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在“夏玉米→花生-冬小麦”的两年三熟制的种植周期内,采用定点不同时期取土化验的方法来研究沙地土壤的的供肥特点;运用最小养分率的原理来研究三种作物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在冀东沙地,土壤中速效N、速效P含量的变化趋势呈一个“波谷”形状,而速效K含量的变化趋势呈一个完整的“波形”;沙地土壤中N和K是三种作物产量的共同的限制因子,根据这两个结论,提出合理有效地施肥技术措施:夏玉米要N、K肥并重,P肥可以不施;花生要增施K肥,稳施N肥,兼顾P肥;冬小麦要三者兼顾,以N、K肥为重点,从而减少因盲目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外源N、P、K肥对扁桃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明N、P、K肥对扁桃叶片中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给新疆扁桃营养诊断平衡施肥技术提供理论参考依, 2009—2010连续2年在结果期扁桃园内萌芽前分别土施不同浓度梯度的N、P、K肥,在扁桃果实膨大期采集叶片,通过对其中N、P、K、Ca、Mg、B、Zn、Fe、Mn、Cu 10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施N、P、K肥能分别提高叶片中相应元素的含量,其中N还促进P、B、Fe、Zn、Cu的吸收,但与K、Ca、Mn发生拮抗;P促进了N、K、Mg、Mn的吸收,但与Zn、Fe发生拮抗;K促进了B、Fe、Zn的吸收,但与N、P、Ca、Mg发生拮抗。土施不同浓度梯度N、P、K肥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扁桃叶片中N、P、K含量,且施用量和叶片吸收的元素含量间存在线性关系,而N、P、K肥对扁桃叶片中其他9种矿质元素含量分别形成促进和拮抗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本地区土壤养分供给状况,建立玉米施肥指标体系及科学配方,提高玉米综合效益,提升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配方施肥对国审‘苏玉糯901’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施用氮磷钾的肥料效应。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了玉米肥效试验,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审‘苏玉糯901’为耐肥玉米品种,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N肥,P 肥次之,而K肥对产量影响不大。N3P2K2产量最高,N0P0K0产量最低;N2P2K3投入最高,N2P2K0投入最低;N2P2K3投入产出比最低,为2:15,N2P2K0投入产出比最高,为1:19。说明肥料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并不会带来产量的显著提高,但会降低收益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氮、磷、钾施用水平及施用比例对头花蓼生长发育、植株性状、产量及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P、K不同肥料施用比例对头花蓼产量影响较大,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以高量N、P+低量K肥(N2P2K1)处理产量最高;N肥效应最高,并且显著高于P、K肥;P肥效应次之且显著高于K肥;K肥效应最差,施用效果不佳;N、P肥对头花蓼槲皮素含量的影响较大,N、P、K肥配施头花蓼槲皮素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郑元红  徐斌  谢文  胡娟 《耕作与栽培》2002,(6):28-30,46
玉米平衡施肥回归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黔西县玉米的最优施肥方案为:N肥施用量为12.67-18.46kg/667m^2,P肥施用量为2.68-3.41kg/667m^2,K肥施用量为6.35-6.98kg/667m^2,N:P:K平均为1:0.21:0.45,且对于不同的土壤肥力水平要对施肥方案的N,P肥进行适当调整,下等肥力的土壤要多施N少施P,对于上等肥力的土壤要少施N多施P。  相似文献   

6.
水稻孕穗期在淹涝胁迫下施肥的优化选择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正交试验与对比试验相结合, 研究了N、 P、 K、 Zn、 Si肥和栽培密度各因子及其优化处理对孕穗期完全淹涝胁迫下早稻产量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不同N肥和K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差异, 其各自的最适用量分别约为纯氮135 kg/hm2和纯钾120 kg/hm2; 适N高K能明显提高水稻的耐淹涝胁迫能力, N/K比宜介于1.1  相似文献   

