进行试验,得到清洗后薄膜透光率最高可达90%,与同时更换未清洗薄膜相比提高15个百分点。该装置的使用在减小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了日光温室薄膜清洗效率、改善了棚内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2.
曲轴式棉田地表残膜回收机捡膜特性分析及工作参数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11SM-1.7型曲轴式残膜回收机"核心捡膜部件作业参数不合理、残膜回收率较低、卸膜阻力较大等问题,该文分析了曲轴式残膜回收机结构与工作原理,建立弧形齿捡拾装置的运动模型,运用MATLAB编程分析了往复式偏心弧形齿尖运动特性和漏捡率。在棉杆收获后进行田间正交试验,分析捡拾齿角速度、捡拾齿半径、捡拾齿入土深度、残膜回收机前进速度不同参数组合对残膜回收率和卸膜率的影响并优化参数组合。结果表明捡拾齿入土深度35 mm、机具前进速度1.3 m/s、捡拾齿转动角速度60 r/min、捡拾齿半径245 mm时,残膜捡拾率最高为93.2%、卸膜率最高为94.6%、残膜漏捡率为1.61%,研究结果可为新型残膜回收机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氩弧熔覆Ni60A耐磨层在农机刀具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针对农机刀具对耐磨性要求高的特点,研究了氩弧熔覆自熔性合金熔覆层在农机刀具上的应用。试验以氩弧为热源,采用预置法在Q235钢基体上制备了Ni60A合金熔覆层,用金相显微镜、硬度计、磨损实验机等测试了熔覆层的结合状况、组织结构和性能。对熔覆层组织结构、形成原因以及熔覆层的耐磨机理进行了分析。金相分析表明熔覆层组织主要由树枝晶构成且熔覆层与基体间为冶金结合。磨损试验表明熔覆层耐磨性比常规淬火回火处理的65Mn钢有所提高。田间试验表明氩弧熔覆Ni60A自熔性合金熔覆层可用于农机刀具的制造和再制造。  相似文献   

14.
辊刷式蓖麻收获机采摘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蓖麻机械化采收时采净率低、破损率高等难题,结合蓖麻物理特性和种植模式,研究设计了辊刷式蓖麻收获机采摘机构。首先在分析采摘机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阐述了辊刷式采摘原理,阐明了辊刷、螺旋输送器、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设计。进一步地,为探究采摘机构相关参数的最优组合,提高蓖麻采摘质量,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理论,以前进速度、辊刷转速、刷丝长度为影响因素,以采净率、籽粒破损率及含杂率为作业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参数优化试验。建立各影响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并分析各因素对响应值的交互影响,同时对模型进行了综合优化,获得最优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0.72 m/s、辊刷转速371.69 r/min、刷丝长度56.60 mm,对应的采净率、籽粒破损率、含杂率分别为90.81%、0.17%、11.27%。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采净率为91.36%、籽粒破损率为0.18%、含杂率为11.67%,各评价指标与预测值均很接近。研究结果可为辊刷式蓖麻收获机进一步完善结构设计和工作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Considerable evidence has been published regarding the adverse effect of sodium chloride on physiologically impaired cell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such as are to be expected in processed foods. A direct plating method for enumeration of S. aureus eliminating the use of sodium chloride was devised and subjected to collaborative study by 16 analysts.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direct plating method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by the AOAC official first action method (46.036--46.040). Participating analysts examined duplicate samples at population levels of 91, 34, and 20 S. aureus/g.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among analysts were considerably lower for the direct plating method (31, 81, and 48%, respectively) than for method 46.040 (59, 156, and 150%, respectively) at all 3 population levels. High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for the direct plating method at 2 of the 3 levels were due principally to low populations of S. aureus. The direct plating method has been adopted as official first action for general purpose use and use of method 46.036--46.040 has been restricted to raw food ingredients and nonprocessed foods.  相似文献   

16.
Nickel adsorption onto a sludge wasting from a biological aeration tank is described in this work. This procedure is planned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metal removal from industrial effluents containing heavy metals in low concentrations.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equilibrium adsorption and laboratory equipment operation are reported. Equilibrium data of nickel adsorption were fitted to the Freundlich eq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equation, the effect of several parameters such us metal concentration, sludge concentration and metal dosing rate were tested. Nickel removal efficiency is about 80% in the most favourable cases. Aeration during metal-sludge contact was also tested but little enhancing in metal uptake was observed. This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define the best operation conditions in practical cases either for metal or organic matter removal.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日光温室薄膜人工清洗劳动强度大、自动化清洗设备缺乏的现状,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日光温室薄膜全自动清洗机。为减小整机质量并降低成本,采用双蜗轮蜗杆电机分别驱动清洗主机的毛刷与爬升轴;设计地面移位换行装置,用以承载清洗主机沿温室长度方向移动;为实现自动换行清洗,设计棚顶移位换行装置,调整棚顶吊绳安装高度,避免吊绳在换行作业时与棚面产生干涉而影响换行质量或损伤薄膜。基于多传感器融合与数据校验技术,保证清洗主机、棚顶与地面移位装置间的协作实时性、一致性及可靠性。为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参照日光温室跨度、脊高、肩高参数10:1制作模型温室,按外形尺寸5:1加工清洗样机,并进行对齐、倾斜偏移及清洗效果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清洗主机升降时的水平偏移量在±3°以内,左右偏移量在±7 mm以内(换行操作时各偏移量无累积);地面与棚顶移位换行装置的单次换行误差与多次换行累计误差均在1 mm左右;毛刷材料选型与关键参数设计合理,可对薄膜表面灰尘进行有效清洗,洗净率为95.4%,清洗效果明显该清洗机在丰富国内日光温室清洗装备类型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团队前期研发清洗机质量大易伤膜、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为温室大棚薄膜相关清洗设备的设计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