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鸭“白点病”(暂定名)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3个“白点病”(暂定名)发病严重的鸭场的病死鸭进行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但均分离到病毒。对其中1株病毒进行了鉴定。负染及超薄切征电镜观察,可见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80-230nm、有囊膜的病毒。经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核酸类型测定,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成员。血清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Ⅱ型无血清学相关性,故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Ⅲ型。人工感染试验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死鸭相同的病变,初步证明该病毒为鸭“白点病”病原。 相似文献
2.
鸭疫巴氏(鸭疫里氏)杆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自福建闽南,闽北等地表现国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组织进行病原分离与人工感染试验。并对病原菌株进行细菌学及血清学鉴定,确定其病原菌均为鸭疫巴氏杆菌I型。 相似文献
3.
犬Ⅱ型腺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做犬腺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中,从送检的犬粪便中分离出多株犬腺病毒,并对其中1株进行了系统鉴定。经形态学、理化学、血清学交叉中和试验、动物感染试验与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为1株犬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强毒,即犬Ⅱ型腺病毒。 相似文献
4.
犬疱疹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疱疹病毒引起1周龄以下仔犬严重和高死亡的疾病,用犬肾传代细胞MDCK,从濒死发病犬的;肾脏器官分离获得一株疱疹病毒,经鉴定为犬疱疹病毒。培养液观察病毒大小为140nm有囊膜病毒,核酸型为DNA,对乙醚敏感,对热抵抗力弱,56℃经4分钟灭活,pH4.5时30分钟失去感染力,用分离毒接种7日龄的幼犬引起典型的疱疹病毒感染症状,并从人工感染试验的幼犬回收到病毒。 相似文献
5.
6.
7.
采自淄博市的桓台、高青、临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且临床病理变化明显的病死雏鸭肝脏,经病毒分离、鸡胚接种、病毒纯化后,进行了鸡胚中和试验、氯仿敏感试验、分离毒株ELD50测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经测定3株病毒毒价分别为105.3、105.6、105.10.2 mL ELD50。3株分离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对1日龄雏鸭的致死率分别为75%、87.5%和75%,而且出现了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呈明显的角弓反张姿态,病死鸭剖检可见肝脏肿胀,质脆易碎,肝脏有深紫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结果证实分离到的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鸭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冠状病毒的分离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将回归发病鸭的肠粪及肠内容物处理后,经羊膜腔、尿囊腔接种12 ̄14日龄鸭胚,37℃培养48小时后取羊水和尿囊液继代,将第5代的鸭胚羊水、尿囊液混合并对其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在鸭胚,其TCID50为5.0,电镜负染观察多呈不规整的圆形,直径80 ̄120nm,有囊膜,病毒粒子外周有花瓣样突起,核酸型为RNA型,对乙醚敏感、56℃15分钟即可使其失去感染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鸭2型疱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2型疱疹病毒,是一种可侵害番鸭、半番鸭等不同品种鸭的疱疹病毒科新成员,经生物学特性测定、血清学试验及致病性试验表明该病毒不同于鸭瘟病毒。采用SDS-PAGE分析表明该病毒的结构蛋白带有14条,主要结构蛋白带有7条,其分子量分别为310、163、95、79、69、39、15KD,不同于鸭瘟病毒。依据鸭瘟病毒UL6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只有鸭瘟病毒核酸提取物可扩增出大约420bp的DNA片段,而鸭2型疱疹病毒核酸提取物、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核酸提取物和正常细胞培养物均未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可见鸭2型疱疹病毒与鸭瘟病毒在DNA分子水平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揭示了该病毒与鸭瘟病毒在结构蛋白和核酸水平上的差异,进一步表明该病毒不同于鸭瘟病毒,为该病毒的确切分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猫疱疹病毒1型(FHV-1)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2016年-2017年从洛阳及天津地区多家宠物医院收集的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猫眼鼻拭子样品,用FK-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电镜形态观察和gD基因测序分析等方法鉴定所分离的病毒,并进行病毒体外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病料在FK-81细胞上接种后24 h^36 h呈现变圆、融合、局灶性堆积聚团和脱落等细胞病变;分离毒株可被FHV-1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电镜下可观察到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130 nm,具有疱疹病毒科的典型形态特征,将所分离到的5株FHV-1分别命名为2016TJ1株、2016TJ2株、2017LY1株、2017LY2株和2017LY3株;病毒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接种后12 h^36 h病毒快速增殖,40 h^60 h病毒滴度达到高峰,72 h病毒滴度开始下降;5株FHV-1 gD基因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100%,核酸序列高度保守且与国内外流行株及疫苗株的同源性极高。研究结果为我国宠物猫群中FHV-1的病原分离、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4.
鸭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某鸭场的病死番鸭肝脏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对雏鸭、种鸭、蛋鸭均可引起发病。接种鸭胚传至第6代时病毒对鸡红细胞的血凝性稳定,通常在72h开始致死非免疫鸭胚,死亡率为80%。经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多呈现椭圆形,长轴为167~264nm,短轴为131~139nm,病毒外表有囊膜,囊膜外层有排列整齐的纤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无抗原相关性,能被禽副黏病毒I型阳性血清所中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将分离的病毒判定为鸭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鸭病毒性肝炎 (Duck viral hepatitis,DHV)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1].目前,已有多种检测DHV Ⅰ抗原的方法,如免疫电镜、Dot-ELISA和病毒中和试验等,这些方法在DHVⅠ的诊断中各有优势[2]. 相似文献
20.
免疫鸡羽毛根中火鸡疱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剂量的商用火鸡疱疹病毒(HVT)冻干苗经腹腔免疫1日龄非免疫鸡,于第3周采集羽毛根,分别采取直接法和间接法(即经过滤获取脱细胞的游离物)接种次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以进行病毒的分离。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第3、4、5、6周,2种方法都分离到病毒,第7周仅直接法分离到病毒,而第8周2种方法都没有分离到。根据分离到病毒的细胞病变(CPE)特征,结合地高辛标记的Ⅰ型马立克氏病病毒(MDV-1)核酸探针检测结果,表明HVT免疫鸡羽毛根中含有可脱离细胞的、具有感染性的疫苗株HVT粒子,且其可检出时间具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