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猪粪堆制过程中铅、镉、铜、锌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猪粪在高温好氧堆制过程中铅、镉、铜、锌全量以及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猪粪中铅、镉、铜、锌总浓度随着堆腐时间的延长呈不断增加趋势;铅、镉、铜、锌的相对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堆腐温度和pH是影响DTPA-Pb、Cd、Cu和Zn的相对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镉、铅、钙、铜、锌对孕妇稽留流产的影响。方法 168名稽留流产患者和168名正常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血镉、铅、钙、铜、锌含量。结果稽留流产患者血铅、镉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而血钙、锌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铅、高血镉、孕前期疱疹病毒感染、职业铅暴露为稽留流产的危险因素,而高血钙、高血锌、孕期补充维生素、补锌为保护因素。结论孕妇血镉、铅、钙、锌水平与稽留流产存在较大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配制不同浓度镉、铅、铜与锌的混合溶液,而后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这4种元素进行测定,以研究应用ICP-AES测定镉、铅、铜与锌时,镉、铅、铜与锌之间的干扰关系.结果表明:镉、铅、铜与锌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存在一定的干扰.当被测元素镉、铅、铜的浓度为0.01 mg/L时,干扰元素锌对这3种元素的干扰均较大;当被测元素铅的浓度为1 mg/L时,锌对铅的干扰较大,对镉、铜这一浓度的干扰较小;当被测元素镉、铅、铜的浓度为10和100mg/L时,锌对这3种元素干扰较小.当锌的浓度为0.01,1mg/L时,镉、铅、铜3种元素对锌的干扰最大,影响顺序为:镉>铅>铜;当被测元素锌浓度为10和100mg/L时,镉、铅、铜对锌测定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ICP-AES测定海娜植物及土壤中镉、铜、铅、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爱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53-6354
测定海娜植物及其种植地土壤中的镉、铜、铅、锌。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海娜样品,用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海娜植物及土壤中的镉、铜、铅、锌的含量。结果表明:海娜植物和土壤中4种元素的含量不高,样品回收率在95.8%~101.3%,RSD均小于2%。结论:实验方法快速、准确可靠,是测定植物及土壤中重金属等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文英  周树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07-4608
测定了珠江入海口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并采用Tessier形态分类法对镉、铬、铜、铅、锌在沉积物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中镉、铬、铜、铅、锌的含量与国内其他河口相比,处于一种较高的含量水平。与珠江三角洲土壤背景值相比,镉、铬、铜、铅、锌在沉积物中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以镉的富集系数最大,为12.67,表明镉的污染比较严重。各种重金属的主要存在形态不同,镉以可交换态为主,占总量的27.63%;铬以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51.92%;,铜以有机态为主,占总量的81.27%;铅以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52.60%;锌则以铁/锰态为主,占总量的61.40%。  相似文献   

6.
广州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研究农田土壤中镉、铬、铜、铅、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测定了广州一城中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并采用五态分级法对镉、铬、铜、铅、锌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结果表明,该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镉的含量分别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的6.87倍和10.23倍;铜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4.68倍和3.76倍,锌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1.22倍和2.01倍,铬和铅达标。水田土壤中镉和铬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铅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旱田土壤中镉、铬和铅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结论]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镉在水田和旱田的可交换态与碳酸盐态之和为0.32mg/kg和0.31 mg/kg,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其污染状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北京北部水源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及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北京北部以密云水库为中心的水系沉积物中砷、镉、铬、铅、铜和锌的分布特征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采样区域内砷、镉、铬及锌含量均高于北京土壤背景值,且在靠近市区的几个采样点各重金属浓度偏高尤为明显。采用连续提取法处理样品,评价了各种金属的生态有效性,结果显示6种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由强至弱的顺序为:镉>铜>铅>锌>铬>砷。镉为中高污染水平,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突出。该研究数据将为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及城市规划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外源施硒对稻谷、糙米和精米硒含量、矿质元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水稻生产中合理使用硒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水稻秋优88为试验材料,设2个基施硒处理和3个叶面喷施期处理(孕穗期、灌浆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在水稻收获后检测稻谷、糙米和精米中硒、钾、钠、镁、钙、锌、锰、铜、铁、铬、镍、砷、镉、铅含量。【结果】外源硒抑制精米累积钙元素,促进稻谷累积铁元素,对稻谷、糙米和精米中的钾、钠、镁、锌、锰元素的吸收均无明显影响;外源硒不影响稻谷中铜、镉、铬、镍、砷和铅,糙米中砷、镍、铬、铜及精米中铅、镍和铜的富集;但促进糙米对铅、镉及精米对镉、砷和铬的吸收富集,稻谷、糙米和精米样品中铅、镉、砷、铬和铜均未超标,属安全范围;钾、锌、锰、铜、铬、镍和铅的分布规律依次是稻谷糙米精米;镁和砷的分布规律依次是糙米稻谷精米;锌、铁和镉的分布规律依次是稻谷和糙米精米。  相似文献   

