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麦慢白粉品种的抗性组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2004年度和2004~2005年度在田间测定了16个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白粉菌E20菌株的抗性组分,包括潜育期、侵染几率、产孢量、病斑扩展和传染期。结果表明,小麦慢白粉品种(系)与高感对照品种相比,表现为潜育期长、侵染几率低、产孢量低、病斑扩展慢的特点,且这4个抗性组分与对照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慢白粉品种的传染期变化无一定规律。参试慢白粉品种的抗性组分参数与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的相关分析表明,潜育期与AUDPC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产孢量和病斑扩展与AUDPC呈正相关,两年数据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侵染几率与AUDPC呈正相关,但2003-2004年度相关性不显著,而2004~2005年度相关性显著;传染期与AUDPC相关关系不明显。由此可见,在慢白粉品种的病害流行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产孢量、病斑扩展,而侵染几率、潜育期和传染期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菌对温度不同敏感性菌株的寄生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将12个对温度不同敏感性的小麦白粉病菌株分别在18℃和22℃条件下的流行组分(潜育期、侵染几率、单病斑累积产孢量和病斑日扩展面积)和寄生适合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温度不同敏感性菌株的流行组分在18℃和22℃条件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单病斑累积产孢量与病斑日扩展面积的相关性最高。各供试菌株在22℃条件下的寄生适合度均低于18℃条件下的寄生适合度。在两温度条件下,对温度低敏感性菌株平均寄生适合度高于对温度高敏感性菌株,特别是在较高温度下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温室条件下,对9个无垂直抗性基因粳稻品种×8个日本标准稻瘟菌株组合测定了侵染几率(IP)、病斑型比例(PB)、病斑扩展速率(LR)和产孢能力(SPC)组分,并据此确定了品种与小种的适合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SPC的互作项外,其它组分及类型,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品种和小种主效应所占方差更大,从而证实了品种的抗性类型为水平抗性。某些品种在IP、PB及LR组分上反映了小种的专化作用,但因为不同品种在各组分上的抗性反应不同,因此,品种水平抗性的稳定性不能由组分的小种专化作用确定,而须由各组分组成的适合度的小种专化性确定。对品种X小种的适合度进行了互作的多重比较,未发现专化性互作,说明供试品种的水平抗性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露温露时和施氮量对稻瘟菌侵染的多元影响及其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研究了露温(DT),露时(DP),和施氮量(N)对稻瘟菌侵染的综合影响。发现这三个因子及其互作对侵染均有明显的作用,在供试条件和范围内,其作用大小为DP>DT>N>DP×DT>DT×N>DP×N>DP×DT×N。并得出了侵染的适合条件范围。本文首次在稻瘟侵染的研究中应用了侵染几率的概念,组建了侵染几率因气象和栽培因子而变的预测式。  相似文献   

5.
露温露时和施氮量对稻瘟菌侵染的多元影响及其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研究了露温(DT),露时(DP),和施氮量(N)对稻瘟菌侵染的综合影响。发现这三个因子及其互作对侵染均有明显的作用,在供试条件和范围内,其作用大小为DP > DT > N > DP×DT > DT×N > DP×N > DP×DT×N。并得出了侵染的适合条件范围。本文首次在稻瘟侵染的研究中应用了侵染几率的概念,组建了侵染几率因气象和栽培因子而变的预测式。  相似文献   

6.
 真菌病毒在真菌中广泛存在,一些真菌病毒可以影响病原真菌营养生长、产孢和色素形成等性状。本文研究了真菌病毒在水稻稻瘟菌中的多样性以及其对寄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采用单孢分离的方法从发病水稻叶片上分离获得了120个稻瘟菌菌株,其中约52%携带dsRNA片段。菌株QSP5被2个基因组为dsRNA的病毒即产黄青霉病毒1-C(Magnaporthe oryzae chrysovirus 1-C, MoCV1-C)和稻瘟菌病毒3(M. oryzae virus 3, MoV3)所侵染。对菌株QSP5进行单个的分生孢子纯化,获得了仅携带MoV3的菌株QSP5-9。菌株QSP5与QSP5-9的产孢量、菌丝形态以及菌落形态存在明显差异,经研究推测MoCV1-C与菌株QSP5 的产孢能力衰退、菌丝生长和产色素异常相关。同时对MoV3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稻瘟菌菌株QSP5获得了100个单孢分离物,通过对随机挑选的40个单孢分离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100%携带MoV3,只有部分单孢分离物携带MoCV1-C。另外,从稻瘟菌菌株QSP5-9获得了94个单孢分离物,对随机挑选的45个单孢分离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中均含有与菌株QSP5-9大小相同的dsRNA片段。根据以上结果推定MoV3在稻瘟菌菌株QSP5和QSP5-9及其无性后代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辽河流域小麦白粉病综合治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田间,通过不同时期人工接种小麦条锈病菌和施用杀菌剂三唑酮的组合,测定小麦叶内三唑酮及其代谢产物三唑醇含量对病害相对侵染几率,潜育期,病斑扩展,产孢面积及传染期等组分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不同批次接种,在一定时间内,麦叶内药剂可降低病害相对侵染几率并延长其潜育期;接种后施药在一个潜育期内,药剂可使病害潜育期提早。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流行学方法研究了白菜黑斑病病斑的产孢量。结果显示,影响白菜黑斑病病斑产孢有许多因素:病斑日龄、保湿时间、光照、温度。病斑在6~9日龄时产孢能力较强。其中,8日龄病斑的产孢能力最强,而1~3日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保湿时间对于产孢有较大影响。6~8 h时病斑几乎不产孢,14 h后病斑开始大量产孢;在直射光下病斑产孢最多,病斑在黑暗条件下比散射光条件下产孢能力强;白菜黑斑病菌在8~2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产孢,25℃最适合产孢,达到28℃时孢子基本不再产生。  相似文献   

