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红964系从(闽红82/34×红麻917)F3×芙蓉红麻369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该品种2003-2004年参加福建红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平均原麻产量6699.0 kg·hm-2,分别比对照红引135和粤74/3增产30.7%和8.3%,均达极显著标准.闽红964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病力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该品种纤维品质和抗病性亦均优于对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4个红麻新品种1997~1999年三年6个试点,18个点次联合区试结果表明:闽红367产量居首位,平均干皮产量390.5kg/亩,比两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其他依次为福红95-1、福红95-2、闽红376,比两对照种增产也均达极显著,品种稳定性适应性测验:闽红367、福红95-2、闽红376,比两对照种增产也均达极显著。品种稳定性适应性测验:闽红367、福红95-2、闽红376。回归系数b值  相似文献   

3.
为鉴定我省近几年来选育的红麻新品种的生产潜力、品种特性及适应性,为生产上推广良种提供科学依据。1994一1996年由省农业厅经作处主持,进行全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现将三年14点次的试验结果总结如下:l参试品种与试点参试品种4个,即省农科院甘蔗所选育的闽红对、闽红298,福建农大作物遗传所选育的福红5号、褐红6号。以粤74-3和青皮三号为对照种(两品种均提纯复壮)。试点:平和、漳浦、莆田等县经作站与福建农科院甘蔗所、福建农大遗传所等五个试点。2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小区面积l.5-2.0…  相似文献   

4.
1997~1999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 4个红麻新品种 1 997~ 1 999年三年 6个试点 ,1 8个点次联合区试结果表明 :闽红 36 7产量居首位 ,平均干皮产量 390 .5 kg/亩 ,比两对照增产达极显著 ,其他依次为福红 95— 1、福红 95— 2、闽红 376 ,比两对照种增产也均达极显著。品种稳定性适应性测验 :闽红 36 7、福红 95— 2、闽红 376 ,回归系数 b值小于 1 ,稳定性好 ,适应性广。 4个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抗病性及纤维品质均优于两对照种 ,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4个红麻新品种1997~1999年三年6个试点,18个点次联合区试结果表明:闽红367产量居首位,平均干皮产量390.5kg/亩,比两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其他依次为福红95-1、福红95-2、闽红376,比两对照种增产也均达极显著.品种稳定性适应性测验:闽红367、福红95-2、闽红376,回归系数b值小于1,稳定性好,适应性广.4个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抗病性及纤维品质均优于两对照种,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2003-2004年红麻新品种(系)区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2004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试试验,由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参试红麻新品种8个,以粤743和红引135为对照,在福建省5县市设点鉴定,对参试各品种的原麻产量进行方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Finlay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估算,结果表明供试中福红992产量居区试首位,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达7778kg,比对照粤743增产25.7%;其次为福红15号、福红14号、福红11号、福红13号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分别为7295kg、7283kg、7241kg和7189kg,分别比对照粤743增产17.9%、17.7%、17.0%、和1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金光2号和闽红964也比对照粤743增产9.6%和8.3%,也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种稳定性、抗病性和品质也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牟琼  吴佳海 《中国麻作》1999,21(1):26-27
闽红87/298,闽红88/31是福建省农科院麻所选育的红麻新品系,1995年引进我所,经连续三年品比试验,比青皮三号与粤74/3增产皆显著,表现高产,稳产,抗红麻炭疽病,适于贵州南部种植。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2003-2004年红麻新品种(系)区试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试试验,由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参试红麻新品种8个,以粤743和红引135为对照,在福建省5县市设点鉴定,对参试各品种的原麻产量进行方差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Finlay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各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估算,结果表明供试中福红992产量居区试首位,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达7778kg,比对照粤743增产25.7%;其次为福红15号、福红14号、福红11号、福红13号平均每公顷原麻产量分别为7295kg、7283kg、7241kg和7189kg,分别比对照粤743增产17.9%、17.7%、17.0%、和16.2%,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金光2号和闽红964也比对照粤743增产9.6%和8.3%,也达极显著水平.各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种稳定性、抗病性和品质也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1997—1998年国家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汤清明  臧巩固 《中国麻作》1999,21(2):5-8,38
“九.五”第一轮国家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于1997-1998年全国红麻主产区的河南省信阳地区。福建省龙文区等具有不同生态条件的九省十点进行。参试品种(系)为KB11,KB2,743(CK),福红951,福红952,闽红88/31,DO2,浙3。本文对7省8点2年3重复的8个参试品种(系)纤维产量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并对几项变异来源进行LSD法测验及稳产性参数的估算,并结合其产量构成因素,抗逆性,生育  相似文献   