9.
猪饲料中重金属对猪粪有机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李文凤  赵盈盈  张井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1):2120-2122
检测集约化生猪养殖不同阶段饲料和猪粪中砷、汞、铅、镉、铬、铜、锌的含量,结果发现,生猪各生长期饲料和猪粪中砷、汞、铅、镉、铬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对照《GB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NY525-2012有机肥料》的要求,饲料及猪粪有机肥中砷、汞、铅、镉、铬均未超标。饲料和猪粪中铜、锌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仔猪断奶后2周使用的饲料中铜、锌含量最高,分别达239.39、468.46mg·kg-1,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625号》,均超标。同期猪粪中铜、锌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最高值可达1528.55、20123.62mg·kg-1,我国尚未出台关于有机肥中铜、锌的限量,该数据可为新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不同生产地区马鞭草中铅、镉、锌、铜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探讨生产地区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种不同生产地区的马鞭草用微波消解法处理,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马鞭草中铅、镉、锌、铜4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在4种马鞭草样品当中,Pb含量为0.347~0.832μg/g,Cd含量为0.117~0.301μg/g,Zn含量为0.195~0.548μg/g,Cu含量为0.059~0.083μg/g。4种马鞭草样品中铅、镉、锌、铜4种重金属的含量均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的规定。[结论]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于马鞭草样品中的铅、镉、锌、铜4种重金属元素分析,具有消解完全、污染少、效率高和准确度高等优点,多次测定结果能满足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南淝河水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评价了南淝河水及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南淝河河水重金属含量较低,属国家地面Ⅱ类标准,但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是河流背景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南淝河下游两岸合肥市工业区是污染产生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2.
秦淮河河岸带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京秦淮河河岸带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镉、铬、铅、铜、锌等5种土壤重金属分布在水平和垂直层次上均表现出一定异质性?近水区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普遍高于远水区;表层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高于下层。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有较大差异:上游河岸几乎未受人为干扰,5种重金属离子质量分数均明显小于中下游。中游的殷巷土壤中镉和铬质量分数明显超标,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3.0,为重度污染。下游的岔路口表层土壤综合污染指数〉2.0,为中度污染。大校场表层土壤综合污染指数〉1.0,为轻度污染。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排序为镉〉锌〉铜〉铬〉铅。重金属元素铜与镉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锌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铅与镉、铜、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pH值与重金属元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图4表4参13  相似文献   

13.
双台河口湿地芦苇对造纸废水中重金属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辽宁盘锦双台河口芦苇湿地芦苇样品对造纸废水中Cu、Zn、Pb、Cd的净化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芦苇在不同生长期对Cu、Zn、Pb、C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芦苇在拔节期对Cu、Zn、Pb、Cd的净化效果最好;在发芽期和展叶期对Pb的净化率最大,分别为21%和30%;在拔节期和成熟期对Zn的净化率最大,分别为53%和29%;在抽穗期对Cd净化率最大,为40%。在芦苇整个生长期内,芦苇根组织对Cu、Zn、Pb、Cd的吸收量均为最大,其次为茎组织,而叶组织对其的吸收量最小。整个植株对Cu、Zn、Pb、Cd的吸收能力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吸收量大小顺序为:Pb>Zn>Cu>Cd。芦苇根系对Cu、Zn、Pb、Cd的吸收量分别显著性的高于茎和叶(p<0.05);而芦苇茎对Zn和Cd的吸收量与叶对Zn和Cd的吸收量。都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典型污灌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累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田间调查、对比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典型污灌区土壤和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与清灌区相比,污灌区土壤的Cu、Zn、Pb、Cd和Cr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且存在个别样点土壤重金属Cd超标的情况。污灌区土壤Cd和zn含量沿汶河流域自上向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4个污灌县土壤主要以Cd累积比较明显。玉米秸秆中的Cu、Zn、Pb、Cd和Cr含量均高于籽粒;小麦秸秆中的Pb、Cd和Cr含量均高于籽粒,Cu含量与籽粒基本相当,Zn含量则明显低于籽粒。污灌区重金属从土壤向小麦籽粒的迁移能力高于玉米。玉米和小麦籽粒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均为Zn〉Cd〉Cu〉Pb〉Cr。  相似文献   