9.
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空育131’和‘垦鉴稻6号’稻瘟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瘟病的发生程度与施氮量有关, ‘空育131’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 ‘垦鉴稻6号’在施氮量为150~170 kg/hm2时, 叶瘟、穗颈瘟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低且病情发展进程慢。稻瘟病发生程度与水稻品种有关,‘空育131’的叶瘟发病率、病情指数比‘垦鉴稻6号’高, 但‘空育131’的穗颈瘟发病率、病情指数比‘垦鉴稻6号’低。通过掌握‘空育131’和‘垦鉴稻6号’的施氮量, 可有效控制稻瘟病, 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慢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1987年,以HA-4、Ba-90-2、红突31、HA84494、1952、V/38、837及早选4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水稻品种的慢瘟抗性。结果表明,病斑大小、单位病斑的产孢量、最终百分病叶面积及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是慢瘟抗性的4个有效组分。4个组分问彼此高度相关(r=0.8082-0.9741)。就4个慢瘟组分对8个品种作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为8类。HA-4、Ba-90-2、红突31、HA84494及1952为慢瘟品种,V/38为中慢品种,837及早选4号为速瘟品种。以ZC_(15)为代表菌研究的慢瘟品种,对ZC_(13)、ZE_3、ZF_1及ZG_1 4个生理小种呈类似的慢瘟反应,在田间自然诱发试验里,也皆表现为抗病。室内外慢瘟性研究结果高度相关(r=0.9972)。  相似文献   

11.
氮肥对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具有不同抗病性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组合,在室内、田间分别设7个、3个不同氮肥水平,测定不同组合不同氮肥水平下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较小。相对寄生适合度可以作为一项较为稳定的参量用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小种互作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不同营养物质对小麦全蚀病衰退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全蚀病重病田施入不同营养物质后,各处理都有促进病害衰退的作用。其中,以施磷肥的处理表现较优。经模糊决策分析,氮、磷、钾配合有机肥的处理为最佳方案,其防病效果为84.1%,增产幅度达66.1%。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麦田杂草发生、生长及危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微区试验研究了在种植小麦的情况下,不同施肥水平对杂草及其防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磷土壤上单施氮肥,杂草发生和生长受到抑制;增施磷肥,氮肥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杂草发生和生长迅猛提高。杂草根系发达,对钾肥不敏感。有机肥养分完全,显著促进杂草发生和生长。在不施肥(对照)及适合杂草和小麦生长的平衡施肥处理区(NP和NPK),麦田杂草的危害(小麦减产百分率)最为严重。杂草危害程度和施除草剂的增产效果均与小麦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5121、-0.5418,n=27)。肥料对甲磺隆钠盐杂草防效的影响与施药时间有关。在小麦苗前至苗后早期施药,防效高,且不受施肥影响;施药过迟,杂草长大,防效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杂草发生和生长在受施肥影响的同时,也受小麦长势和长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silicon (Si) fertilizers reduces the severity of blast, caused by Magnaporthe grisea, in irrigated and upland rice;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etiological components of this reduction. Four cultivars of rice with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ies to race IB-49 of M. grisea were fertilized with three rates of a calcium silicate fertilizer and inoculated with the pathogen to test the effects of Si on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of resistance to blast: incubation period, latent period, infection efficiency, lesion size, rate of lesion expansion, sporulation per lesion, and diseased leaf area. For each cultivar, the incubation period was lengthened by increased rates of Si, and the numbers of sporulating lesions, lesion size, rate of lesion expansion, diseased leaf area, and number of spores per lesion were reduced. Lesion size and sporulation per lesion were lowered by 30 to 45%, and the number of sporulating lesions per leaf and diseased leaf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the highest rate of Si. The net effect of Si on these components of resistance is an overall reduc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conidia on plants infected with M. grisea, thereby slowing the epidemic rate of blast.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如何进行抗瘟育种,尤其对如何进行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如不主张重氮施肥,不主张长期灌水等,对指导今后工作有一定值价。  相似文献   

16.
17.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特性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7个稻瘟病菌稳定菌株,将588个水稻品种划分为66个品种类群,为今后开展品种抗病性的基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测试,提出15个抗多个生理小种的广谱抗性品种,这些良好抗源可作杂交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接种,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证明凋萎型白叶枯病稻桩上潜在病菌可以存续至第二年5月份后并仍能传病,因之它是稻草、种子以外的又一主要菌源。初步看来稻桩上的病菌主要在秧田期传染,但菌量大时,也可以在本田期侵染,所以在凋萎型白叶枯病严重地区,除狠抓秧田期防治外,还应当注意本田前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