7.
大豆高产优质施肥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概述了大豆营养特性与施肥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高产施肥的关键技术。大豆营养特性:一是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量较稻、麦作物高(等量籽粒产量),生产100kg大豆约吸收6.5~8.5kg N,1.8~2.8kg P2O5,2.7~3.7kg K2O,3.5~4.8kg CaO,1.8~2.9kg MgO,4.5~9.5g Zn。二是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高峰在花荚期,N、P、K的60~70%在在此期吸收,而不同于稻麦等作物。三是总氮源的40~60%来源共生固氮,而共生固氮又受土壤N、P、K、Ca、Mo、Zn等及土壤PH值影响。四是大豆成熟阶段营养器官的养分向籽粒转移率高,N、P、K分别达58~77%,60~75%,45~75%。大豆施用N、P、K、Zn、Mo、B肥均显著提提高产量,合理配合施用可达到180~300kg/亩。N、P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K与Zn提高脂肪含量,P、K、Zn、Mo及少量N肥可提高结瘤固氮率。N、P、K和多种微肥可减轻东北连作大豆的不利因子危害,大幅度增加产量。大豆高产施肥,一是根据土壤、植株养分含量确定施肥数量,二是有机肥与N、P、K肥及多种微肥配合施用,三是注重前茬作物施肥,增肥土壤,四是根据土壤条件、耕作制度、大豆品种特性确定施肥数量、方法、时期。中等肥力高产施肥一般应施用N 8,P2O5 4,K2O 4,ZnSo4 1.5(kg/亩),钼酸铵20~30g/亩,P、K、Zn用作底或种肥,N肥钼肥种肥花期追肥各半,另于花荚期喷施P、N、Mo肥二次  相似文献   

8.
不同P、K、Si肥对玉米苗期抗寒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文突破常规只重施N、P、K肥的情况,通过施用不同水平的P、K、Si肥在玉米苗期低温环境下进行盆栽试验,再通过室内分析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确定不同的肥料水平对玉米苗期各项抗寒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并且氮肥含量固定时,施用P肥,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逐渐增强,可以减少细胞膜透性,增加干物重;施用K肥可以降低电解质的平均渗出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而Si肥能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绝对电解质渗出量。从而得出不同用量的磷肥、钾肥和硅肥对玉米可以起到抗寒作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高原红壤旱地玉米磷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磷肥施用量对玉米数量性状的影响,在云南高原红壤旱坡上平衡施用N、K、Mg、Zn的基础上,对玉米籽粒产量、单株籽粒产量、穗位叶面积、秸秆产量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单株籽粒产量、穗位叶面积、秸秆产量对不同施磷量的敏感性较大,变异幅度超过46%;叶绿素含量和株高对磷的敏感性较差,变异幅度不到20%。玉米生物产量因不同施磷效应大致表现2OPT+P > 2OPT > 2OPT-P > OPT > 2OPT-2P > CK。  相似文献   

10.
山区高油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在黔西北山区种植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栽培模式,促进山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采用多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产量、产油量与四个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产油量的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了黔西北山区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农艺综合方案:密度62463~63710株/ hm2;N肥(纯N)321.79~359.04kg/hm2;P肥(P2O5)319.94~345.32 kg/hm2;K肥(K2O)293.64~333.30 kg/hm2。  相似文献   

11.
对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早春玉米/夏玉米和(20+40)cm小麦-夏玉米三种超高产集约种植方式下的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三种种植方式比现有吨粮田(15000kg/hm^2)增产21.63%-43.20%,但增产的生物学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模式时空集约性强,单位面积年产量最高,N,P,K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发展潜力较大;早春玉米/夏玉米模式的特点是养分利用效率高,是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小麦-夏玉米模式的吸收效率较高,便于机械化操作和大面积推广。随施肥量的增加,养分吸收量增加,利用效率降低,不施肥与施肥之间差异极显著,高肥和中肥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铁兰属植物Tillandsia stricta 2年生植株为试材,通过施加不同配比的N、P、K肥料,观察N、P、K对Tillandsia stricta生长与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N肥对Tillandsia stricta生物量影响最大,不同水平之间达到显著差异,其中200 mg/L N效果最优,达到18.87 g;P肥对Tillandsia stricta叶面积影响最大,F值为4.66,不同水平之间对叶面积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120 mg/L P效果最优,达到1.84 cm2。不同水平K之间对成花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以120 mg/L K效果最优,达到69.23%。适宜Tillandsia stricta营养生长的N、P、K用量配比组合为N2P3K1,即N:P2O5:K2O=1:3.1:1,而适宜其花芽分化和提高其开花品质的N、P、K用量配比组合为N2P1K2,即N:P2O5:K2O=1.4:1:2。  相似文献   

