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龙超海 《中国麻业科学》2007,29(Z2):420-424
回顾了国内外麻类收获机械的研究历程和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今后我国麻类收获机械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龙超海 《中国麻业》2005,27(1):48-48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苎麻剥制机械,相继在生产上推广了一批手工刮麻器和动力剥麻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麻类生产的发展。但至今为止,在我国麻类生产机械研究与推广领域尚无标准可依,给研制和推广苎麻剥麻机械带来很大影响,严重阻碍了麻类机械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归纳总结了我国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剑麻等麻类机械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麻类机械研发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麻类作物的特殊要求及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需求,提出了麻类作物机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开发罗布麻纤维的研究现状、麻类脱胶菌种及其工艺研究、麻类脱胶机理研究的基础工作.同时,指出了罗布麻韧皮中非纤维素生物降解研究的难点在于规范收获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开发罗布麻纤维的研究现状、麻类脱胶菌种及其工艺研究、麻类脱胶机理研究的基础工作。同时,指出了罗布麻韧皮中非纤维素生物降解研究的难点在于规范收获方法。  相似文献   

6.
2013年10月9日,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设备研究室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全国麻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农业部农机化司王国占处长、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王罗方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文学处长等有关领导,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农业部南京机械化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苎麻技术研究所以及东方红剑麻集团等国内从事麻类机械研究与推广的专家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麻类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作物,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21世纪以来,我国麻业步入强劲的发展阶段:2007年麻类收获面积已达到194万公顷;"十五"期间,麻类单产水平显著提高,苎麻、亚麻、黄/红麻产量分别提高到每公顷4500kg、4500kg和3900kg,同"九五"末相比,增幅分别达100%、60%和70%;每公顷苎麻产值达30000余元,成为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高效作物;同期,麻纺工业也步入快车道,麻纤维的加工总量达到60万吨,占天然纤维加工总量的8%-10%;麻类出口创汇突破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中国麻业》1987,(4):44-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农业局于3月30日至4月4日召开了全国麻类生产座谈会,交流了1986年各地麻类产销情况,讨论了今后的工作安排。一、1986年麻类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6年全国麻类生产除黄麻、红麻因各地收购部门实行降价、限产措施而急剧缩减外,其他麻类都是大幅度增长。1986年各种麻类购销情形良好。国内外麻袋销  相似文献   

9.
随着花生收获机械的推广及其机械种类的日益增多,我国花生收获机械种类和类型的划分以及概念术语等局限性与欠规范性问题日益突出,常常使人概念混淆与功能不清。结合我国花生主产区特别东北花生收获实际并借鉴美国花生收获机械术语,在对我国典型的干花生和鲜食花生收获工艺流程及其主要工艺环节内容研究基础上,对花生收获机械种类、类型、功能和术语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了我国花生收获机械内涵与种类,提出了花生起挖机、花生起收机、花生捡拾收获机等机械种类和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和系列名称等,对人们科学准确地理解花生收获机械相关概念术语、合理选用机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麻类质量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针对麻类生产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提高麻类质量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较全面地回顾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科研成就:苎麻、亚麻、黄/红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麻类及同类纤维种质资源研究;麻类种植技术研究;麻类加工技术与加工机具的研究与推广;麻类生物脱胶与产品加工研究,特别是纤维质生产乙醇及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本文还分析了未来该所麻业发展的走向:从麻类作物拓展到纤维植物;加工手段从农业微生物拓展到酶制剂;产品从传统的纺织原料拓展到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2.
麻类优异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种质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研究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麻类资源大国。但是,麻类种质创新落后、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可利用资源贫乏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和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报告了麻类种质创新的方法和技术,麻类优异基因源的发掘和利用,“十五”苎麻、红麻、亚麻、黄麻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的成果,对今后的麻类种质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麻育秧膜与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两优900为材料,在使用和不使用麻育秧膜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田间育插秧试验。结果表明,高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纤细,而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处理使得秧苗更壮实;低播种量(55.0 g/盘)导致严重的漏丛,并降低了每丛苗数,从而降低了基本苗数,使用麻育秧膜可以显著降低漏丛率;麻育秧膜处理在较低播种量(55.0 g/盘)条件下仍达到了536.1 kg/667 m~2的产量,高于无膜条件下82.5 g/盘播种量的处理,接近110.0 g/盘播种量的处理。麻育秧膜通过促进秧苗地下部生长发育,调和了秧苗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在相同产量目标下,使用麻育秧膜可以降低播种量。由于杂交稻自身的特性,麻育秧膜尤为适宜用于杂交稻的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14.
麻类作物多用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到目前为止麻类作物多用途的总体研究现状,并具体展示了开发麻类多用途取得的成果,提出了麻类作物的发展趋势,期望麻类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飞虎 《中国麻业》2008,30(1):44-47,57
麻类纤维的绿色环保生态功能日益受到重视,麻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麻类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本文就发展云南麻类产业、打造云南绿色纺织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分析了在云南发展麻类产业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气候、历史和主要作物的竞争等原因,加拿大目前种植的麻类作物仅限于亚麻和大麻,作者介绍了加拿大麻类作物育种、种植、利用、科研方面的概况,并指出随着消费者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和麻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拿大的麻类研究迎来了一个转折时期,加拿大麻类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用地膜的应用以及可降解地膜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介绍了我国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与开发进展,分析了环保型麻地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前景及意义,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对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是对麻类资源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四个方面综述了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为麻类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Fiber surface morphologies and associated internal struct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ts properties. Unlike other fibers including cotton, bast fibers possess transverse nodes and fissures in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directions. Their morphologies and associated internal structures were anatomically examined und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nodes and the fissures of bast fibers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er fibril cellular layers. The transverse nodes and fissures were formed by the folding and spiralling of the cellular layers during plant growth. The dimensions of nodes and fissur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dislocations of the cellular layers. There were also many longitudinal fissures in bast fibers. Some deep longitudinal fissures even opened the fiber lumen for a short way along the fiber. In addition, the lumen channel of the bast fibers could be disturbed or disrupted by the nodes and the spirals of the internal cellular layers. The existence of the transverse nodes and fissures in the bast fibers could degrade the fib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whereas the longitudinal fissures may contribute to the very rapid moisture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相似文献   

20.
对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是对麻类资源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四个方面综述了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为麻类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