15.
大冶龙角山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来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研究大冶龙角山矿区某溪流段沿岸农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分布情况,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提取并测定土壤中Mn、Cu、Zn、Pb、Cr、Ni和Cd 7种重金属的形态与含量,并分析了重金属含量与土壤Fe和S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有重金属在大部分取样点总含量均超出湖北省土壤背景值;Cu和Cd总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GB 15618—1995)限值,Zn、Pb、Cr和Ni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Mn、Cu、Zn、Pb、Ni和Cd均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Pb、Cr和Cd存在一定比例的可交换态。矿山矿石组分主要为黄铁矿和黄铜矿,且Mn、Cu、Zn、Pb和Cd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以及总含量的分布均与土壤Fe和S含量分布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硫化物矿物开采引发了重金属Mn、Cu、Pb、Zn和Cd在该矿区农田土壤中的累积与污染。  相似文献   

16.
王大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14-1715
锦州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部分通过管网排入小凌河。通过对该河易污染区河底泥实地调查采样,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底泥中的铜、铅、镉、铬、镍、锌进行测定分析,评价小凌河底泥重金属的环境状况。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大小程度:锌>铬>镍>铜>铅>镉,该区域河底泥为中度污染,污染等级为Ⅲ级。  相似文献   

17.
松花江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松花江白山至佳木斯段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沉积物中Cu,Pb,Zn,As,Cr,Cd的分布特征,通过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较,揭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历史变化趋势;同时,采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探讨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各元素的含量分布均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少的趋势,第二松花江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总量普遍高于松花江干流江段沉积物中相应重金属的含量。多数江段沉积物中的Cu,Cr,Cd含量处于背景范围内。沉积物中Zn量含在二松江段(白山-泔水缸)超出了背景范围,但松花江干流江段沉积物中的Zn含量多在背景范围之内。与1998年相比,哈达湾江段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目前哈达湾重金属污染仍较严重,各重金属污染程度的次序为Pb>Cu>Cd>Cr>Zn。哈尔滨段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Cr,Cd含量年际变化不大,Pb含量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自1996年至1999年逐渐降低,1999年至2005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聚类分析与相关分析的结果均表明,Pb,Cd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Cu,Zn,Cr主要源于自然释放;As主要来源于城市污水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放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开封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垂直迁移与生态风险问题,分层采集了开封城郊三条河道底泥剖面样品,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底泥中Cd、Cr、Cu、Ni、Zn和Pb等6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总量,用风险评估编码法进行底泥重金属的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样点中Cd、Cu、Zn和Pb含量远高于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不同采样点底泥剖面中重金属形态含量随深度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没有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性;河流下游底泥剖面样点中Cd、Cr、Cu、Ni、Zn和Pb含量高于河流上游底泥中重金属含量,Cd和Zn以弱酸可提取态与残渣态为主,Cr、Cu、Ni和Pb以残渣态为主。风险评估编码法评价结果表明,表层(0~10 cm)底泥重金属对环境构成的风险大小依次为CdZnCuNiCrPb;在剖面上,Cd以高和极高风险等级为主,Zn处于中等风险到高风险等级之间,Cu和Ni处于轻微到中等风险等级之间,Cr和Pb以轻微风险级为主。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栾城县洨河两岸污灌区土壤-小麦系统中重金属Pb、Cd、Cr、Cu和Zn的分布与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污灌区土壤和小麦籽粒重金属Pb、Cd、Cr、Cu和Zn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清灌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污灌土壤重金属Pb、Cd、Cr、Cu和Zn的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清灌土壤各重金属含量在0~60 cm土层通体变化不大。污灌区小麦籽粒中Cd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是清灌区的3.96倍和1.30倍。相比Pb、Cr和Cu元素,Cd和Zn更容易向小麦籽粒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