13.
稻田春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湖南省改部分双季稻田为春玉米—杂交晚稻的种植制度 ,作者对稻田春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稻田种植春玉米的产量在 6 0 0 0kg/hm2 的施肥技术为 :施N180kg/hm2 ,P2 O56 0kg/hm2 ,K2 O 12 0kg/hm2 ,并以基肥和穗肥二次施用 ,即全部P ,K肥及 1/ 2N作基肥 ,1/2N作穗肥 ,穗肥施用时期 ,中、早熟种 (叶片数在 16~ 17片叶 ) ,在 9叶全展施用增产效果较好 ;迟熟品种则在 10~ 11叶施用增产效果较好。产量在 75 0 0kg/hm2 以上的施肥技术为 :施肥水平应以施N2 2 5~ 30 0kg/hm2 ,P2 O570~ 10 0kg/hm2 ,K2 O15 0~ 2 0 0kg/hm2 ,N素按基肥∶攻秆肥∶穗肥 =1∶1∶2的比例施用为宜 ,攻秆肥在 4~ 5叶全展施用 ,穗肥中、中熟种在 9叶全展施用 ,迟熟品种则在 10~ 11叶施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N素穗肥以8叶期展开施用最佳,时间常年在2月下旬。穗肥配施P、K肥,与单施N肥比较,均有显著增产效果,但N、P、K肥配施效果最好。考查资料表明,增施P、K肥提高了成穗率,中后期群体获得协调发展;倒1-3叶面积增大,叶片素质提高,功能期延长;植株节间充实度提高,增强了抗倒伏能力,是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北京褐潮土13年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制度夏玉米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特性,主要结果:(1)长期N、P、K化肥配合(NPK处理)以及N、P、K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合施用(NPKM与NPKS处理),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表现稳定且持续高产;(2)长期N、P、K化肥非平衡施肥的处理(NP、N、NK、PK处理)以及不施肥的CK,夏玉米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连年持续下降,植株矮小、瘦弱,甚至出现发育停滞现象。氮磷钾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元素,都会造成植株和籽粒发育障碍,影响生物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经回归统计分析,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每hm2 N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103.05kg,P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60.15kg,K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59.21kg.制种玉米产量随N、P、K素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单位N、P、K增产效果则随N、P、K用量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7.
甜糯玉米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施肥与施肥试验表明:施肥区甜糯玉米对N,P,K养分的吸收总量比无肥区大,但对这3种养分的吸收特性是基本相同的:苗期——拔节期对N,P,K养分吸收比例差异不大,吸收量小,占总吸收量5%左右;抽雄期——雌花期对N,P,K的吸收比例差异较大,对N,K的吸收明显高于P,吸收量也明显增加,占总吸收量的70%~90%。成熟期对K的吸收比例急剧下降,仅占总吸收量的0.5%~1.6%。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灌漠土制种玉米NPK适宜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回归统计分析,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每hm^2N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103.05kg,P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60.15kg,K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59.21kg。制种玉米产量随N、P、K素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单位N、P、K增产效果则随N、P、K用量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9.
控失肥与普通化肥对夏玉米养分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研究控失肥和普通化肥对夏玉米养分累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辛集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采用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材,测定了不同时期玉米形态和生理性状及其养分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在施入相同养分含量(N 144 kg/hm~2,P2O572 kg/hm~2,K2O 72 kg/hm~2)的控失肥和普通肥料后,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营养元素累积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控失肥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普通肥料。与普通肥料相比,控失肥可提高玉米千粒质量、干物质和产量分别为12.3%,12.8%和6.9%;控失肥处理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对照肥料。控失肥处理提高了玉米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强度。同时,控失肥处理增加了基部茎秆粗度和抗穿刺强度,抗倒伏性大为提高。控失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将对提高玉米产量、提高施肥效益和保护资源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8号在黔西北地区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品种产量与4个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X1)和N(X2)、P(X3)、K(X4)肥施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解析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毕单18号在黔西北海拔1 300m左右地区产量在9 000.0kg/hm2产量以上的适宜栽培方案为:密度53 307~54 639株/hm2;N肥(纯N)用量221.2~268.8kg/hm2;P肥(P2O5)用量46.6~90.5kg/hm2;K肥(K2O)用量109.8~146.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