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基于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自然教育概念、我国基于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自然教育作为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有效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手段,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提升的新方向和林业发展的新业态。文章以国内保护区自然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归纳推理等方法,梳理自然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国内保护区自然教育的研究进展,探讨保护区如何利用自然教育转变发展方式,以期为今后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胡婷  黄金玲 《广东园林》2020,42(5):12-17
采用自然度评价模型对拟建的广东南岭国家公园的自然属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呈现原始自然状态区域和自然状态区域面积超过公园总面积的95%,说明广东南岭国家公园的自然基底等具有很强的自然属性,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的原真性较强,未来需要对不同自然度等级的区域实施差异化保护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来源、构成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旅游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很难避免会面临着公地悲剧的困境,它是自然旅游资源被破坏和滥用的根本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问题,对自然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然旅游资源价值问题是自然旅游资源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形态,其是否具有价值曾引起学术界广泛争论。本文首先从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入手,运用不同价值理论阐释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来源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与外部性,并分析了影响自然旅游资源旅游价值的主要因素。最后从4个方面探讨了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问题:1)把自然旅游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对自然旅游资源价值进行量化评估;3)对自然旅游资源实施资产化管理;4)建立自然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当学会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提出了园林建设中4种"道法自然"的途径:仿自然之形、取自然之意、从自然之法和行自然之效,并对这4种途径进行了论述。以期在园林的艺术和科学两种维度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教育硬件资源和软件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自然教育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认为,西双版纳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能为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多样的教学素材和研习平台,十分适合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西双版纳州计划2025年之前打造5个自然教育示范基地,为自然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师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归并相邻自然保护地,优化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和管控区划。对有序解决师宗县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完善师宗县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自然教育供求状况分析及发展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阐释自然教育的概念和特征,通过采用现场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针对北京市自然教育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发现:1)北京市自然教育产业供给能力较弱,自然教育机构参差不齐;2)自然教育机构发展缺乏资金,资金来源渠道窄、稳定性较差;3)北京市民整体上对自然教育认识程度偏低,而对自然教育活动和场地的要求明显提高。基于此,提出了编规划、定标准、建基地、育人才、搭平台等发展自然教育的系统性政策建议,以期为自然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云南省双柏县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历史遗留矛盾冲突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调整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大幅减少了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矛盾冲突涉及的土地及人口等问题,完善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童年时期的邻里自然程度、户外游戏频率、户外空间的使用以及户外游戏类型4个方面探究我国3代儿童的童年自然体验经历及代际变化,采用自然关联性量表(the Nature Relatedness Scale)衡量受访者与自然之间的关联程度,并探讨童年自然体验与个体成年后自然关联性的相关关系,引起人们对儿童自然体验的关注,为营造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户外环境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3代儿童在童年自然体验上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当今儿童童年时期的邻里自然程度、户外游戏频率、对自然空间的探访和自然游戏的参与程度明显低于过去时代的儿童;童年时期的邻里自然程度、户外游戏频率与个体的自然关联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常在纯自然空间以及城市公园中与自然互动的儿童更能够产生对自然的亲和力,自然游戏和社交游戏的参与能够促进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相似文献   

11.
城市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城市规划区内,林种为单一的风景林,承担着风景旅游、自然保护、市民休闲等多项职能,决定了城市国家森林公园经营方向的多样性、复杂性。本研究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图像QuickBird为主要信息源,结合森林美学评价成果,以ArcGis9.0为空间分析平台,从生态功能、森林美学2个方面将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划为山北森林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山岳生态保护区、名胜古迹区、山南市民休闲区5个经营单位,从而有效地协调风景旅游、生态保护、市民休闲等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为城市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区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广州市推行城市公园完善生态建设,流花湖公园榕岛景区等被列为全市第一批园林生态建设试点之一,该文试从公园的生态建设及其效果,探索今后公园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六大分区,对野生动物园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选择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等三个影响野生动物园发展的关键指标,着重对野生动物园数量分布与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当前我国野生动物园数量分布与各区域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等三个指标之间都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的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控制野生动物园建设的数量与规模,建立野生动物园生态补偿机制,整合现有综合型野生动物园,构建多部门协调批建机制等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公园是现代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化公园的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文化环境。通过总结石家庄市石津灌渠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探讨了生态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为生态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生态公园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论文以乌审旗生态公园园区为对象,在分析生态园区资源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该生态公园建设要以生态防护、休闲娱乐、观光游憩和科普教育为目的,育绿、护绿、享绿三大建设分区为骨架,将生态园规划为沙生植物、旱生植物、果香、特色树木、草药和水生植物六个特色植物景观园区。  相似文献   

16.
刘克华 《绿色科技》2014,(7):131-135
指出了活水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将水生态处理系统融入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阐述了活水公园的设计源起、景观特色和使用状况,介绍了公园核心的人工湿地生态净水系统及公园的影响与推广,论述了公园在公众参与、场地设计、地域文化表达、生态技术应用、示范型景观营造以及设计过程6个方面对我国当代景观的借鉴意义,以期为我国风景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湖南汉寿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现状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了公园目前森林植被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林分,分别采用封育保护、抚育伐、渐伐、补植等措施,提出丰富树种、加强植被抚育管理等措施的植被改造方案,逐步淘汰单一树种纯林,使整个公园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群落。从而提升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提升旅游竞争力。在生态层面,对环洞庭湖区域森林植被培育及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研究参考,为维护洞庭湖的生态安全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湿地公园是供游人观赏和休憩的场所,其景观的营造应该从围绕最具特色的湿地进行,合理进行功能区划研究,使其能将生态性及艺术性完美结合。本文以南昌市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为例,对其湿地景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历史公园具有历史意义与纪念价值,其发展是城市园林历程的写照。八一公园是南昌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园之一,是反映南昌公园发展演变历程最为典型案例。通过史料搜集、复原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梳理八一公园变迁过程,将其分为人文景观逐步形成时期、公园初步建设时期、公园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和公园建设接续发展时期4个阶段,指出公园发展受城水互动、政治教化、社会探索、生态实践4个因素推动,呈现古典园林风格到中西融合的风格转变,再到古典园林风格回归的变迁特征。最后总结了城市历史公园景观演变发展动因共性和变迁特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兴起,森林公园已逐渐成为我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人类活动和森林公园自身建设的不完善,也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制约着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为对象,从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建设三方面构建了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