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乐县位于汾河流域上游,当地的生态建设对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围绕"山、水、林、田、湖"五个方面,坚持生态化和本土化,适地适树选择乔灌花草,集中力量打造汾河流域(静乐段)42 km生态廊道,持续推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保护,现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对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生态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发展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云南东川陶家小河为例,通过调查走访及运用“3S”技术对该流域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调查,获取了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资源详细资料及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结果表明:由于陶家小河流域内森林植被的破坏以及陡坡垦殖和水渠渗漏的原因,导致了流域内多处良田和林地被泥沙石块淤埋,从中上游分布大片森林植被到目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5.5%,形成了“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农田减少—贫困—陡坡垦殖—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在流域基本生态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种植水土保持林、果树林以及封禁治理等6条生态恢复建议,以期为恢复流域生态环境和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流域尺度的生态空间管控是落实黄土高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蓝图,充分体现了中国生态空间规划与管控思路的转变。该研究为解决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空间管控低效、无序开发的难题,通过梳理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内涵特征,提出了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研究框架,从要素与分区两个层面构建了"水文过程刚性约束,生态要素弹性管控"的要素管控模式以及"纵向分层传导,横向制约管控"三层双向的流域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模式。通过在旬邑三水河流域进行实践应用,从"空间结构布局-片区功能指引-单元指标控制"的管控途径入手,划分3级生态空间分区,梳理出75条生态廊道,提出3种村庄类型;同时确定了三大功能片区及21个管控单元;最后以C-04管控单元为例,将土地利用、村庄发展、景观格局及水文过程等控制指标及指引策略进行整合与落位,可为三水河流域生态空间修复与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有利于提高中国流域尺度下的国土空间管控的操作性与实施性。  相似文献   

4.
长流水流域位于宁夏灵武市白土岗乡长流水村,是毛乌素沙地边缘区域的典型代表。自2000年开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逐步探索出了"外围封育固沙、中部造林防风、核心发展经济"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总结出了"以生态旅游为主,全面带动流域经济发展""以林草业为主,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的流域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政府指导、部门支持、企业牵头、自负盈亏"的流域运行管理机制,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坚持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使流域经济得到了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质量状况事关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以二龙山水库流域为例,指出了水资源环境挑战,分析了水环境面临的森林系统功能降低、洪旱灾害压力增加,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7方面问题。按照流域总体规划,提出流域水环境建设应建立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从分水岭到水库分区构建山地森林生态体系、矿区工程植物措施、景区建设管理措施、河库湿地生态修复管护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等配套措施,形成控制水污染保持水清洁的措施体系,恢复流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村小流域位于辽宁省朝阳县西部木头城子镇境内,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大凌河流域辽宁省朝阳县召苏沟河项目区小流域之一,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该流域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注重沟壑治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修复,从商品生产、集约化经营和早受益出发,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各项措施相互补充,工程养植物、植物保工程,逐步形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的立体防治结构,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流域水少、水脏、生态环境脆弱等水生态环境问题,在"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复合生态系统高度,系统阐述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流域山顶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技术,流域山地缓坡区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流域水系、湖库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和流域平原区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等,并介绍了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8.
汾河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研究其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汾河流域的生态现状,其基本思路是"增水、填绿、节水、治污"。从"填绿"改善水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对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可为其他地区或流域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彭阳县南山小流域的"上保、中培、下开发"治理模式,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农民致富、人居环境改善及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在治理规划初期就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经济发展统筹考虑,着力于水保措施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加强经济产业建设,为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其"政府决策、财政牵头、水保搭台、部门整合、全民参与"的流域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漓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流域生态环境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环境敏感性分析和评价作为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性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综合考虑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漓江流域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GIS软件支持下,对漓江流域环境敏感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探讨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及分异特征,并将其划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5个等级区域,最后按照行政区划对其敏感性区域进行了统计,以期为漓江流域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现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探讨了符合钱塘江流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多年平均适宜生态环境需水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道内多年平均适宜生态环境需水和河道外多年平均适宜生态环境需水两个部分的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钱塘江流域多年平均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59×10~(10)m~3/a,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为6.70×10~9m~3/a,多年适宜生态环境需水总量为2.26×10~(10)m~3/a.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湿润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经过几十年治理,宁南山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逐渐好转,但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都还较低,要达到"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必须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目前,宁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水土保持工作应结合宁夏区政府的"生态修复"、"生态移民"和"新农村建设"工程,搭建多方参与的生态经济流域建设机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保措施自身经济效益、发展特色经济,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3.
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及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厅水库上游生态环境修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以距库区和主要河流水域距离、地形地貌、水土流失情况、植被情况、耕地情况、荒山荒坡和未利用地情况等指标为基础,结合官厅水库上游流域6区5县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的不同及河北省水土保持区划结果,将官厅水库上游流域分为官厅库区周边水域防护生态修复区、桑干河洋河两岸河道防护生态修复区、接坝区山地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冀西北间山盆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4个生态修复区,并根据不同生态修复区特点提出了生态修复实用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简要分析了黑河流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对流域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以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流域“四源一干”生态需水量的估算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塔里木流域“四源一干”气候干旱 ,降水量少 ,蒸发强烈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春旱、夏洪、盐碱、风沙是流域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塔里木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根据对地下水、土壤水、植物生长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 ,界定合理的生态水位 ,并应用植被耗水及定额法估算塔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及开都河—孔雀河流域 4源流区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16 .18× 10 8m3,14.796×10 8m3,7.985 3× 10 8m3及 10 .4998× 10 8m3,干流区在 2 0 0 5年、2 0 10年及 2 0 30年 3个目标年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31.85 9× 10 8m3,36 .2 72 3× 10 8m3及 41.0 35 5× 10 8m3。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 ,探讨塔里木流域生态可持续的需水理论与模式 ,在目前及未来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田系闽江流域源头,地形复杂,水热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和生态的自我修复。多年封禁治理实践表明,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治理中轻度林地水土流失的一条有效途径。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剖析了流域生态自我修复的有利因素,并针对流域生态和社会经济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对策和切实可行的4条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任明 《中国水土保持》2008,(1):31-32,41
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资金匮乏、认识片面、监测工作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加大筹资力度,深入宣传,搞好效益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开展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到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太原市周家山段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属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子项目,通过实施河道疏浚、水质净化、巡堤路修复和植被恢复等工程建设,可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淄川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峨庄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3S"技术和水土保持相关理论与方法,对1990年和2005年峨庄流域土壤侵蚀格局与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5年来峨庄流域的土壤侵蚀综合防治效益日趋显著;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区域存在中度和强度侵蚀;土地利用、植被盖度、坡度等环境因子对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密切.研究成果可为优化水土保持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河岸带植被重建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上海市崇明生态岛的杜鹃河坡岸示范工程为例,探讨了以生态修复和稳定坡岸为目标的植物护岸技术在城镇生态型河道坡岸修复中的应用.在不同河段分别采用了全系列生态护岸、土壤生物工程护岸和复合式生物稳定等3类植物护岸技术;对比了工程实施后河道坡岸10个月来的坡岸土壤剪切力、生境条件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和示范工程表明,在生态型河道中采用植物护岸技术可以稳定坡岸、改善坡岸的栖息地质量、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生态型河道的植物护岸技术可以在我国各类岸坡的生态修复和边坡稳定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