10.
闽红87/298、闽红88/31是福建省农科院蔗麻所选育的红麻新品系,1995年引进我所,经连续三年品比试验,比青皮三号与粤74/3增产皆显著,表现高产、稳产、抗红麻炭疽病,适于贵州南部种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安徽省近年来引进的红麻新品种进行多年多点试验,分析各品种在安徽省的适应性和丰产性。阳出KB2、闽红298、浙江402等品种比对照Ⅰ74-3增产4.85-10.08%。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比对照Ⅱ青皮3号增产8.55-14.26%,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且各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均优于两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2.
红麻无刺新型品种金光1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外源DNA导入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稀有无刺红麻突变体901,并通过杂交回交和轮回定向选择的遗传改良,选育出中偏迟熟红麻新品种金光1号,该品种1999—2000年参加全国红麻新品种区试鉴定,产量比对照红引135增产2.26%,表现纤维与种子产量高,茎杆无刺光滑,杆硬抗倒、易剥皮等特性,深受麻农的欢迎。金光一号的育成,不仅丰富了红麻的遗传资源,且在北方红麻生产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闽红82/34系我所1980年从南选×紫光有性杂交后代中育成的红麻新品种。1984—1989年经品系比较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原麻352.5公斤,比主对照品种青皮3号增产12.98%;比副对照品种722(对比44点次)增产9.66%,均达极显著标准。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特性。1987—1990年省内外累计示范试种1万多亩。  相似文献   

14.
红麻新品种闽红298的选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闽红298系1985年从红麻722×青皮三号有性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1989-1997年与青皮三号复壮种进行省内外46点次对比,平均亩产原麻423.3公斤,比青皮三号增产16.13%,达极显著。与粤74-3原种对比40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5.7公斤,比粤74-3增产12.74%,也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植物远缘杂交是创造新物种和培育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关于黄麻长果种与圆果种,红麻与木槿属某些种的种间杂交,国内外已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我所于1978-1980年先后对黄麻属的长果种与圆果种,木槿的红麻与金钱吊芙蓉、玫瑰麻等的种间杂交进行了一些探索试验,目的是为选育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黄麻、红麻新品种,创造新的杂交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中晚熟红麻新品种福红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福红4号是福建农林大学以湘红1号与粤红1号杂交,采用混合系谱法与穿梭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于1990年育成的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在福建省红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中,其原麻平均产量5.328t/hm^2,比对照种粤743增产13.17%,差异达显著水平。且在丰产性、适应性和炭疽病抗性等方面也优于对照,是一个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省近年来引进的红麻新品种进行多年多点试验,分析各品种在安徽省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得出KB2、闽红298、浙江402等品种比对照Ⅰ74-3增产4.85~10.08%.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比对照Ⅱ青皮3号增产8.55~14.26%,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且各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均优于两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8.
闽红298系1985年从红麻722×青皮三号有性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1989—1997年与青皮三号复壮种进行省内外46点次对比,平均亩产原麻423.3公斤,比青皮三号增产16.13%,达极显著。与粤74—3原种对比40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5.7公斤,比粤74—3增产12.74%,也达极显著。该品种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病力强、丰产稳定性好、适应性广。1995—1998年省内外累计生产示范6.942万亩。  相似文献   

19.
陈福寿  李美珍 《中国麻作》1983,(1):10-12,18
植物远缘杂交是创造新类型,培育新品种的途径之一。为创造和培育纤维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的红麻新品种,进行了红麻与木槿属的种间杂交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0.
闽红31系以红麻青皮3号为母本与7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89~1998年与青皮3号复壮种对比41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7.5kg,比青皮3号增产16.68%,达极显著。与粤74/3原种对比51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3.8kg,比粤74/3增产13.62%,亦达极显著。该品种群体整齐、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炭疽病力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至2000年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0.7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